上帝的死

現代基督教某些激進的世俗神學倡導者提出的一個信仰命題。源於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鼻祖之一、德國哲學家尼采於1882年在《可喜悅的智慧》一書中提出的命題“上帝已經死了”,謂人類已進入不需要上帝的成熟之年,強力意志,而非宗教成為推動人類前進的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帝的死
  • 外文名:Death of God
在世俗神學家看來,這一命題揭示了傳統基督教在現代世俗化社會環境中的處境。如今的時代應是人類自己開拓未來的時代,成熟的人類已不再需要一個形上學的符號來維繫自己的價值觀及保證自身生存的意義。但在對“上帝之死”的具體解釋上不同神學家的見解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上帝“不在場”、“隱匿”、“不做聲”。馬丁・布伯提出,由於當今技術主導趨向的發展,人類已減少了真正的你-我關係的可能性。人類靠自己的技術和生活方式使得上帝“不再做聲”。
2、傳統基督教把上帝變成了一個文化上的偶像。這個偶像現今已經死去,人類應追求與《聖經》所描述的那位活生生的、代表著生命之本真力量的上帝相見。倡導者主要是加布里爾・瓦哈尼安(Gabriel Vahanian)。
3、人類所慣於依賴的那位父親般的上帝已經死了。人類已受到召喚去行使自身自由和成熟的力量,自身承擔起責任和自己解決難題。主要倡導者有羅賓遜主教、朋諤斐爾、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1929-)。
4、從分析哲學的角度批判“上帝”這一概念為“空洞的用語”,形上學的臆造。認為它代表著一種已過時的世界觀,應當被拋棄。持此種觀點的主要是B.F.布倫(Paul van Bur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