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茶僧(公元886年--?),俗姓張,名元,字傳溯,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張揮公115世,唐末、五代十國著名的茶學專家,被後人譽為"一字茶僧",與其他三位茶僧皎然、趙州禪師、貫休齊名,同為唐代修行類茶道的代表性人物。出生侯官大家,早年苦讀周情孔思,立志學成報國,苦於唐末朝堂的污濁與腐敗終不得志。貞明元年(公元915年),時年不到三十歲的張元決意謝事隱居,習茶禪修,勤奮不輟,不復仕進,常與王貞白、貫休等名士吃茶作詩。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回遷溫嶺(今福建武夷山),誦經開悟,接受了人生富貴如同泡影,唯有佛教可使人獲得解脫的道理,遂出家為僧、隱居山林,吃茶、參禪、修行,不問世事。卒年野史出處有二:其一,一字茶僧圓寂於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享年108歲;其二,一字茶僧隱居山林三年便悟道成佛。
基本介紹
- 本名:一字茶僧
- 別稱:茶僧
- 字號:字傳溯
號一字茶僧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十國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信州永豐
- 出生時間:公元886年
- 去世時間:公元994年
- 主要作品:茶式
- 主要成就:唐代修行類茶道的代表性人物
- 職業:茶僧
- 俗名:張元
歷史背景,人物生平,少有才學,辭親遠遊,謝事出家,主要成就,軼事典故,一字茶僧的由來,與禪茶結緣,生死考證,張姓始祖張揮公115世代,後世紀念,
歷史背景
張元歷經了唐朝末年的民不聊生、五代十國的諸侯亂戰,直至北宋初年,這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血腥殘暴的動盪時期。這一時期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箇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五代十國時期,大小統治者的激烈混戰使社會經濟、文化受到極大影響
人物生平
少有才學
光啟二年(公元886年),張元生於信州永豐。他的祖父張睦,曾任尚書右僕射,張元從小就喜歡學習,五歲發蒙讀書。“五歲誦六甲。”六甲即唐代的國小識字課本。
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張元十六歲已有詩賦多首,並得到王貞白、貫休等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幹謁活動,亦開始接受茶學與佛家思想的影響。
貞明元年(公元915年),張元二十九歲,謝事隱居西山(今江西省廣豐縣內)習茶禪修。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溫嶺、婺州、新城、睦州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遊
後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張元三十三歲。離開故鄉而踏上訪茶、參禪修行遠遊的征途,遠遊長達五年。游溫嶺、湖州、常州、昇州、無棣等,然後舟行西進至樊川(今西安市),遍訪名山古寺。 “修禪去國,辭親遠遊”。
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張元三十八歲。春,往昇州(今江蘇南京)。秋,病臥昇州。冬,離什州北游開元寺(今山東濟南),會友人恆超法師,在寺東北隅佛院,吃茶修行、弘講經論,一住三年,宣講經、論。
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是年再游湖、常兩州,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自唐代宗始為朝庭貢茶,盛極一時。張元一生嗜茶,精於茶道。駐足五年,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每逢茶季,湖、常兩州刺吏奉旨入境督造貢茶,役工萬人,顧渚山立旗張幕,太湖裡畫舫遍布,盛況空前。龍袱包茶,銀瓶盛水,每年分五批急程貢往長安。如今紫筍茶是國家級名茶,獲北京農博會金獎。。
後唐應順元年(公元935年),同鄉摯友王有道花甲誕辰,回故里與之相聚。後留居故里,在鄉邑永豐縣城外西山之南"山齋書舍"潛心習茶、修行,與好友論道解惑。
謝事出家
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影響張元一生的同鄉摯友王貞白病卒於故里,年過古稀的張元悲痛交加,同年舉家回遷溫嶺(今福建武夷山)。誦經開悟,接受了人生富貴如同泡影,唯有佛教可使人獲得解脫的道理,遂出家為僧、隱居山林,吃茶、禪修苦行,不問世事。
中興年間,盜賊寇掠,民不得安業,乃入溫嶺,結草為衣,採茶為食,專行瑞岩、永樂懺法,如是三年,感得普賢現身,由是益加策勵,篤念如來之法,朝暮激切,至忘飲食。其後,忽感幻身無常,慮來世之受生,信手取卷,得阿彌陀經,日夜誦持,至三七日之夜半,見琉璃地之瑩淨現前,心眼更為洞明,感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無數之化佛。
主要成就
1、 他是唐代修行類茶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2、 他是佛門茶事的集大成者與探路者。
3、 他是“以茶代酒”、“以茶為飲”之風的積極推廣者。
4、 他是五代十國時期進行實驗茶園、育種、制茶等科學研究的倡導者、執行者。
5、 他是“品茗會”、“鬥茶賽”、“詩茶會”的積極推廣者、組織者,“一茶一字師”“溫嶺茶賽”就是經典案例。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於上饒城西北廣教寺山地環有茶園數畝。"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如詩詞描寫茶園每日場景: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長年栽培、育種得一特種綠茶,因其滿披白毫,外觀雪白,外形恰如老壽星的眉毛,故而美其名曰“銀尖”(現上饒白眉)。其鮮葉采自大面白茶樹品種,外形壯實,條索勻直,白毫特多,色澤綠潤,香氣清高。上饒白眉因鮮葉嫩度不同,分為銀毫、毛尖和翠峰三個花色。1995年第二屆全國農業博覽會獲金獎,並列為國家指定特貢產品。
軼事典故
一字茶僧的由來
張元在下元節組織了一場詩茶會,邀請了同為嗜茶的同鄉王貞白和恩師茶僧貫休等一些文人雅士。席間貫休便說起了王貞白前回給他所寄的作品裡似乎有一個字尚未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不過了。王貞白一聽,"呼"地一聲站了起來,頗為生氣地瞪了貫休一眼,揚長而去。
看著王貞白憤懣離去,貫休微笑著對張元說:"王有道思維敏捷,他很快就會明白過來,定會回來來跟我談詩的。"說罷,貫休取筆在手掌心寫了個字,便繼續吃茶。
果然不出所料,沒到一盞茶的工夫,王貞白便返了回來,他對著貫休深施一禮,然後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想把上回所呈詩作的前句改為'此中涵帝澤',大和尚您覺得如何?"貫休當即笑著把他的手掌心攤開,原來他手心裡寫的正是"中"字。王貞白大為驚服道:"大和尚實亦可稱為小生之一字師也!"貫休微笑著對張元說:“此一字可有你的功勞。”張元詩茶會後回到家便把”一字”作為自己的別號,謝事出家後被世人尊稱“一字茶僧”。
作為影響張元一生的恩師摯友,王貞白即是張元同鄉亦可為兄長。著名詩僧貫休便是張元茶道與佛家思想的引入人。晚年張元在茶學與佛學的成就與貫休有極大影響。
與禪茶結緣
萬疊仙山里,無緣見有緣。紅心蕉繞屋,白額虎同禪。
古木苔封菌,深崖乳雜泉。終期還此去,世事只如然。
這首詩盛讚了古佛“群物侍伴,雙虎同禪”的法喜禪悅,其中“古木苔封菌,深崖乳雜泉”之句則是描述了山心庵周邊遍植老樅茶樹的殊勝景象。“乳”即指武夷茶“石乳”,這在他《懷武夷紅石子》中也有寫到:
常思紅石子,獨自住山椒。窗外猩猩語,爐中奼奼嬌。
乳香諸洞滴,地秀眾峰朝。曾見奇人說,煙霞恨太遙。
弋者終何慕,高吟坐綠鰲。燒侵姜芋窖,僧與水雲袍。
竹鞘畲刀缺,松枝獵箭牢。何時一相見,清話擘蟠桃。
詩中的“爐中奼奼嬌”是煮茶的場景;“乳香諸洞滴”,明確地交代了當時武夷山已經普遍種植茶葉。張元深受恩師影響,茶學與佛家思想已日積月累的融入到生活中。
生死考證
關於一字茶僧的圓寂之謎史料無從查閱。而野史出處有二。
其一,一字茶僧隱居溫嶺,圓寂於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享年108歲;其二,中興年間,盜賊寇掠,民不得安業,師乃入溫嶺,結草為衣,採茶為食,專行瑞岩、永樂懺法,如是三年,感得普賢現身,由是益加策勵,篤念如來之法,朝暮激切,至忘飲食。其後,忽感幻身無常,慮來世之受生,信手取卷,得阿彌陀經,日夜誦持,至三七日之夜半,見琉璃地之瑩淨現前,心眼更為洞明,感見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無數之化佛。後世人認為唐五代鎏金銅釋迦牟尼佛說法像便是一字茶僧,於2001年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此像高肉髻,螺發。面相方圓,眉目修長,雙目微睜,眉間有白毫,雙耳垂肩,頸部飾三道蠶紋。身穿雙領下垂袈裟,下擺披覆蓮座上,內著僧祗支,帛帶於胸前橫系打結。左手撫膝,右手施說法印,結跏趺坐於雙層蓮瓣包圍的蓮台上。蓮座下有盤龍柱及鏤空。門雙層須彌座、方床。盤龍繞柱而上,托舉蓮花座,柱嵌插在須彌座上。須彌座每層側面各開兩個火焰式門。方床正面開三個火焰式門,側面各開兩個火焰式門。方床上前部兩端各有插孔,原有外掛程式已無。像身後是鏤空火焰紋大背光,頭光為圓輪狀,身兩側鏤空。龍在中國是尊嚴與榮耀的象徵,而在佛教中龍是護持佛法的善神,為天龍八部之一。靜謐的佛、張揚的龍、升騰的烈焰,三者的精妙組合成就了一件藝術佳作。這尊雷峰塔地宮標誌性的佛教造像歷經千年雖已銹跡斑駁,仍依稀可見宮庭造像的精緻,而面相豐滿端正、軀體渾厚圓潤、衣紋流暢自然等這些盛唐雍容華貴遺風尚存,托舉佛像蓮花座的騰龍張牙舞爪、身軀扭結、繞柱而上的形象凸顯了皇室造像的張揚。從造像中斷裂修補的痕跡分析,在放入地宮之前,造像可能已在吳越國王宮中供奉多年。
張姓始祖張揮公115世代
張(Zhāng)姓出自黃帝之後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弓。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零八。
張姓祭祖歌: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手足情深,顓頊臂膀,生而穎悟,巧技尤強。體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書記詳。用於狩獵,獵物盈倉,衣食無憂,黎庶讚揚。用於禦敵,威力無雙,大勝凱旋,拓土開疆。諸侯鹹服,顓頊帝王,華夏共主,萬民敬仰。揮公功德,萬古流芳,顓頊嘉之,封為弓長。以職為姓,乃賜姓張,張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藝文,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飛臨濮陽,不遠萬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銘記心上,不忘故土,為國增光。揮公後裔,再創輝煌,祖神有靈,來格來嘗。
後世紀念
為更好地挖掘、開發、宣傳、建設一字茶僧文化,2012年6月,張氏後人舉辦了"一字茶僧文化品牌建設"調研座談會。努力把一字茶僧文化打造成茶文化特色品牌,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喜好茶文化的人們,想到茶就會想到一字茶僧。部分族人還建議將"傳溯"寫進張氏家族名片,成立組織機構,進行品牌註冊,並加大宣傳力度,讓一字茶僧的茶文化家喻戶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