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蓮芳千張包子

丁蓮芳千張包子

丁蓮芳千張包子是浙江湖州傳統的名點。清光緒四年( 1878 ),湖州菜販丁蓮芳以鮮豬肉、千張為原料,裹成長枕形千張包子,配細絲粉,名曰千張包子絲粉頭,肩挑叫賣。

後聽取顧客意見,在肉餡中添進筍衣開洋,並改為五厘米見方的三角形包子,細絲粉改用以綠豆為原料的粗絲粉,切成 4-5 厘米,使外形、餡料和輔料等方面均有別於家常色彩而獨具一格。

後又聽取顧客意見,不斷創新改進,成為湖州名點。此名點以用料講究、烹調有術、味道鮮美而聞名遐邇。包子所用的千張和絲粉都是特製的,千張薄而韌,包得密不透氣,香濃汁鮮;絲粉白而粗,久煮不糊,柔軟入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蓮芳千張包子
  • 原料:鮮豬肉、千張
  • 外形:三角形包子
  • 店門分布: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長興縣、安吉縣
歷史典故,發展情況,創始人經營,子承父業,美食特色,門店分布,

歷史典故

丁蓮芳千張包子店
湖州丁蓮芳千張包子店是一個具有歷史的名牌點心店,所產千張包子以製作精細、用料名貴、味道鮮美而聞名遐邇。
提起丁蓮芳,無論是七八十歲老人,還是一二十歲青少年,都對她讚賞不已。那些湖籍旅外人士總是念念不忘家鄉名點,一旦回湖或是路過,總要嘗嘗為快,有時還要帶回去與親友共饗。
由於丁蓮芳千張包子歷史悠久,膾炙人口,這幾年來香港《大公報》、《浙江經濟生活報》等都作了專題報導,浙江電視台也曾來錄像,《中國烹飪》作了專題介紹。
千張包子絲粉頭的由來
丁蓮芳原是湖州城裡一個挑蔥賣菜為生的小商販,生活十分艱難,尤其是風雪嚴冬,更難餬口。公元一八七八年,即其二十九歲那年,他決心改行,謀求新的出路以擺脫困境。改什麼呢?他考慮做大生意要本錢;做小生意難以維持。想來想去,唯獨“吃”這一行當最適宜,可以小本經營,設攤挑擔,投資少,翻身快,日朝見活鈿,因此決定做“小吃”這一行。行當選定,那么做什麼小吃好呢?看看市上,燒餅粽子豆腐漿,鹹糕油條粢米飯,篤篤餛飩米飯餅番薯老菱茶葉蛋,真是五 花八門,應有盡有。如果再做這些買賣,落在人家後面,沒有多大奔頭,弄得不好仍要餓肚皮。只有闖新路,走在人家前面,做市場上沒有的點心才有吸引力。當時市場上有牛肉絲粉湯、油豆腐絲粉頭的攤子和擔子,這些對他有所啟發,他想不妨做些千張包子放在絲粉中,變為千張包子絲粉頭,倒也別開生面。他下了決心立即動手,買了一個鍋子,做了一付擔子,就這樣經營起千張包子絲粉頭來了。
千張包子絲粉頭的改進
剛剛開始經營,由於白天點心品種多,況且千張包子必須白天買進千張鮮肉包起來煮熟,方可出售,由於人力限制,所以必須到晚上才能把擔子挑出去,當時他把擔子挑在駱駝橋堍魚行口(系湖州熱鬧中心)叫賣,因是新品種,當天現做現賣,肉餡新鮮,味美可口,品種新穎,獨具一格,所以生意尚可,天天出擔、天天賣完。從晚上八點到子夜一點,每天可賣一百多客(包括雙單件),在當時的社會能賣到這一點數量,已算很不錯了,因為當時的主要銷售對象是些看夜戲散後的一般市民及嫖、賭、吸鴉片的磨夜遊民。就這樣賣了一個年頭,老顧客也多了,人也熟悉了 ,特別是那些吸鴉片的,這些人“懶做貪吃咀獨刁,一門心思吃得好”,他們以老主顧的資格,紛紛向丁蓮芳提出意見,1.包子式樣再不能家常式(當時包子式樣同民間家常包的一個樣,是長的)。2.餡心雖鮮還不夠,還要加點鮮的東西豈不更好。(當時包子裡面只有鮮肉)3.絲粉也不 要象油豆腐絲粉那樣的細絲粉,最好定做粗的。為了不失掉老顧客,為了生意,為了使這個品種立足於社會,所以逐漸改進包子式樣,把原來長的改制成方的,後改進為三角形五公分見方的式樣,獨具一格。肉餡中再放進了開洋。,細長絲粉定製成粗的綠豆絲粉,這樣一來,從裡到外完全擺脫了家常色彩,經過不斷改進和提高,逐步成為湖州城裡別具特色的一種點心,深受民眾歡迎。生意從原來一百多客增加到二百多客,除了晚上出擔供應外,輪到鄉下做草台戲也挑擔下鄉趕廟會
從挑擔到店鋪
創始第三年——一八八一年,從挑擔改為設攤,設攤地點在駱駝橋上,(當時各種小吃攤的集中地)搭一塊桌板,還制了一個防蠅防塵可以拆卸的玻璃罩,在調味方面,增加了辣油、辣醬、白鬍椒、大蒜葉,(原來辣醬無辣油)使千張包子更為芳香撲鼻,味首鮮美。路過民眾聞到誘人的香味,都想一嘗。由此名氣日振,生意興隆,原來攤頭也不能適應了,資金也有所積蓄,就由行商改為店鋪,擴大了經營。

發展情況

創始人經營

公元一八八二年,丁蓮芳找到一個店面,在黃沙路。(即現在長江照相館的地方)由於此點心名聞遐邇,獨家經營,所以地址雖偏一點,也無妨大局,就此開張,店面即用本人名字為招牌,以使民眾熟悉,為了打響第一炮,在餡心質量上,從原來的鮮肉、筍衣開洋、芝麻等再放進干貝。還定製了一個紫銅大暖鍋放在櫃檯上,邊燒邊賣。熱氣騰騰,招攬顧客,使顧客跑過看得 見,聞得著。店堂內隨到隨吃,絡繹不絕。每天營業從原來的二百多客上升到三百多客,生意蒸蒸日上。

子承父業

公元一九二八年,其子丁焦生在外失業回湖,從此父子同店經營。一九三一年丁蓮芳病逝,其子丁焦生繼承父業,此時此刻,經營五十餘年的千張包子絲粉頭,已成為湖州城裡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的著名點心了。
一九三五年,店址遷至黃沙路口(即五芳齋圓子店原址的後面)坐位從原來的十六個擴大到三十四個,並雇用了職工和學徒工各一人,從此業務擴大,已非昔比。一九四零年日偽時期,有個叫周濟相的見到此業隆發達,也在馬路上開了一爿千張包子店,和丁蓮芳競爭。當時丁焦生已有一定實力,為了取得競爭勝利,他不吝工本,在質量上精益求精,除了專用鮮腿肉外,還將其腿肉中的筋、膜、肥膘全部割盡成為純精腿肉,配上朝鮮開洋,日本干貝,孝豐蝴蝶片筍衣,達到肉嫩不膩,芳香振食。在企業管理上,採取了進貨認真、講究質量、薄利多銷,因而擴大了競爭能力,產品博得了廣大顧客的歡迎和讚譽。數月後,周濟相競爭失利,改為周生記餛飩店,專營筍衣鮮肉大餛飩,後來也成為湖州名點之一。隨後湖州府廟口也曾出現過千張包子絲粉頭店,但不是專營,(兼營炒餛飩甜酒釀)因質量不如丁蓮芳,相形見絀,解放前夕失利而關閉。
解放後,丁蓮芳千張包子儘管在民眾中影響甚深,但因資金、貨源受到了限制,尤其是在配料操作技術方面,還有不同程度的不公開。因此發展緩慢,直到一九五六年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後,隨著生產關係的改變,資 金貨源有了保證,技術也得到公開,特別在有關領導部門的重視下,一九五八招收了新工,補充了新鮮血液,充實了新生力量,技術由丁焦生夫婦親自傳授,使丁氏絕招後繼有人。千張包子生產量也從合營前的五六百猛增至一千多隻。至一九七八年竟達一千四百多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生產又有突破,目前已增到日產六千二百隻。

美食特色

著名書法家費新我是湖州人,他在品嘗了丁蓮芳千張包子後,曾親筆寫了一個橫額,稱讚丁蓮芳千張包“鮮而精,名乃揚”。丁蓮芳千張包子已成為湖州的傳統名點,名揚四海。與震遠同周生記諸老大粽子並列,被稱為湖州四大小吃之首。丁蓮芳以它清新可口的千張包子和粗粗的、非常有韌勁的冬粉為主,倍受歡迎。店內裝修古色古香,充分體現了百年老店的特色。

門店分布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長興縣,中國台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