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語法研究》是2012年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亞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書》語法研究
- 作者:程亞恆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
- 出版社:語文出版社
- 頁數:369 頁
- ISBN:9787802415218
- 定價:28 元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魏書〉語法研究》是2012年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亞恆。
《〈魏書〉語法研究》是2012年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亞恆。內容簡介《<魏書>語法研究》專題是對《魏書》中被動句的研究。對於被動句的分類,作者改變過去重有標記被動句而輕語義被動句的做法,把語義被動句看...
再次,分別以南北朝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南、北方文獻:《南齊書》與《魏書》為考察對象,揭示出了當時南北朝語料中出現的一些體現時代特色與地域特徵的副詞。最後,通過個案研究,揭示了當前學界較少關注的六個副詞的語法化歷程與動因,概括出了副詞辭彙、語法化的兩種類型。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副詞概說 第一節 副詞...
進行了全面詳盡的數據統計、分類、描寫、說明和溯源,並充分借鑑、吸收了被動句的其他研究成果,試圖構建一個科學、嚴密的被動句系統,對被動句的專題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為語言文字工作者們了解中古時期史書被動句的發展流變提供了一些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和語言事實,為漢語史語法研究儘自己的一絲綿薄之力。
《訓世評話》中的特殊語言現象及其語言性質 《訓世評話》中“是”的兩種用法及其來源 從《訓世評話》看明初幾組常用動詞的興替 清代旗人漢語的滿語干擾特徵初探——以《清文啟蒙》等三種兼漠滿語會話教材為研究的中心 無定“把”字句的生成機制 漢語語法化中的語義重新分析和語義演變 BA式雙音狀態形容詞的形成與演變 ...
一、搭配變化反映單個詞的語法功能的變化 二、搭配變化反映某類詞語法功能的變化 第三節 根據詞語搭配變化考察常用詞的演變 一、搭配變化反映新詞的產生 二、搭配變化反映舊詞的死亡 三、搭配變化反映詞的更替 第五章 詞語搭配變化研究與古籍整理和辭書編纂 第一節 可以為古籍整理提供旁證 第二節 可以為辭書編纂提供...
魏書明,江蘇睢寧人。一九四一年生,一九六六年畢業於徐州師範學院一今徐州師範大學一中文系。長期事基層黨政工作,任過副縣長,縣委常委,副書記、書記,市委副書記。一九八九年調任四川省文化廳廳長、廳黨組書記。一九九三年任省政協常委。一九九八年辭去一切領導職務,專事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論和印學的研究。二00...
帆足萬里《國語標註晉語》箋補 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補 文化研究 儒家先王序列的形成:從周公到孔子 史官職能與春秋時期的占夢信仰——《左傳》夢象記錄解讀 風義入古——梁漱溟、岳美中詩書談裴占榮、裴學海 語言學研究 共現謂詞的語義對動詞語法化的影響 《杭州白話報》同素異序詞研究 《宋書》《魏書》常用...
(1)《時間詞語在複句中的配對共現研究》(獨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2)《多視角語法比較研究》(徐傑、匡鵬飛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 (3)《古代漢語教程》(參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4)《二十四史全譯·魏書》(參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5)《...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冊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下冊 羅都爾:《〈百官志〉和〈兵志〉》 梅原末治:《東亞考古學概觀》 顧立雅:《孔子其人與神話》 馬里恩·J. 李維:《近代中國的家庭革命》 魏特夫、馮家昇:《中國遼代社會史(907—1125)》 德范克:《中國的民族主義與語言改革》 ...
《魏書》卷九十一中的“漸漬家風”,就極為生動形象地詮釋了這一過程。通俗地說,可以把家規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書,而家風則是經由長期教化後的結果。2021年12月15日,“2021中國家庭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以“健康是新時代的家風”為主題,讓好家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主要特點 傳統家風特點 1、榜樣性 家風...
而下面的句子雖然有“被動”的意義,但不是語法意義上的被動句:(1)These cakes sell well.(2)It smells delicious.(3)The film is worth seeing.(4)He suffered head injuries in the crash.被動標記 於 動詞+於+主動者 《詩·清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故...
另據《三國志》卷三十《魏書·韓》記載:“弁、辰韓合二十四國,大國四五千家、小國六七百家,總四五萬戶。……弁辰亦與辰韓雜居,亦有城郭。……其瀆盧國與倭接界。”從記載可知弁辰與辰韓雜居,結合《三國史記》的記載,似乎秦人應為弁韓。弁韓,據《三國志·東夷傳》載:“衣服居處與辰韓同,言語法俗...
5. 《北朝通語語音研究》中華書局, 發表論文 1.從《古書疑義舉例》看俞樾的治學方法和原則,《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3年第3期 2.論上古漢語中的匣母字,《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3.王梵志詩用韻研究,《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4.論《古書疑義舉例》在語法、修辭學上的貢獻,《錦州師範學院...
舊注的內容很廣泛,主要包括解釋詞義、註明音讀、疏通文意、闡明思想、分析句讀、講解語法、說明修辭手段、詮釋典故、校正文字、考證人名、地名等,例如:解釋詞義例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毛傳:“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
《施氏食獅史》是一篇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國語發音都是shi。這篇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國語朗讀或者拉丁化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語法特點 漢語的語素絕大部分是單音節...
好謀無決(拼音:hào móu wú jué)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好謀無決”(好:喜愛,善於;謀:策劃,思考)指對問題思考策劃得多,但卻不能或不善於作出判斷或決斷。聯合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袁...
《中古漢語讀本(修訂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一新、王雲路。內容簡介 在漢語史上,中古漢語是指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古代漢語向近代漢語發展的過渡時期,無論是語法,辭彙還是語音,都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早期白話文獻十分豐富,《中古漢語讀本》選取了這...
中國自50年代末開始研究地名標準化,並從整體上研究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分布規律 。1977年成立中國地名委員會,1980~1985年開展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出版的著作有曾世英的《中國地名拼寫法的研究》、褚亞平主編的《地名學論稿》等。研究內容 語言方面 地名由語詞構成,從辭彙學、詞源學、語法學、語音學、語義學、文字學...
感嘆,漢語詞語,拼音是gǎn tàn,意思是指有所感觸而嘆息。也指強烈(抗議、申訴或抱怨)的語言。感嘆又叫“詠嘆”,就是用一種呼聲或類似呼聲的詞語、句子來表達深沉的思想或強烈的感情的一種修辭格。釋義 有所感觸而嘆息。強烈 [抗議、申訴或抱怨]的語言。出處 《魏書·劉昶傳》:“自陳家國滅亡,蒙朝廷...
上《紐約時報》文章說,“給力”在中國網路中意味著“酷”“真棒”或者“爽”,在很多媒體報導和網路交談中被頻繁使用。單從漢語語法角度來看,“給力”代表“給予力量”的意思,但現在它儼然已經成了中國網路形容“真棒”最合適的詞了。榮譽表彰 2010年,“給力”一詞獲“2010十大網路流行語”。2010年,“ 給力”...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後為賢?”(北齊·魏收《魏書·封軌傳》)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垢面蓬頭”。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有個人名叫封軌,對儒家的經典著作特別有研究。封軌為人正直,不依附權貴,他不僅注重內心修養,也十分注重在儀表上修飾打扮自己。文昭皇太后的哥哥高肇做了司徒...
顧名思義(拼音:gù míng sī y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顧名思義(顧:看)指看到名稱就想到它的含義。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分句。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
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驪同。衣服有異。”皆足征此諸國之為同族也。至其地,則跨今奉吉二省及朝鮮境。《志》稱夫余在長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多山陵,於東夷之域,最為平敞。”蓋今吉林西境。弱水,今松花江也。高句麗:“在遼東之東千里。南...
子夏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漢書》卷86《師丹傳》:丹議獨曰:“……今定陶共皇太后(傅氏)、共皇后(丁氏)以定陶共為號者,母︱︱、妻從夫之義也。……”《漢書》卷97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之代(代國),為代太后。此句語法結構均是“從子+動詞”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後演變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語故事 三國...
要言不煩(拼音:yào yán bù fá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要言不煩(要:簡要;煩:煩瑣)指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主謂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
迷途知返(拼音:mí tú zhī fǎ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袁術傳》。迷途知返(迷途:迷失道路)指迷了路後往回走。比喻犯了錯誤後知道改正。連動式結構,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袁術傳》:“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
十三經註疏:注和疏的並稱。注,對經書字句的註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對注的註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內容關乎經籍中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經學史及國小類:經學史即經學歷史,國小類分訓詁、字書、韻書。西漢時稱“文字學”為“國小”,...
北朝·齊·魏收《魏書·崔浩傳》:“李順等復曰:‘耳聞不如目見,吾曹目見,何可共辨!”後晉·劉昫《舊唐書·辛替否傳》:“臣嘗以為,古之用度不時,爵賞不當,破家亡國者,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眼見。”宋·薛季宣《上殿札子》二“口說不若身逢,耳聞不如目見。臣之跋涉往來,備睹其實,事無端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