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

三味

古人有三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其實這種說法最早還有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 序》:“無若詩書之味大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也。”其三,壽鏡吾先生的祖訓: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後成為三味書屋的館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味
  • 出自:《邯鄲書目》
  • 作者李淑
  • 朝代:宋代
  • 最早出處:《酉陽雜俎》
  • 作者:段成式
  • 朝代:唐朝
解釋,多種說法,

解釋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佛教語。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箇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裡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么,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麵,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嚮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

多種說法

三味”的原意“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中,即包含了祖上創辦私塾時的宗旨,雖是必須遵循的家規,卻因其反清意識絕不可對外泄露的。三味書屋因由魯迅引起人們注意後,自然對“三味”的含義產生了興趣。當有人問及壽洙鄰(shòu zhū lín)時,彼以“讀(dú)經(jīng)味(wèi)如(rú)稻(dào)粱(liáng),讀(dú)史(shǐ)味(wèi)如(rú)餚(yáo)饌(zhuàn),諸(zhū)子(zǐ)百(bǎi)家(jiā)味(wèi)如(rú)醯醢(xī hǎi)”答之,也就是以三種味道來形容讀三種古籍作為解釋。但此說令許多人感到難以信服和認同。因為典出《三國志·董遇傳》中的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原本就是旨在教人珍惜光陰、勤奮讀書的意思,何必又要改“三餘”為“三味”,用味道來形容古籍來勸人讀書呢?還有人懷疑像壽鏡吾這樣一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怎么會用“肴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醢系肉或魚剁的醬)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說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另外也有考證“三餘”為“公餘、飯余、茶餘”的,更有引經據典,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中的:“詩書味之太羹(古代祭祀時用的肉汁)、史為折俎(zhé zǔ)、子為醯醢(xī hǎi)。是為書三味。”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一塊“三味”的匾被演繹出五花八門這么多的味道,這恐怕是先祖們始料未及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