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道尊

三清道尊

“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清道尊
  • 歷史時期:六朝
  • 源自:《道教義樞》卷二
  • 別稱:“三清境”
基本介紹,簡介,起源,三清,三清道祖,道教,聖誕日,出處,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出處,

基本介紹

簡介

三清,道教用語。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所謂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極道之尊,至尊至極,故名天尊。
三清道尊三清道尊

起源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個歷史過程。漢順帝時(126—144年),張道陵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五斗米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應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閥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閥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三清

發展
“三清”之稱始於六朝,開始僅指“三清境”。“三清”之作為道教尊神,是伴隨著道教三洞經書說逐步形成的。《道教義樞》卷二云:“但知洞真法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神寶君住太清境。故《太上蒼元上錄經》云:三清者,玉清、上清、太清也。”《九天生神章經》稱:“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注曰:‘天寶君玉清元始天尊也。’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注曰:‘靈寶君上清天尊也。’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注曰:‘神寶君太清天尊也。’但此“三寶尊神”開始並非“三清尊神”,按唐武宗時(841~846)的道教神靈排列,先為元始天尊,太上大道玉晨君,太上老君(即三清尊神),其後為“玉清大有天寶君,上清妙玄靈寶君,太清太極神寶君三寶尊神”。另《業報經》《應化經》並云:“天尊曰: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元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還有《元始上真眾仙記》稱:玄都玉京七寶山,在大羅之上,有上、中、下三宮。上宮是盤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聖母所治。
中宮太上真人,金闕老君所治。下宮九天真皇,三天真王所治。”這些不同派別的不同解釋,雖有差異,但都促成了“三清尊神”的最終定型。在“三清尊神”中,以太上老君出現最早。東漢末五斗米道成立時,即以太上老君為至高神。至東晉上清、靈寶派出,其《上清》、《靈寶》經中,始相繼出現元始天王、元始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等新的至高神。鑒於各派新出現眾多神靈,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企圖予以系統化,其中“三清尊神”的雛形已基本確立。在此前後,諸書在言及三清尊神時,又有種種不同說法。如說:“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說經教主元始天尊,抱送玉帝道君(靈寶)天尊,流演聖教降生(道德)天尊”。“元始乃道中之祖為靈寶祖師,道君乃法中之祖為宗師,老君乃教中之祖為真師。”若從它們出現之先後為序,先為“老君”,次為“元始”,後為“道君”。
此外,五代閩主供奉“三清”為寶皇大帝、天尊、老君。元始天尊居“三清尊神”之首,在宮觀“三清殿”里居中。其名最早為元始天王,晉葛洪《枕中書》云:“昔二儀未分,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雖然道書中有將元始天王與元始天尊當作兩位尊神,但正如宋代道士寧全真所說,元始天尊者“故稱雲元始天王者是也”。《雲笈七籤》卷一百一,撰列諸尊神傳紀,亦首列《元始天王紀》,可見宋時已當作一位尊神了。
南朝陶弘景撰《真靈位業圖》,共分七個神階,元始天尊列為第一神階的中位,《隋書·經籍志》也載:“道經者云: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道書認為:“玉清元始天尊也,本玄一之氣,凝結至高曰天,上有主宰謂之帝,道居帝之先,故為元始。”唐末道士杜光庭於廣明二年(881)進《三界混元圖》於朝,其中敘曰“天尊者極道之宗元,挺生自然,消則為氣,息則為形,不無不有,非色非空,不終不始,永存綿綿。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化之尊,無名可宗,強名曰天尊,蓋世人尊之如天,仰之則彌高,攀之則無階,杳杳冥冥……生萬物而不為主宰,御萬化而不為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元始天王紀》云:“元始天王稟天自然之胤,結形未沌之霞,托體虛生之胎,生乎空洞之際。時玄景未分,天光冥遠,浩漫太虛,積七千餘劫,天朗氣清,二暉韁絡,玄雲紫蓋映其首,六氣之電翼其真……進登金闕,受號玉清紫虛高上元皇太上大道君……元皇位在玉清,掌括上皇高帝之真。”總之,從兩晉到南北朝時,元始天尊已逐步駕臨於太上老君之上,成為道教第一位至高神。
靈寶天尊居“三清尊神”第二位。南北朝時《上清》《靈寶》經相繼出現太上玉晨大道君、太上大道君。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第二神階中位,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
據《靈寶略紀》稱:“太上大道君以開皇元年托胎於西方綠那玉國,寄孕於洪氏之胞,凝神瓊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誕於其國郁察山浮羅之岳丹玄之阿側,名曰器度字上開元,及其長乃啟悟道真,期心高道,坐於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靈寶大乘之法十部妙經。……元始乃與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緣,既畢,然後以法委付道君,則賜道君太上之號,道君即為廣宣經籙,傳乎萬世。”又據《洞淵集》稱:“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言其有不可以隨迎,謂其無復存乎恍惚,所以不有而有,不無而無,視之無象,聽之無聲,於妙有妙無之間大道存焉。道君即審道之本,洞道之元,為道之氣,即師事元始天尊,稱受道弟子焉。猶是老君稟而師之矣!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寶籙、三洞仙經,付經師郁羅翹真人,傳教於萬國焉!”上清、靈寶派新造作的太上大道君,依然以“道”為根,體現了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的思想。後之靈寶天尊即由太上大道君衍化而來。

三清道祖

魏晉時期道教神仙已十分龐雜,但散亂無序。到了南朝梁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陶弘景寫的《真靈位業圖》作為第一個較為系統的道教神譜,開始出現。在這神譜中,陶弘景將神仙分為七個等級,每個等級設一中位,有一個神仙主持,中位之外又分設左位,右位若干席位,安排諸神。七個等級高低有別,以第一等級為最高,以此分級,秩序井然。各等級除了中位主神外,還有左右諸位神仙,數量各不相等,如第一等級左位29神外,右位19神。第三等級左位50餘神,右位30餘神。這些左右諸神仙,有的是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或聖人先賢,如第三等級的孔子、顏回、莊子、第七等級的秦始皇、漢高祖、齊桓公、晉文公、魏武帝、劉備、李廣、韓遂、孫策、徐庶等。有的是道教著名領袖,如第二等級的魏華存、許穆、許擁是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徐來勒、葛玄是靈寶派的創始人,而第四階次的張陵是天師道的鼻祖,葛洪是道教大理論家。有的是神話傳說人物,如第三階次的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第四階次的赤松子等等。總之,神譜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有,且大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也有無人知曉的人物,難以考其來源,有的與道教關係不大,像孔子也拉進神譜,顯得不倫不類。除陶的神譜外,還有各種不同的神譜,其結構和內容也互有出入。
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神譜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老子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誌著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三清”尊神的建立,卻經歷了一較長的發展過程。道教初創時,是以老子為其始祖,稱之為太上老君又稱太上道君,尊奉為最高神靈。例如于吉等人所編的《太平經》和張陵等人所造作的道書,皆託名為老君所授,直至北魏寇謙之所撰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和《錄圖真經》以及他的“天師”稱號,皆託名老君所賜。這是包括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內的早期道教的一個共同特點。乃至以後的全真道道統淵源,仍稱太上老君傳於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白雲上真傳王玄甫,王玄甫鐘離權,鐘離權授呂洞賓和劉海蟾,呂洞賓授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將全真道統上溯到老子,並尊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及至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等道派出現後,對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便發生了變化。這些新起的道派,便不再尊奉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了,而是以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與太上大道君的地位最尊。在這兩派的經書中也提到太上老君,但往往把它擺在一個次要的地位,有些經書甚至把它作為元始天尊或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君的弟子看待。這種分歧,在《魏書·釋老志》和《隋書·經籍志》對道教的介紹中,便可明顯地看出來。《魏書》卷一百一十四《釋老志》說:“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3]②這顯然是反映了天師道以老子為最高尊神的思想。《隋書》卷三十五《經籍志》四則稱:“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①這明顯是以元始天尊為最高尊神,太上老君也是元始天尊所傳度的弟子之一,代表上清派的思想。
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三個主要道派在道教最高尊神的觀念方面,分歧既然有如此之大,即道教經書既有大中小之分,則造說這些經書的教主也勢必會有先後等級的差別,在《雲笈七箋》卷六《三洞經教部》之《三洞並序》里即稱:“三洞既降,遂有大小中乘、國中後法三種分別。”③那末,在三洞尊神之間,如何劃分先後等級的差別呢?故道教又有“一氣化三清”之說。在上引《九天生神章經》里即含有三清皆由道氣所化之意,在《三洞並序》中說:“又三洞之元,本同道氣;道氣惟一,套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④即是說,三洞的本元,都是來自同一的道氣,只是套用不同,才分為三個不同的名稱。儘管如此,但具體到究竟是由誰一氣化三清呢?則又有不同說法。一種意見是認為,道教的三清是由大羅天的玄、元、始三氣所化而成。如大約為東晉或南北朝初年出世的《太真科》就說:“三天最上號日大羅,是道境極地,妙氣本一,唯此大羅生玄元始三燕,化為三清天也。一日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日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①這種說法,並未解決三清尊神之間先後等級的實質問題,而且還會引來住大羅天的尊神是誰,三清尊神是否為這位尊神所化而成等一系列的問題,故道教通常又有另外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元始天尊一氣所化,上清派道士多主張之。《三洞並序》引證《業報經》和《應化經》說:“天尊日:吾以道氣,化育群方,從劫到劫,因時立化。吾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在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吾以延康元年,號無始天尊,亦名靈寶君,化在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吾以赤明之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在太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②這就說,三洞尊神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的化身,三洞經書也都是元始天尊在不同時期所說,這樣對道教各派便不會產生等級高下之分,導致教派之間的矛盾了。不過這很明顯是代表上清派的說法,《隋書·經籍志》採用之。道教的另一種說法是認為,三清是由老子一氣所化,這主要以天師道為代表的道士們的思想。這種思想,其淵源甚早。早在道教正式產生之前,就開始對老子進行神化。東漢明帝(57_75在位)、章帝(76—88在位)之時,益州太守成都人王阜所作的《老子聖母埤》即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4]①這裡便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而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老子也就自然成為造物主,當然也就是至高無上的神靈了。早期道教繼承並繼續發揮了這一思想。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中便說:“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明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元不在。……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5]②傳為張陵(或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6]③。《雲笈七簸》卷一《道德部》之《總敘道德》引葛玄《五千文經序》說:“老君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終始不可稱載,窮手無窮,極乎無極也,與大道而輪化,為天地而立根,布氣於十方,抱道德之至純,浩浩蕩蕩,不可名也。……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持以朗照,天地稟之得生……故眾聖之所共宗。”④其後南宋謝守灝所撰編的《混元聖紀》、《太上老君年譜要略》、《太上混元老子史略》等著作中更反覆地說:“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無之先,起乎無極之源,經歷天地,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者也。其隨方設教,歷劫為師,隱顯有無,罔得而測。然垂世立教,應現之跡,昭昭然若日月。”⑤又說:“太上老君,乃大道之宗祖,三才之本根也。”⑥又說:“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 本,天地之精源。”⑦又引唐尹文操的話說:“老子者,即道之身也,跡有內外不同,由能應之身或異也。”①並稱他“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原,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謂之老子者,道之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三十六號,或七十二名。”②又說:“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日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③
按照這種說法,則是三洞經書,皆由老子所造作。不僅如此,甚至還說:“老君於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傳,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室瑤台,或秘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今所傳者,太山一毫芒爾。”④這就是說,三洞之外的眾多經書,也系老子所造。我們知道,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為最終目的,這是一切道派的共同思想,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天師道一系從東漢以來即將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老子與道是一是二、二而一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老子,自然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當然也就是道教的最高神靈了。那末,老子一氣化三清之說,也就不言而喻了。但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下又有“老君日:夫三洞寶經,皆三清之上道也,吾昔受之於元始天尊”⑤的一段話與全文主題不類,應是宋朝上清派昌盛掌權編輯《道藏》時所添改的觀點。魏晉道教有另兩種創世說存在,一種也就是元始天王創世。另一種是太上老君創世,也是被歷代皇帝推崇與說的最多的。不過,唐代四川“三寶窟”開始供奉道教神像。

道教

三清道祖就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統稱:“三清道祖”。
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全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
據道書記載,由混洞太無元之青氣,化生天寶,又稱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稱玉清。由赤太無元玄黃之氣,化生為靈寶君,又稱靈寶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稱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為神寶君,又稱道德天尊,即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稱太清。三君各為教主,稱為三洞尊神,為神王之宗,飛仙之主,統御諸天神,宇宙萬物都是它們所創造。古書說,三清尊神生於天地之先,其體常存不滅。三清之說初於六朝,極盛於唐末。又有人說,三清都是元始天尊的化身。說:“元元聖祖,八十一次化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玄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
元始天尊生於宇宙混沌之時,那時宇宙無形、無氣、無物,元始一氣分真化氣,以一氣化而為三 ,在虛無自然之大羅天境,分化為元始、靈寶、道德三位天尊,此一氣亦稱元始祖氣,也有尊稱為元始天王。元始天尊住在玉清聖境清微天,亦稱‘無形天尊天寶君’;靈寶天尊居於上清真境禹余天,亦號‘無始天尊靈寶君’,道德天尊居於太清仙境大赤天,亦號‘梵形天尊神寶君’。三位天尊統稱為“道”,亦稱“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祇。而每位天尊相距,各歷七千餘劫四十一億年,並各講述經典十二部,分為洞真、洞玄、洞神,合稱三十六部尊經,廣傳於人間點渡眾世人,這就是道教的全部經典,故為道教的開教之神。
道祖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以知道三清道祖就是宇宙生成的本體。
民間舉行道教儀式時,必將此三清的畫像掛於祭壇正殿之上,以示遵守教規。

聖誕日

有三:一、元始天尊為 農曆正月初一 日,二、靈寶天尊為每年夏至日,三道德天尊為 農曆二月十五日 (亦為道教節), 農曆二月十五日 皆有道場科儀。

出處

4.酒名。即清酒。 晉潘岳 《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 唐駱賓王《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三酒”。
5.一種以松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6.三位清廉的人。 明陳道亨, 新建 人, 萬曆 十四年進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鄧以贊, 衷貞吉亦官南京 ,為官皆清廉,人號“江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約在晉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現。它被說成是由赤混洞太無元的青氣化生的。每到劫數終盡,天地初開,就出來傳授秘道,開劫度人。原始天尊創立闡教,其手下有十二大弟子,分別為:
九仙山桃園洞廣成子
太華山雲霄洞赤精子
二仙山麻姑洞黃龍真人
夾龍山飛雲洞懼留孫——後入釋成佛
崆峒山元陽洞靈寶大法師
五龍山雲霄洞文殊廣法天尊——後成文殊菩薩
九功山白鶴洞普賢真人——後成普賢菩薩
普陀山落伽洞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大士
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
金庭山玉屋洞道行天尊
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

靈寶天尊

靈寶天尊道教神系中出現,則晚於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時才有的。它被說成是由混太無元玄黃之氣所化生,又稱太上大道君,也隨劫運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稱太上老君。為了構成三清尊神的等級序列,它被說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的。事實上,道教從創立之時起,就尊奉老子為教主,進而說他上處五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無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處於最低層,顯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後來,又產生了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

三清出處

1.酒名。即清酒。 晉潘岳 《桔賦》:“三清既設,百味星爛。” 唐 駱賓王 《初秋登王司馬樓宴得同字》詩:“締賞三清滿,承歡六義通。”參見“ 三酒 ”。
2.一種以松實、梅花、佛手和雪水烹沏之茶。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玉泉雪水》:“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實、梅英、佛手烹茶,謂之三清。”
3.三位清廉的人。 明 陳道亨 , 新建 人, 萬曆 十四年進士,官 南京 吏部郎中。同里鄧以贊 , 衷貞吉亦官南京 ,為官皆清廉,人號“ 江右三清”。見《明史·陳道亨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