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城又稱三降城,唐時亦稱河外三城。漢朝時為外長城進攻系統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貴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時因後突厥汗國的興起,成為黃河外側駐防城群體,漢及三...
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
三(受)降城是指洪武后期恢復設定的三座軍事機構代指三座受降城,“設東勝城於三(受)降城之東,與三(受)降城並。東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元;西聯賀蘭山、...
《三受降城碑銘》是唐代呂溫創作的一篇散文。...... 《三受降城碑銘》是唐代呂溫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三受降城碑銘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散文 作者 呂...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回樂峰解釋 編輯 【注釋】:<1、回樂烽:回樂縣烽火台。<2、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內蒙境內。...
yōng chéng ㄩㄥㄔㄥˊ 壅城 即瓮城。大城外的小城。 1宋 陸游 《軍中雜歌》:“三受降城無壅城,賊來殺盡始還營。”《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二年》“ ...
三受降城 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
這一聯是說,張仁願築三受降城的本意,是要斷絕突厥的南侵。次聯: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豈謂”,哪裡料到。“盡煩”,太煩勞。“回紇馬”,回紇...
714年(開元二年),王晙以鴻臚寺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之職兼任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統領豐安(今寧夏永寧西)、定遠(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三受降城等地...
6、舊唐書卷三十八志十八《地理志》:“朔方節度使,捍禦北狄,統經略、豐安、定遠、西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護、振武等七軍府。朔方節度使,治靈州,管兵六...
8、《唐代三受降城述論》,《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5期。9、《宋代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2009年第6期。...
708年,唐朝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於漠南,遏制後突厥汗國,唐朝再次開始占據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漠南地區。 [11] 唐朝疆域唐朝中期 ...
708年﹐張仁願在黃河以北﹑陰山以南筑東﹑中﹑西三受降城﹐以阻撓其南進之路。但默啜對唐境的侵擾仍然不停﹐與西面的吐蕃同為唐朝的兩大懮患。雖然如此﹐...
開元年間(713~741),以靈州靈武郡、夏州朔方郡及延州為基地,開闢三條大驛路,分別通至“三受降城”。延州道為“中路”,距長安最為捷近。《元和郡縣誌》記:...
張仁願利用此機遇,欲取大漠以南地區,即在朔方軍(治夏州,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與東突厥交界的黃河(在今內蒙古黃河彎曲段)以北,構筑西、中、東三受降城,60...
張仁願任朔方總管時為防禦突厥而修築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這一帶地處塞漠,北臨大磧,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春色姍姍來遲,所以說“...
朔方節度捍禦突厥,統經略、豐安、定遠三軍,三受降城,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屯靈、夏、豐三州之境,治靈州,兵六萬四千七百人。河東節度與朔方掎角以御突厥,...
景龍二年,唐朔方軍總管張仁願“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中受降城即在現九原區境內。其間,開元十年至天寶八年(723—750年)安北都護...
方鎮表:開元九年置朔方節度使,領單于大都護府,夏、鹽、綏、銀、豐、勝六州,定遠、豐安二軍,三受降城。十年,增領魯、麗、契三州。二十二年,兼關內道...
又北有大河(按即黃河),自寧夏衛(今寧夏銀川)東北流經此,西經舊豐州西,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經舊東勝衛(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又東入山西平虜衛(今...
張仁願任朔方總管時為防禦突厥而修築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 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這一帶地處塞漠,北臨大磧,氣候嚴寒,風物荒涼,春色姍姍來遲,所以說“...
控北塞七十二處之隘口,在此修建一城名曰‘定遠營’,可西接平羌,遙通哈密、巴里坤等處,東接威城,遠連‘三受降城’,兩狼山之要地。藉以保障邊遠與內地聯絡...
710年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再次控制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並長期控制下去。7世紀初興起於薛延陀北面的回紇,原臣屬突厥。東突厥亡後,與薛延陀平分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