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教義命題。出自於《大般涅槃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 出處:《大般涅槃經》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教義命題。出自於《大般涅槃經》。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教義命題。出自於《大般涅槃經》。南本《涅槃經·如來性品》說:“我者即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不識佛性。若盡煩惱,爾時乃得證知明了……...
【 佛性論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四卷。天親菩薩造,陳·真諦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其內容主要在詳釋《究竟一乘寶性論》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闡明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全書由緣起分、破執分(三品)、顯體分(三品)、辨相分(十品)等四分十六品組成,為一部系統地說明‘佛性即如來藏’...
梵語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如來性、覺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為如來藏之異名。據北本涅盤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原始、部派佛教等,不說佛、菩薩以外者之成佛,故亦不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旨。...
即如實入如來地,內證聖智而觀一切眾生悉具佛性之三昧。大日經卷一(大一八·九上):‘佛說一切空,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另依大日經疏卷六之說,謂入於正覺三昧時,乃覺諸法本不生之理,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
“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諺語,意思是謂眾生覺悟之性二沸教渭一切生物都具有佛性。解釋 蠢動:蠕動.泛指蠕動之物。岔靈:蘊含靈性 指具有靈性的人類。佛性: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二沸教渭一切生物都具有佛性。出處 ≮涅檗經一卷二匕:”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二” 術-洪邁。容齋續筆·蜘蛛結同t...
涅槃學派是中國佛教學派之一。亦稱涅槃宗。以研習、弘傳《大般涅槃經》 (簡稱《涅槃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槃師。《涅槃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槃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歷史沿革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槃經》初分的...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盤學派。以研習、弘傳《大般涅盤經》(簡稱《涅盤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盤師。《涅盤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盤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盤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於東晉...
中國佛教黨派,亦稱涅盤學派。以研習、弘傳《大般涅盤經》(簡稱《涅盤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盤師。《涅盤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盤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形成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盤經》初分的梵本。返國後,於...
中國佛教學派。亦稱涅宗。以研習、弘傳《大般涅經》 (簡稱《涅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師。《涅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涅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並由此形成關於佛性的種種見解。簡介 Niepan xuepai 涅學派 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大般涅經》初分的梵本。返...
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回族佛教評:禪宗祖師即本佛十地菩薩所不及 《達摩...
在諸經中復有各種贊佛偈,如舊華嚴經卷一(大九·三九七下):“一切佛境界,甚深難思議;諸餘眾生類,莫能測量者;如來善開導,無量諸群生;能令悉願樂,志求無上道。”又佛三身贊、一百五十贊佛頌、佛吉祥德贊、七佛讚唄伽陀、贊阿彌陀佛偈等,則為獨立成篇之偈頌。(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勝鬘經如來...
離一切色相也。)一信心具足謂修菩薩行。鬚髮起圓常正信之心。信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經所云。深信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亦信如來永無生老病死。乃至信於如來。畢竟不入涅槃之類。是名信心具足。(闡提。梵語具雲一闡提。華言信不具。)二淨戒具足謂修菩薩行。當...
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就是佛性,佛性即是眾生成佛的可能性。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可以成佛,只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凝住壁觀”,去除無明煩難,就可以使與佛一樣的真如佛性顯現出來。所以達摩主張菩提不離自心,所謂修行,不應處處外求,而應直探心源,達到內心的覺悟。同時,菩提達摩與其弟子...
習佛威儀。清淨戒律。一心坐靜。攝心不散。身口意業。皆悉調伏。於世間心。動少靜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果。復有眾生。三業不萌。六塵不生。靜久功深。心性恆一。於世間心。寂然不動。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復有眾生。以自在心。習成定力。定性現前。悟明自性。本來空寂。心境兩忘。澄心...
全經分壽命、金剛身、名字功德、如來性、一切大眾所問、現病、聖行、梵行、嬰兒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獅子吼菩薩、迦葉菩薩、憍陳如等13品,主要闡述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佛教思想。其理論與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義理頗有契合之處,與《般若經》...
《涅槃經》的中心教義,是‘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見本經〈獅子吼菩薩品〉)。而涅槃師的學說即以闡發這一教義為宗要。涅槃師關於《涅槃》佛性的解釋,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在後來三論學者吉藏所撰《大乘玄論》卷三中把它歸納作十一家,又《涅槃游意》(吉藏撰)、《涅槃宗要》(新羅·元曉...
亦是為令眾生於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之道,佛陀於年八十垂般涅槃。臨涅槃之際,所有的眾生都悲啼號哭,聲聞、菩薩四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集會,佛陀以大悲心開導大眾,佛性常住真實無變,及常樂我淨等義。又開示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辟支都當得成大覺佛果,並廣說與涅槃有關的一切菩薩法...
⑵假名宗︰小乘經部、說假部、《成實論》等所說,主張一切諸法唯有假名,無有自性,故名假名宗。⑶不真宗︰諸部般若所說,主張即空之理,一切法皆不真實,故名不真宗。⑷真宗︰即《涅盤經》等所說,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故名真宗。⑸法界宗︰《華嚴經》所說的法界自在之法門。南北朝時期 道場寺慧觀、...
本書將一代佛教判為聖淨二門勸信求往,第三大門正顯此意。大意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不得聖道、淨土二種勝法,長劫以來輪迴生死不得出離。聖道一種今時難證,因為去聖遙遠,而又理深解微,難修難證。當今末法時代,只有淨土一門才是方便之路。次為十念成就,出自《觀無量壽經》:“佛說下愚凡夫,現造...
一切男子曾為我父,一切女人曾作我母,我常輪迴悉緣彼體,故六道眾皆我父母。若殺食之,即殺父母及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乃我本體。故常放生亦教人放,乃久受生常住之法。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行救護解其苦難。應當常講菩薩戒律,教化救度一切眾生。父母、兄弟往生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槃。如彼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醫。其目常冥。既遇良醫。疾得見色。如是無量煩惱藏。翳障如來性。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計我非我我所為我。若遇諸佛聲聞緣覺。乃知真我。如治病癒。其目開明。翳者謂諸煩惱。眼者謂如來性。如雲覆月。月不...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淨,是以無相為體。大般涅槃經:善男子。譬如虛空是一切物之所住處。因虛空是一切物所來之處。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何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眾生佛性雖無不可言無。如虛空性雖無不得言無。一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是故我於此...
複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首楞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嚴三昧者,有五種名: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三者、金剛三昧,四者、師子吼三昧,五者、佛...
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諮問者,犯輕垢罪。【第八心背大乘戒】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佛性 地論師原來兼通《涅盤》,對佛性問題討論較多。北道系統因主張以阿黎耶識為依持,所以認為,阿黎耶識中的有漏種子必須經過薰習而轉化為無漏種子;所謂眾生悉有佛性,是指眾生經歷後來的薰習,最後必當成佛而言。這是佛性後來始有說(即當常或當果說)。這種主張顯然與攝論師相近,屬於佛性論中比較保守的...
這樣,涅槃四德在理論上肯定了有一個超越此岸世界的彼岸世界的真實存在,把涅槃同佛與淨土統一起來,把極樂世界的感性想像建立在神學的理論基礎上,使佛教理論與信仰之間更能自圓其說。關於佛性 《涅槃經》認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眾生成佛的根本依據在於人人都有一個本性無瑕的淨心,即清淨心性。“一切眾生...
故名不應語。六世流布語 謂如來隨順眾生 凡所演說。即同世間流布之語。如說男女大小。車乘房舍。乃至城邑僧坊之類。是名世流布語。七如意語 謂如來於諸眾生 凡所教誡。悉如其意。方便而說。如雲我所訶責毀禁之人。令彼自責。護持禁戒。乃至說諸眾生悉有佛性。為令不放逸故之類。是中如意語。
若是戴持之人,見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如是之人,而永不受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而得不可思議相應念誦。今此六字大明陀羅尼,作如是說。重要關係 大乘道之根基菩提心;唯此聖念諸佛所行道。菩提心之善道永不離,大悲為利眾生誦嘛呢。“證悟的...
玄奘在印度學習時繼承了他的老師戒賢的思想,唯識宗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的第八識中所含藏的種子不同,沒有菩薩種子的人就不能成佛。在“唯識宗”之前,《大般涅槃經》明確提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肯定“一切眾生”皆可以修成佛道。而“唯識宗”則提出異議,認為按“五性說”,則...
義熙十四年(418),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即覺賢)譯出《大般涅槃經》初分,經中說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經理,認為:既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既是有情,自然也可成佛。於是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此說引起群情大嘩,受到“舊學僧黨”的攻擊,被逐出建康。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到蘇州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