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識,是漢語辭彙,讀音為qī shí,釋義是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識
- 拼音:qī shí
- 出處:《決定藏論》
- 解釋:佛教語
七識,是漢語辭彙,讀音為qī shí,釋義是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
七識,是漢語辭彙,讀音為qī shí,釋義是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
佛學術語。 出《阿毗曇論》,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禪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三地。無色界亦然。是...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
唯識宗用語。指依止阿賴耶識而生滅轉變的七識。...... 亦即八識中之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識。略稱七轉、轉識或轉心。《瑜伽師地論》...
(一)八識之三種分類︰即真識、現識、分別事識。關於三識之體,諸家之間有異說。《大乘義章》卷三(末)雲,第八阿黎耶識亦名真識,第七阿陀那識亦名現識,前...
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菩提心的心理過程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
唯識學用語。指七轉識與第八識之互為因果。所謂七轉識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識。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出宗鏡錄並瑜伽地論一眼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黃赤白實有之色。名為性境。此識對境。名為現量。以其但能見色。未起分別。是故所緣之...
於是“窮”十二“生類”生滅之根“本”(行陰),“觀”察“彼”行陰(七識)“幽清”恆“常擾動”之“元,於圓” 遍、相續之“常”相“中起計度者,是人...
八識可分成三類,謂:眼識丶耳識丶鼻識丶舌識丶身識丶意(即意識),又稱前六識,藉助浮塵根和勝義根各自了別色丶聲丶香丶味丶觸丶法塵;第七識意根,是無色...
2.積集心——這指前七轉識,以前七識能熏且積集諸法種子,故稱前七識為積集心。(又第八識亦可稱為積集心,以其能含藏積集諸法種故。)...
第五感覺是指佛教五識、六識、七識、八識、九識中的第五識:身識,即觸覺。皮膚、毛髮與物體接觸時的感覺。比喻敏銳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