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在10月18日上午開幕。在開幕式上,將發布“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並且進行《三門峽廟底溝》等考古報告新書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門峽廟底溝
- 類別:考古報告
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在10月18日上午開幕。在開幕式上,將發布“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並且進行《三門峽廟底溝》等考古報告新書展示。
三門峽廟底溝博物館位於三門峽市召公路與迎賓大道交叉口,占地約95畝,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展出內容 館內現有三個常設展覽,基本陳列《花開中國》,專題性展覽《廟底溝記憶》,數位化展覽《邂逅廟底溝人》。基本陳列《花開中國——廟底溝與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生歷程》,以嚴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理論為依據,以歷史發展...
三門峽廟底溝 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將在10月18日上午開幕。在開幕式上,將發布“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和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秀項目,並且進行《三門峽廟底溝》等考古報告新書展示。
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內,西鄰迎賓大道,南鄰召公路,東北為廟底溝溝體,西南側有現存黃土台塬遺蹟,占地面積約95畝,正式開館時間為2021年10月17日。廟底溝仰韶文化博物館建築設計,以“交融”為設計構思出發點,將建築體量南北分為7個楔形體塊,西高東低或東高西低交錯布局,...
《廟底溝與三里橋 : 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二》是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容簡介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配合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工程,從1956—1957年在河南陝縣廟底溝和三里橋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工作。廟底溝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周時期的三層堆積。以仰韶層最為豐富...
廟底溝遺址位於陝州古城南,距市區4公里,是一處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河南省重點廟底溝文物保護單位。1956一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大壩的建設,考古人員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共發現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屬於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這裡...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仰韶文化遺址,是指本市行政區域內,以仰韶村遺址、廟底溝遺址、北陽平遺址群、窯頭人馬寨遺址、城煙遺址等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時期古文化遺址。第四條 仰韶文化遺址的保護對象包括:(一)仰韶文化遺址的歷史風貌和自然環境;(二)建築基址、灰坑、道路、墓葬、窯址、作坊等遺蹟;(三)...
三門峽國際文博城由會展中心、科技中心、體育中心、傳媒中心、文化廣場五大功能建築群構成。總占地面積37公頃,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 三門峽國際文博城(以下簡稱文博城)位於黃河之濱的天鵝湖畔,東、北分別與甘棠路、五原路相鄰,西接209國道、天鵝湖公園,南鄰澗河並與城市文化公園、廟底溝遺址文化公園呼應,鄭西高鐵、連...
文化厚重。三門峽是黃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館藏文物7萬餘件。有仰韶文化遺址,廟底溝文化遺址、靈寶西漢遺址、虢國上陽城與虢國墓地、函谷關、三門峽大壩等。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難得的發展機遇,優越的投資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蘊含著無限商機,真誠...
西坡遺址位於靈寶黃帝鑄鼎塬聚落遺址群,是一處仰韶時代廟底溝類型的大型文化遺址。靈寶黃帝鑄鼎塬聚落遺址群包括北陽平遺址、西坡遺址、東常、軒轅台等50多處仰韶時期的文化遺址,總面積4.36平方公里,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
班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南村鄉班村北,總面積4萬平方米。該遺址北面黃河,西臨澗河,海拔230米。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始於1992年,1999年田野發掘工作結束。發現有裴李崗期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戰國、宋金元時期的遺蹟和遺物。為適應多學科研究的需要,在發掘過程中,廣泛採用了篩選和水選的方法,...
花瓣紋彩陶缽,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文物,高12厘米,口徑19厘米,1956年河南省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出土。屬於盛食器,類似於今天的碗。這件彩陶缽斂口,鼓腹,小平底,腹部以下驟然收斂,凸顯出流暢圓婉的曲線美。文物鑑賞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流域,距今約7000—5000年,該文化最突出的特徵是...
廟底溝類型 代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廟底溝和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泉護村出土的彩陶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風格: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 彩繪紋樣:紋樣多為兩端相交組成的新月形、葉形、花瓣形紋(植物紋),以及弧線與直線相交而構成的三角形紋(幾何紋),還有少量的動物紋和編織紋。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紋盆、...
三里橋文化,因河南省三門峽市三里橋遺址而得名。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晉南及關中交界地區。陶器以灰陶為主,兼有陝西龍山文化及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的器物及特點。主要種植粟類作物,建築有房址、陶窯等,葬式為仰身直肢葬。與王灣三期文化、客省莊文化同時。其直接淵源一般認為是廟底溝二期文化...
2023仰韶論壇,是以“廟底溝遺址發現70周年,《中華遠古之文化》發表100周年,仰韶文化新發現”為主題,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和市政府主辦的論壇。2023年12月1日至3日,該論壇在三門峽市舉辦。活動背景 此次論壇以“廟底溝遺址發現70周年,《中華遠古之文化》發表100...
據資料考證,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陝塬先民們已經掘地為穴而居,《詩經》稱為“陶復陶穴”。據專家考證,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地坑院的雛形。20世紀前期,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一書中向全世界介紹了地坑院。書中刊載了4幅航拍的陝縣地坑院村落照片。2011年...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 重慶巫山大溪遺址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陝西西安半坡遺址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 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 夏...
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的廟底溝時代,中國相互作用圈裡面的幾個文化,都已經走上了社會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各個文化圈的交往越來越緊密,文化越來越趨同,另一方面社會卻越來越分化,越來越分層。龍山文化是在不斷的文化互動作用中慢慢產生的。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仰韶村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鎮仰韶村南部的緩坡台...
典型遺址有鄭州大河村、鄧州八里崗、淅川下王崗、靈寶西坡、靈寶北陽平遺址群、安陽後岡、三門峽廟底溝、鄭州西山、濮陽西水坡遺址等。點評孫英民:這個時期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建屋而居的聚落;再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彩陶的燒制和使用。考古實物證明,仰韶文化是繼裴李崗文化之後,在黃河流域興起...
中國古代葛麻織物,Hemp and Ramie Textiles in Ancient China 以葛、麻纖維為原料的中國古代紡織品。原始社會時已經出現。河南三門峽廟底溝和陝西華縣泉護村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了每厘米經緯線各10根的布痕。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 100餘件帶有編織物印痕的陶器,其編織方法已多種多樣,有平紋編織...
14.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15.洛陽王灣遺址 16.郾城郝家台遺址 17.安陽後崗遺址 18.淅川下王崗遺址 19.鄭州大河村遺址 20.淮陽平糧台遺址 21.新密古城寨遺址 22.濮陽戚城遺址 23.輝縣孟莊遺址 夏(9項)24.登封王城崗遺址 25.禹州瓦店遺址 26.新密新砦遺址 27.平頂山蒲城店遺址 28.鄭州東趙遺址 29.偃師二里頭遺址...
根據考古資料表明,在二里頭銅鈴之前的遠古時期,河洛地區已有陶鈴出現,陝縣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陶鈴為最早的一例,其鈴體為手工捏制而成,形制呈圓台形,肩下兩側有一對對稱的斜孔直通體內,頂上有圓鈕。仰韶文化時期鄭州大河村遺址也有一例陶鈴出土,形制為手制,橢圓形,鈴口較侈,肩上無穿孔。至河南龍山文化中...
這裡的出土文物多屬龍山文化早期,與廟底溝二期文化近似,應屬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範疇。告平城遺址,位於縣城西15公里的敷水鎮西南2公里、秦嶺電廠東北240米,新西潼公路北約150米處的平坦耕地上,西距大華公路100米。據清《華陰縣誌》記載:“敷水南山石山之敷谷有告平城。相傳武王伐紂告太平於此。”據《魏書·...
1957年,參加三門峽水庫區的考古調查和廟底溝遺址發掘工作。1958年,擔任甘肅考古隊隊長,主持劉家峽水庫建設的考古工作,發掘永靖張家咀、秦魏家、大何莊和姬家川等遺址。秦魏家遺址發現齊家文化男女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性,謝端琚先生由此提出當時的婚姻形態已經由對偶婚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引發學界...
黃河古棧道 溫塘摩崖造像 楊連弟橋與楊連弟烈士紀念碑 陝縣溫泉 甘山森林公園 亞武山風景名勝區 玉皇尖森林公園 女郎山風景區 韶山風景區 空廂寺 三門峽大壩風景區 鼎湖灣旅遊景區 茅津古渡 回春河景區 白浪黃河鐵索橋 桃花谷自然風景區 高河白龍廟原始森林風景區 甘棠苑,鐘鼓樓 盧氏城隍廟 龍湖風景區 廟底溝遺址 ...
在三門峽水庫建設考古工作中,張忠培先生通過對華縣、渭南的調查發掘工作,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考古學年代標尺和參照系;通過泉護村遺址的發掘,首次對廟底溝文化進行了分期;對元君廟墓地的發掘開創了對社會組織結構的探索研究。1972年至1979年,鞏啟明先生主持對臨潼姜寨遺址的發掘,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國史前時期的聚落。魏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