䰾

鯉科䰾屬的一大類淡水魚 。原產歐洲、非洲及亞洲,典型種類的口周有一對或多對須,大而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䰾
  • 外文名:Barbinae
  • 原產:歐洲、非洲及亞洲
  • 我國分布:我國華南和西南水流湍急的澗溪中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養殖管理,疾病防治,䰾魚美食,

外形特徵

䰾魚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幾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厘米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處相聯,唇後溝不相聯,上頜突出。須2對,前對比後對稍短。下咽齒3行,側扁,頂端微彎。鱗大,側線鱗28~32。背條3,8、9,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後,硬刺強大,後緣有粗糙的鋸齒,背鰭起點前有一平臥向前的倒刺。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臀鰭條3,5,末端可達尾鰭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數個體的鱗片前緣呈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為明顯,有時腹鰭和臀鰭末端稍帶黑色。

分布範圍

生活於江河的上游,棲息於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分布雲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養殖管理

1. 魚种放養
第一批放養規格0.3~0.4kg/尾, 放養密度2000 尾/網箱, 放養16 只網箱 (規格5.7m×10m×3m) , 共放養光倒刺䰾魚種3.2 萬尾。第二批放養規格0.1~0.2kg/尾, 放養密度4500 尾/網箱, 放養6 只網箱 (規格5.7m×10m×3m) , 共放養光倒刺䰾魚種2.7 萬尾, 光倒刺䰾魚种放養時用2%~3%食鹽水進行消毒。
2. 投飼管理
全程投餵膨化浮性顆粒飼料。為滿足營養需求並控制養殖成本, 選用粗蛋白含量34%~36%的飼料, 根據魚體規格飼料粒徑控制在3~5mm之間。網箱投餵飼料一定要經過馴化階段, 使魚能集中攝食後才能按正常量投餵。3-4 月水溫較低, 日投飼量為魚體總重量的1%~2%, 每天投餵2 次, 分別是9:00-10:00, 14:30-15:30。5-7 月為南方雨季, 水庫水交換量大、水質好、水溫適宜, 應增加日投飼量為魚體總重量的4%~6%, 每天投餵4 次, 分別是7:00-8:00, 10:00-11:00, 13:00-14:00, 16:00-17:00。8 月水溫高, 影響魚類吃食, 應減少投飼量並避免中午投餵, 一般每天投餵2 次, 日投飼量為魚體總重量的1%~2%, 投餵時間調整為7:00-8:00, 17:00-18:00。9-10 月水溫有所下降, 但水質變濃, 早上一般都會浮頭, 應推遲第一次投餵時間, 日投飼量改為魚體總重量的3%~4%, 投餵次數也改為3 次, 分別是8:30 -9:30, 13:30-14:30, 17:30-18:30。11 月可根據天氣情況在中午投餵1 次, 日投飼量為魚體總重量的0.5%左右。
3. 增氧設施使用方法
底部增氧設施開機時, 納米微孔曝氣盤充氣會形成“V”字形的水流, 可打破水體上下水層的溫躍層與氧躍層, 使網箱養殖水域溶氧迅速提高並均勻分布, 從而改善養殖水體環境。底部增氧設施開機時間安排, 養殖前期晴天22:00至翌日7:00 開機, 陰雨天則全天開機;養殖後期開機時間適當延長。
4. 日常管理
(1) 水質管理:庫中嚴禁施肥, 根據水色, 可施適量的生石灰。大庫中合理投放鱅魚、鰱魚魚種, 調節水質。底部增氧設施要經常維護, 合理使用, 保持養殖水體溶氧充足。
(2) 魚病防治:光倒刺䰾網箱養殖期間, 主要疾病有爛鰓病、腐皮病、出血病等。爛鰓病、腐皮病可用二氧化氯0.3μl/L全池潑灑治療。出血病採用內外結合用藥, 外用二氧化氯0.3μl/L全池潑灑, 內用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拌飼進行防治。
(3) 防逃:光倒刺䰾喜跳躍, 1m高的擋網都可能跳出去, 因此要用蓋網蓋住網箱口。該魚有咬網箱接線線頭的習性, 要經常認真檢查網箱, 發現有破損或掉線的要及時修補, 防止逃魚。
(4) 分箱:光倒刺䰾飼養一段時間後, 個體差異會越來越大, 因此在水溫不太高即5 月下旬前做好分箱工作, 將規格相同的魚分揀集中在一起飼養。
(5) 成魚捕撈上市:在經過一年左右精心飼養後, 當網箱中的光倒刺䰾成魚規格達750g以上時, 進行篩選, 捕大留小及時捕撈上市。

疾病防治

隨著中華倒刺䰾養殖規模的擴大,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其病害越來越嚴重,嚴重製約了其健康養殖的發展。2009年l0月,四川雅安某養殖場的中華倒刺鮑發生持續性的死亡,其發病死亡率在20%~50%,給養殖戶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我們對該病的病原進行了分離與鑑定,確定其為維氏氣單胞菌和約氏不動桿菌的混合感染,並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性藥物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對該病例的診斷與防治進行總結,以供廣大養殖戶參考。
症狀
發病早期,出現食慾下降;隨著病情的發展,病魚游泳緩慢,反應遲鈍,常漂浮在上層水域,並見腹部明顯膨大,鱗片豎起,眼球突出,部分病魚腹部出現明顯的充血或出血斑;解剖病魚,見腹腔內有大量淡紅色至紅色易凝固腹水;中腎嚴重腫大,呈淡紅色到灰白色,質地變脆;肝臟呈灰白色,質地變脆;脾臟充血、出血,顏色變深;腸道內無食物,有白色粘樣物質,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
診斷
寄生蟲檢測
對病魚體表粘液和鰓製作水浸片,顯微鏡下觀察:體表粘液和鰓均無寄生蟲。
水質分析
採用溶氧、氨氮和亞硝酸鹽快速檢測試劑盒測定養殖水體中層的溶氧、氨氮含量和亞硝酸鹽含量,結果表明:發病的養殖水體中的溶氧為7毫克/升,氨氮含量為0.1毫克/升,亞硝酸鹽含量為0.05毫克/升,符合漁業水質要求。
細菌性病原分離鑑定
從病魚的肝、脾和腎進行細菌分離,獲得兩株優勢細菌,分別編號為QBl、QB2,經革蘭氏染色和生理生化特性檢測發現,菌株QB1呈單個或兩個排列,無芽孢,為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其鳥氨酸脫羧酶、胺基酸脫羧酶、氧化酶呈陽性;精氨酸、七葉苷、吲哚呈陽性;西蒙氏枸鹽酸鹽、丙二酸鹽、氰化鉀、水楊素、衛矛醇、肌醇呈陰性;產麥芽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不產鼠李糖、蔗糖和硫化氫;菌株QB2呈球形,多成對出現,無芽孢的革蘭氏陰性菌,其檸檬酸試驗、接觸酶試驗呈陽性,澱粉水解、明膠液化、M·R、氧化酶試驗、硝酸鹽還原、V·P、尿素酶試驗呈陰性。結合16SrDNA序列分析,鑑定菌株QBI~DQB2分別為維氏氣單胞菌和約氏不動桿菌。
防治
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採用氟苯尼考和恩諾沙星進行拌料投喂,其用量為30毫克/千克魚體重,連用5天;同時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進行水體消毒,濃度為0.1克/米~0.2克/米,1天1次,連用兩次,通過治療,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䰾魚美食

䰾魚腹白,背青灰,有斑紋,可鼓氣如球浮於水面,是蘇州的特產,太湖䰾魚,最稱鮮美。本來“䰾”作“繃”字。《正字通》里說:“繃魚形似河魨而小,背青有斑,無鱗,尾不歧,腹有白刺。俗改作䰾。”中秋時節,桂花香里,正是䰾魚出水的季節,湖上人家都要一嘗時新的滋味。而且應時待客,若無此味,大有怠慢之意。童時在魚桶上,討來幾尾,吹大它的肚皮,故而叫它“吹肚魚”。䰾魚貴在肺,當年蘇州木瀆“石家飯店”的“䰾肺湯”最為出名,據說別有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