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層連閣式陶倉樓,為東漢時的建築明器。這件陶樓1993年出土於河南省焦作市白莊,現收藏於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博物院。整個建築由院落、樓閣、走廊和復道四部分組成。主樓高192厘米,七層。附屬建築為倉樓,高四層。是目前發現的層數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漢代建築明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七層連閣式陶倉樓
- 出土地點:河南省焦作市白莊
- 館藏地點:河南省鄭州市河南博物院
- 所屬年代:東漢
具體介紹,特色介紹,
具體介紹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的建築多以木質結構為主。由於中原地區久經戰亂,加上年代久遠,漢代的地面建築已經蕩然無存。所以,河南出土的大量建築明器就再現了當時的建築風貌與水平。建築明器,指人們將生前居住的房屋做成模型隨葬在死者墓中,包含了古人的美好願望。這件東漢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 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精品。
這件陶樓1993年出土於河南省焦作市白莊,由院落、樓閣、走廊和復道四部分組成。主樓高近兩米,共七層,各層彩繪有幾何圖案。附屬建築高四層,為儲藏糧食的倉樓。建築前還臥有一隻小陶狗。陶樓最精彩之處在於主樓與副樓之間通過一條長廊式的通道連線在一起,在漢代叫復道,類似我們今天的過街樓或行人天橋,從而解決了兩幢高樓之間的通行障礙。整個建築雄偉壯觀,是目前發現的層數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漢代建築明器。
特色介紹
色彩
令人驚嘆之處在於此器物通體用白、紅、黃等色彩繪製成幾何圖案,雖然經過了千年的風雨侵蝕,仍舊能看出當時絢麗的色彩。這件陶倉樓形體高大沉穩,比例協調,明暗虛實相間,高低錯落有致,彰顯出中國古代造型、繪畫和建築藝術的完美融合。
復道
這座陶樓最精彩之處在於主樓與附樓之間的長廊式復道。復道是秦漢時期的一種建築形式,是在高層建築之間架設的空中通道,類似我們今天的過街樓或行人天橋,初興起時它主要作為宮廷建築設施,漢代時期豪門權貴也爭相效仿,不少私人甲弟都設有復道,於是復道建築就此興盛開來。復道將一座座高層樓閣連線起來,形成了巍峨壯觀的組建築群。這種復道建築形式大約興起於秦代,興盛於漢代。《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時鹹陽200里內的宮觀中,就有270個復道或通道相連。到了漢代關於復道的記載更多,但作為這一時期復道的實物資料卻很少見,這座七層連閣式陶倉樓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當時的建築風貌和社會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使我們能夠再睹秦漢時期復道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