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少民族
- 含義: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
- 民族政策: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
- 相關:黨的基本路線
地理分布
在當今世界兩千多個民族中,有人口幾百萬甚至上億的大民族,也有人口幾萬、幾千甚至幾百人的人口較少民族,人口較少的民族,其在人類學、人口學、社會學、地理學視野下具有特殊的涵義。
民族政策
(一)是堅持不懈地進行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宣傳教育,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我們把堅持開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的教育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始終。把各級黨校作為對幹部加強教育的陣地。從國小高年級開始到中學、大中專院校普遍開設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教育課;把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學習內容納入“二五”普法和“三五”普法的全過程;在每年的民族團結表彰月活動中向全社會集中進行宣傳教育,逐步提高全民的民族理論水平和民族政策意識。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城市民族工作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我們在全區範圍內深入開展了宣傳學習活動,使認真貫徹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依靠《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我們的優惠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成為共識。各級民委多次深入基層進行“一法兩條例”執行情況的檢查,及時發現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認真貫徹執行“依法治國”、“依法治區”方略,民族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1979年以來內蒙古共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規290件,現行有效的207件。三個自治旗都有了“自治條例”和一些單行條例。各盟市分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民族工作法規性檔案。民族工作已逐步納入法制化、規範化軌道。此外,為保障雜散居地區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也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補充,內蒙古恢復和建立了19個民族鄉。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決定從1984年起,將每年的9月定為全區“民族團結表彰活動月”以來,全區各地以基層為主、小型為主、精神鼓勵為主,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表彰活動,從而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目前,全區有30個先進集體和98名先進個人受到國務院的表彰,114個先進集體和128名先進個人受到國家民委的表彰,864個先進集體和1300名先進個人受到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表彰,27937個先進集體和44971名先進個人受到盟市旗縣區的表彰。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月活動開展17年來,自治區各民族之間始終團結友愛、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睦相處、情同手足,誰也離不開誰的關係不斷增強。一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加強和鞏固。
(三)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語文政策,切實抓好蒙古語文的學習、使用、科研和協作工作。蒙古語言文字的使用範圍也不斷擴大,全區現有蒙文報紙20多種,蒙文雜誌40多種。新聞出版局所屬出版社近5年來共出版各類蒙文圖書945種,1972千冊,有104種圖書獲國家級獎。全區翻譯人員據不完全統計,有譯審30多人,副譯審240人,翻譯和助理翻譯近2000人。認真組織和管理了蒙古語文的科研學術活動,蒙古語名詞術語的審定和推廣使用工作卓有成效。蒙古文編碼國際標準方案已通過第二輪投票,蒙古文拉丁轉寫國際標準方案經同蒙古國協調,又進行了修改。“蒙古語辭書編纂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和“蒙古語縮略語書寫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兩項地方標準已修改完畢,已提交技術監督局。“蒙古語術語工作的原則與方法”通過了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審定,已達到國家標準,將作為推薦性國家標準發布。“九五”期間,審定統一新名詞術語3500多條,規範統一了3000多個一詞多形詞的書寫形式,新名詞術語的社會統一使用率達到85%以上。同時廣泛開展了民眾性學術活動和科研工作,促進了蒙古語言文字的繁榮發展。八省區蒙古語文協作工作按照《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小組簡則》和歷次《八省區蒙古語文工作協作規劃》,圓滿完成了各項協作任務,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九五”期間,協作省區之間相互培養了本、專科畢業生1620名,中專畢業生930名;舉辦了3屆八省區蒙文圖書展銷訂貨會,展出蒙文圖書累計達到3140多種,訂貨碼洋累計388萬元;舉辦了蒙古文圖書出版研討會、八省區蒙古文書法展、八省區蒙古文報紙好新聞評選活動、八省區蒙古語廣播、電視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培訓班;召開八省區蒙古語廣播電視協作會議、八省區蒙古族重點中學校長聯誼會議;八省區蒙古族民俗、風情、風光攝影展覽暨蒙古文書法展。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藝術交流協作的新格局。
發展成果
莫旗為全面提升“三少”民族幸福指數,在全面完成農村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任務的基礎上,2008年正式啟動了非農業“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項目,計生家庭再次受到特別關照。
該旗非農業“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項目,旗財政每年單獨列支100萬元專項資金,改造非農業“三少”民族危草房50棟,其中對符合條件的計生家庭予以優先改造,僅今年就有23戶計生家庭被列為首批危草房改造計畫,占當年改造總數的46%,預計2年後完全實現“三少”民族計生家庭住有所居。
此舉,充分體現了計生家庭社會上有地位、經濟上有實惠、經濟上有保障,營造了民眾受益計生、政府重視計生、社會關注計生的良好氛圍。
鄂溫克族
經過激烈的角逐,關凱丹、阿麗瑪、敖麗芳從進入決賽的33組選手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鄂倫春組、鄂溫克組、達斡爾組的一等獎。大賽同時評出6個二等獎,9個三等獎及15個優秀獎。晚會現場還為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三少民族文化傳承人金脈、烏日娜、阿拉騰桑頒發了榮譽證書。
當晚8時,呼倫貝爾市市政府禮堂內座無虛席,觀眾期待已久的頒獎晚會在一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拉開序幕,身著艷麗民族服裝,手捧潔白哈達的演員,以優美動人的舞姿征服了在場的觀眾。晚會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家一級演員,本次比賽評審烏日娜也登上舞台,一展歌喉,為晚會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哈木尼乾服飾表演隊精彩的民族服飾表演,博得觀眾的陣陣掌聲。整場晚會掌聲與喝彩聲不斷,五彩呼倫貝爾合唱團精彩的《三少民歌聯唱》將晚會推向了高潮。
鄂倫春族
由於大力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實施幫扶鄂倫春獵民發展生產項目相繼落地,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獵民人均生產性收入達到1246元,首次實現人均生產性收入超過千元。這是鄂倫春族獵民下山定居50年之際,生產方式發生歷史性變化,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致富之路的重要標誌。
據鄂倫春自治旗委書記侯言增介紹,2008年,鄂倫春自治旗在內蒙古自治區區域重點幫扶和呼倫貝爾市幫扶項目的大力扶持下,從提升獵民的生活質量,提高獵民的生存能力入手,下大力氣解決獵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採取旗四大班子包扶獵區鄉鎮,獵區鄉鎮分片包扶獵民村,全旗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與165戶貧困獵戶“結對子”等方式,確保了責任落實到位,三級聯動,共同推進獵區經濟發展。在7個獵民村重點發展了黑木耳和滑子菇培植、肉牛肉羊生豬育肥、蔬菜種植、特色養殖、民俗旅遊等,目前已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生產格局,獵民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很高,獵民村平均參與勞動率達80%以上,並在勞動中掌握了食用菌培植、蔬菜種植、特色養殖等技術,提高了他們發展生產的技能,同時也增強了獵區自身的“造血”功能。
侯言增說,面對國家扶持較小民族發展的歷史機遇和獵區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鄂倫春旗委、政府提出了繼續以獵民增收為核心,進一步提高獵民思想、文化和健康三項素質的獵區發展戰略,確立了到2010年實現獵民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三年生產性純收入淨增3000元,80%以上獵民有實質性增收的新目標。
托河辦事處希日特奇獵民村村委會主任何勇高興地告訴記者說:“2008年,我村栽了14萬袋黑木耳,28名獵民參與了勞動。從5月侍弄到9月,產了4750公斤乾木耳,預計收入25.65萬元。去掉成本,人均可增收500多元。明年我們要自己生產木耳菌35萬袋,10萬袋集體栽培,其餘按成本分給獵民。獵民收穫後再收回成本,讓村里和獵民都有收益。”
過去,鄂倫春族以遊獵生活為主,1958年過上定居生活。1996年實施禁獵後,鄂倫春族獵民實現了從狩獵生產向農牧業生產的徹底轉變。但是獵民們不懂農業技術,不懂經營管理,加之獵民耕地貧瘠,又無力應對自然災害,生產效益低,獵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大部分土地被撂荒、轉租,每年只能靠國家補助生活,獵民幾乎沒有生產性收入。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鄂倫春族給予了很多的關懷和幫助,例如在獵區建設和獵民發展生產、住房、就醫、子女上學、就業等方面實行了一些優惠政策。如今,全旗獵區鄉鎮和獵民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達斡爾族
據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最新統計數字,內蒙古民族教育得到優先發展,接受蒙古語授課的學生約占蒙古族學生總數的65%,蒙古族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134人,高於內蒙古每萬人擁有在校大學生106人的平均值。
中國政府為培養少數民族高學歷人才所採取的各種優惠政策,使更多的蒙古族孩子實現大學夢。在內蒙古,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高考生,可以在院校調檔分數線下降低10分投檔;2006年內蒙古自治區啟動民族教育發展工程,設立蒙古語授課高中生升入區內高校用於減免學費的補助經費1000萬元。
據了解,內蒙古現有民族中國小805所,其中高中69所,在校生27.3萬餘人。同時,內蒙古少數民族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比例逐年提高,截至2005年末,內蒙古已有各類高等院校33所,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6.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