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祠

三賢祠

三賢祠是一個多義詞,全國各地有許多地方有三賢祠。三賢祠是一種供奉三位先賢人物即當時當地突出人物的祠堂。 明·李開先 《謁范文正公祠》詩:“賢祠先一拜,野老謾相邀。”武夷山三賢祠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三賢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賢祠
  • 地理位置:武夷山風景區
  • 供奉著:劉子翬
  • 建造時間:1147年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廣漢的三賢祠,

基本信息

劉子翬是南宋理學家、文學家崇安五夫里人,他的父親劉韐曾任河北、河東宣撫副使等要職,劉子翬少年時以父蔭授承務郎。
靖康之變後,其父劉韐出使金營被扣押,不屈自殺。當時劉子翬30歲,悲憤欲絕,從此厭於朝政。三年後任興化軍(今莆田)通判,不久,借病辭居武夷山,主管沖佑觀,隱居在五夫的屏山書院潛心著述和講學,世人稱屏山先生。
他曾專心教誨朱熹苦讀成名,還攜帶朱熹在水簾洞講學。朱熹曾稱讚劉子翬是幼年受益最深的老師。
三賢祠
劉子翬逝世之後被朝廷追謚為文靖公。他是五夫劉氏家族“三忠一文”之一。
劉甫,字岳卿,崇安人,明朝徐表然的《武夷山志》載:“劉甫的父親劉衡,字兼道,邑人。
建炎初以勤王補官,從韓世忠敗金兵於濠,累功遷秩,晚年棄官抱道武夷,築小隱堂,與胡明仲(即胡寅)講學討論,時以詩酒自誤,風晨月夕常吹鐵笛,或慷慨舞劍,意氣浩如也。”劉甫順從父親的遺願,終身不仕。明代徐表然《武夷山志》還說他“事親以孝,聞隱武夷山北水簾洞,朱文公與蔡西山(蔡元定)諸賢頻詣其廬,講明義理。嘗約文公(指朱熹)結廬於五曲,未幾卒。
文公以詩哭之曰:‘曾說幽棲地,與君共接連。欲攜邀月酒,同棹轉魚船。遽爾悲聞笛,真成嘆絕弦。林狷催老淚,為子一潸然。”淳熙辛丑七年(1181年)朱熹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應劉甫的邀請,重來此地遊覽,崖壁上曾留有朱熹手書的紀游題刻。
文曰:“劉岳卿幾叔招胡希聖、朱仲晦、梁文叔、吳茂實、蔡季通、馮作肅、陳君謨、饒廷老、任伯起來游。
淳熙辛丑七年二十三日,仲晦書。”
水簾洞留下了劉子翬、朱熹、劉甫講學郊遊的勝跡,從此為邑人所津津樂道。
紹興十七年(1147年),劉子翬逝世,邑人在洞內構建屏山先生祠,供奉劉子翬神主,朱熹親題匾額“百世如見”。
劉甫、朱熹逝世後,後人又增立這兩位賢人神位於祠內配祀,邑人俗稱為“三賢祠”。
祠在“水簾洞內右,祀劉屏山子翬、朱晦翁熹、劉岳卿甫。”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五]清康熙年間,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倚仗勢力占領,擅開茶行,為此激起民憤,申告官府。後由福建巡撫下令飭禁,恢復奉祀劉屏山,禁令刻在水簾洞左側。

其他信息

三賢祠自南宋創建以來,歷經八百餘年,雖歷經滄桑,祠堂幾經圯毀,但由於摩崖石刻的官府飭令依然歷歷在目,所以舊址仍然多次重修,舊貌未改。
至民國,三賢祠遭劫難。根據民國《崇安縣新志》記載:“近由俗人改建三教堂,祀孔子、老子、釋迦,殊為不倫,亟宜恢復舊觀,以存古蹟。”約在1943年,三教堂又恢復舊名三賢祠。
三賢祠頂無覆瓦,倚靠外突的崖頂作為屋頂,風雨不侵,蔚為奇觀。
三賢祠之旁是武夷山山北有名的勝地——水簾洞。巨大的崖壁,拔地騰空,斜覆而去,氣勢十分壯觀!兩道流泉從崖頂奔瀉下來,散成千條萬縷,灑入底下浴龍池。
架空飛瀉的泉水,一經山風吹動,就化為無數細小的水珠。忽東忽西地飄蕩開來,閃爍著晶瑩奪目的光彩,恍如珠簾。
前人就曾以“千絲不斷搖珠箔,匹練長懸瀉鏡湖”這樣的詩句,來描繪水簾的景色。
三賢祠建築仍存,但所祀神像及匾額等均不復見。祠堂現作為水簾洞茶室,水簾洞成為露天品茗的好去處。

廣漢的三賢祠

原漢州三賢祠,主祀程顥明道先生)、程頤伊川先生)、張栻南軒先生)。
程顥[hào],(公元1032年——1085年),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中國北宋思想家,理學奠基者。
官至監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間舉進士後,任鄠縣上元縣主簿、晉城令。有治績,官至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
曾參與王安石變法,後因反對新法,被貶至洛陽任京西路提點刑獄。與先後被貶至洛陽的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相互聯繫,繼續反對新法。
哲宗即位,司馬光執政,薦程顥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賜謚純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程顥早年受父程珦之命,與弟程頤和周敦頤問學,由此立志於孔孟之道,又泛覽諸家。由於他和程頤長期在洛陽講學,故他們的學說亦被稱為洛學。
程頤[yí],(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北宋思想家,理學創立者之一。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十四五歲時,與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在游太學時,作《顏子所好何學論》,主管太學的胡瑗驚異其才。王安石當政時,未被起用,與兄程顥在洛陽講學。司馬光執政時,被薦為崇政殿說書,與修國子監條規。在為哲宗侍講期間,敢以天下為己任,議論褒貶,無所顧忌,聲名日高,從游者日眾。其後,程頤因反對司馬光的新黨執政而被貶,任西京國子監守。不久削職,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頤在被貶期間,完成著作《周易程氏傳》。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隱居龍門,遣散門徒,不久病死於家。至南宋,追謚正公。
張栻(shì)(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一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世稱南軒先生、張宣公,南宋廣漢綿竹(宋時綿竹屬廣漢)人。中興名相張浚之子。幼承家學,既長,師從五峰先生胡宏,潛心理學。曾以古聖賢自期,作《希顏錄》以見志。胡宏贊曰:“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受湖南安撫使劉珙之聘,主管嶽麓書院教事,苦心經營三年,書院聞名遐邇,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後歷知撫州嚴州、吏部員外侍郎、起居郎侍立官兼侍講,再歷知袁州江陵,淳熙七年(1180)遷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祐觀。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著作經朱熹審定的有《南軒文集》四十四卷刊行於世,還有《論語解》十卷、《孟子說》七卷,後人合刊為《張南軒公全集》。嘗作石鼓書院《武侯祠記》、《風雩亭賦》,並親書韓愈《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刻碑嵌於合江亭壁。1180年卒,謚宣公,葬於湖南寧鄉溈山(今寧鄉縣官山鎮南軒墓),朱熹志其墓(《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理宗淳祐初年(1241)從祀孔廟,後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黃乾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三賢祠 - 福建長樂三賢祠
三賢祠
又名龍峰書院或籌峰書院。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史料記載書院修建於宋乾道年間(1165年~1173年)。為福州最造修建的書院之一,朱熹在此講學。那時鄉人劉砥、劉礪兄弟也築室讀書於此。明嘉靖年間,福建提學使潘璜檄、長樂知縣曾銑修葺,祀朱熹文公配其弟子劉砥、劉礪為三賢士,春秋致祭,改名三賢祠。
三賢祠 - 山東青州三賢祠
三賢祠
亭東有三賢祠,為後人祀三位青州知州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之所。范公祠居中,內有范仲淹塑像;富公祠和歐陽公祠故址均在城西瀑水澗之側,明末皆移建於范公祠左右,統稱“三賢祠”。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青州知府夏一鳳重修,並於祠後崇台之上建後樂堂,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范公亭之北有高地曰范公台。民國初年,在台南側建“澄清軒”8間,亮窗前後均出廈,為遊人休息之所。
三賢祠
三賢祠 - 遼寧瀋陽三賢祠
一百多年前,在奉天小西門外(現瀋陽市府廣場南)坐落著一座祠堂,裡面供奉著清末的三位高官:署理盛京將軍崇實、盛京將軍都興阿、大學士文祥。因這三人對奉天地區社會發展、百姓生活做出“重大貢獻”,光緒皇帝特批建祠祭祀,並把這座祠堂定名為“三賢祠”。三賢祠建於光緒二年(1876年),由於清末民初社會動盪和經濟衰敗而疏於管理,毀於20世紀20年代。
三賢祠 - 河南洛陽三賢祠
位於洛陽市關爽明街,座東向西(洛陽林校西大門北邊)。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清河南府知府出資捐修。與賈誼祠相對,南臨千
三賢祠
祥寺、存古閣,北臨王德榮宅,大門額題“三賢祠”三字。祠內有大殿一棟,祀明朝洛陽人劉健、白良輔、閻禹錫3人。
劉健、字希賢,洛陽人。明天順四年(公元1461年)進士,累官吏部尚書,以大學士入閣參加機務。武宗(朱厚照)勵精圖治,重用劉健,劉健以天下為已任。凡進用大臣與時政得失,言皆竭忠無隱。他與李東陽、謝遷輔政,並稱三相。後來皇帝有疾,召劉健至榻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健立受顧名。武宗初,政肅整,功績卓著,後劉瑾擅政,劉健謝政歸,後聞皇帝數出巡邊,他輒泣不食,曰:“吾死難見先帝矣”。世宗李厚熄入承大統,曾譴使存問。劉健卒年94歲,溢文清。城西天壇北建有劉文清祠,其墓在城東小李村東北,今還存一巨大墓碑。
三賢祠
三賢祠 - 湖南澧縣三賢祠
座落在澧縣城東3公里處的澧水北岸二聖灘上,座東朝西。三賢祠以供屈原車胤范仲淹而得名,祠宇呈四合院式,緊臨蜚雲塔東側,有大殿、前門、廂房、庵堂等建築。用宮牆及其它建築將蜚雲塔融為一體,遠眺尉為壯觀。蜚雲塔與三賢祠大殿相映生輝,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為常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賢祠 - 詩詞《三賢祠》
《三賢祠》
鄭子思
飛鳳屹立萬仞壁,下有深淵不可測。
問訊深潘有何物,驕然傑驁護巢穴。
尋常任意自出沒,砥柱中流噴濤雪。
舟人偶有毫釐失,挫手嬰鱗即粉骨。
每到王正上七日,昂頭掉尾見金脊。
霽嚴收怒了無跡,共與邦人供踏跡。
灘頭雞卜人得吉,鼓吹鞦韆總春色。
但見五采文煥發,儘是前賢醉鴉墨。
今來古往幾風月,要之勿用果何益。
莫邪尚不終磨滅,筇杖一躍肯跼蹐。
我龍會見乘霹靂,起作甘霖沛天澤。
三賢祠 - 甘肅平涼三賢祠
採用仿漢建築風格,祠內塑大理石像並用書畫、浮雕等方式反映了人物一生的歷史。主祠為皇甫謐祠,皇甫謐,字士安,幼名靜,
晚年自號玄晏先生,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歷閱東漢、魏、晉三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學者,我國十大名醫之一,在醫學、文學、史學、哲學諸方面均有建樹。不僅開創了針灸醫學之先河,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可以與孔子並稱的歷史文化名人。皇甫謐祠的左側是唐代宰相牛僧孺祠。牛僧孺字思黯,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一生經唐德宗至宣宗八代,曾三次升任宰相之職。曾與李德裕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震史冊。他一生酷好文學,以志怪為休例撰著了很多藝文,集名《玄怪錄》,其中30餘篇保留至今。右側為牛弘祠。牛弘是牛僧孺的八世祖,他生於新開鄉牛村,他歷閱西魏、北齊、北周、隋四朝,隋時任秘書監、吏部尚書等職。曾應召刪修刑律,撰《大業律》18篇500條,並參與修定音律,正定新樂。牛弘墓與牛僧孺遙遙相望,至今完好。
三賢祠
三賢祠 –明代靈州三賢祠
三賢祠
明代靈州三賢祠祭祀的是楊一清、王瓊和張九德。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塞北名城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因黃河水泛濫,曾經“城凡三徙”,第三次遷徙宣德三年(1428年)所築的明代靈州(今寧夏靈武市)“新城”,仍然屬西北邊防軍事重鎮。三邊總督楊一清和兵部尚書王瓊,曾經在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到靈州(今寧夏靈武市)一帶修築長城(河東牆、二道邊牆)。他還主持修建了位於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城的第一個以長城命名的長城關隘------長城關。他們離任後,靈州鄉官為紀念其功績,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修建了“楊王二公祠”,俗稱“二賢祠”。天啟二年(1622年),大明工部尚書、河道總督張九德坐鎮靈州(今寧夏靈武市),為阻止黃河洪水衝擊靈州城,在古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城址今古城灣一帶,
沿黃河故道,築靈州河堤,治理水患,成功地阻止了黃河洪水,保住新靈州城沒有被黃河水淹沒,他的功績可與楊一清、王瓊居同等地位,因此靈州人士在“二賢祠”內又為張九德塑像,合稱為“三賢祠”。三賢祠至清朝已廢。
三賢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