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善

三種善是十相成就裡面的一種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善
  • 含義:初、中、後為三種善
  • 隸屬:佛教
  • 性質:術語
三種善簡介,十相成就,行道清淨,舍隨增,喜悅,備註說明,

三種善簡介

(三種善與十相成就)其次在“三種善與十相成就”的句子中,即初、中、後為三種善,如是須知由三種善而有十相成就。
如聖典中說68:(三種善)初禪的行道清淨為初,舍的隨增為中,喜悅為後。

十相成就

初禪的行道清淨為初
這初相有幾種?初相有三種:(1)心從結縛而得清淨;(2)心清淨故得於中奢摩他相而行道;(3)由於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禪。像這樣的心從結縛而得清淨,心清淨故得於中奢摩他相而行道,由於行道而心得跳入初禪,是初禪的行道清淨為初──此等為初三相,故說此為初禪初善的三相成就。
初禪的舍隨增為中
中相有幾種?中相有三:即(1)清淨心舍置;(2)奢摩他行道心舍置;(3)一性之顯現心舍置。像這樣的清淨心舍置、奢摩他行道心舍置,一性之顯現心舍置,是初禪的舍隨增為中──此等為中三相。故說,此為初禪中喜(善)的三相成就。
初禪的喜悅為後
後相有幾種?:(1)以初禪所生諸法互不駕凌義為喜悅;(2)以諸根一味(作用)義為喜悅;(3)以適當的精進乘義為喜悅;(4)以數數習行義為喜悅。這是初禪的喜悅為後──此等即後四相。故說,此為初禪後善的四相成就。
有人(指無畏山住者)說:“‘行道清淨’69是有資糧的近行(為安止定的助因),‘舍隨增’70是安止,‘喜悅’71是觀察”。聖典中說72:“心至專一而入行道清淨,是舍隨增與由智喜悅”,是故行道清淨是僅在安止中生起的以中舍的作用為“舍隨增”,以諸法互不駕凌等成就──即以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為“喜悅”。詳說如何?

行道清淨

(1)稱為五蓋的煩惱群是的結縛,當在安止生起的時候,其心從彼結縛而得清淨。(2)因清淨故離於障礙,得於中奢摩他相而行道。中奢摩他相即平等的安止定。在安止定以前的(種姓)心由一相續而轉變進行於如性(即安止的狀態),名為中奢摩他相行道。(3)由於這樣行道進行於如性,名為跳入73初禪。如是先在以前的(種姓)心中存在的(三)行相成就,在於初禪生起的剎那而顯現,故知為行道清淨。

舍隨增

(1)如是清淨了的禪心,不須再清淨,不必於清淨中作努力,故名清淨心舍置74。(2)由於已達奢摩他的狀態,不再於奢摩他行道,不於等持中作努力,故名奢摩他行道75心舍置。(3)因以奢摩他行道,已不與煩惱結合,而一性的顯現,不再於一性的顯現中作努力,故名一性的顯現76心舍置。如是當知以中舍的作用為舍隨增。

喜悅

其次如是舍隨增時(1)於禪心中生起了稱為定慧的雙運法,是互不駕凌77的作用(行相)。(2)因信等(五)根解脫種種的煩惱,是解脫味一味的作用(行相)。(3)瑜伽行者進行於禪──即互不駕凌與一味隨順的精進乘78(行相)。(4)他的禪心的修行於滅去的剎那作用的行相,此等一切行相的成就,是在以智見雜染之過及淨化之德以後而如是喜悅清淨與潔白。是故當知由於諸法互不駕凌等的成就──即清白之智的作用成就為喜悅。
於此(修習心)由於舍而智明了,故說智的作用為喜悅而稱為後,即所謂:“以善舍置於心策勵,於是從舍有慧而慧根增長,由於舍而心從種種煩惱得以解脫,於是從解脫有慧而慧根增長。因解脫故彼等(信、慧、精進、定等)諸法成為一味(作用),於是從一味之義為修習(而有慧而慧根增長)”。

備註說明

68 Pts.I,p.167─168,Samantapasadika II,p.395f,引文同。
69 “行道清淨”(patipada-visuddhi),《解脫道論》“清淨修行”。
70 “舍隨增”(upekhanubruhana),《解脫道論》“舍增長”。
71 “喜悅”(sajpahajsana),《解脫道論》“歡喜”。
72 Pts.I,p.167.
73 “跳入”(pakkhandati),《解脫道論》“跳躑”。
74 “舍置”(ajjhupekkhati),《解脫道論》“成舍”。
75 “奢摩他行道”(samatha-patipanna),《解脫道論》“得寂寂”。
76 “一性的顯現”(ekattupatthanaa),《解脫道論》“一向住”。
77 “互不駕凌”(anativattana),《解脫道論》“隨遂修行”。
78 “隨順的精進乘”(tadupaga-viriya-vahana),《解脫道論》“隨行精進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