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縣誌》(1986-2005)

《<通渭縣誌>(1986-2005)》是通渭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通渭縣誌》(1986-2005)
  • 作者:通渭縣誌編纂委員會
  • ISBN:978-7-311-03472-6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蘭州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7月
  • 編纂人員:令續鵬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客觀地記述全縣20年(1986-2005年)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反映全縣各行各業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發展、新變化。本志為1990年版《通渭縣誌》的續修志,但在編目設定上不受前志體例限制,採用新觀點、新方法進行編修。本志體例為中編目、門目體,以現代社會分工和科學分類為依據,分門別類,設定編目,全志共設24編,按照先自然、後社會,先物質、後精神,先經濟基礎、後上層建築的次序編排。另設“概述”、“大事記”及“附錄”。

作品目錄

封面
通渭縣誌
《通渭縣誌》(1986-2005)編纂委員會
《通渭縣誌》(1986-2005)編纂人員
圖片
榜羅鎮四羅坪戰國秦長城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錦屏水庫
縣城南屏山風光
華家嶺秋色
山川風貌
通渭八景·錦雞循界
華家嶺大牛溝蛤蟆石
馬營峽菩薩樓
箭桿嶺古樹
石峰堡遺址
通渭八景·中林春曉
平襄鎮南河村民居
通渭溫泉洗浴中心
通渭古堡(之一)
通渭古堡(之二)
通渭古堡(之三)
什川鄉李家坪北宋通渭寨遺址
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尖底瓶
境內出土的宋代畫像磚
境內出土的漢完字瓦當
境內出土的新莽錢範
境內出土的漢綠釉陶博山爐
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鈴
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榜羅會議遺址紀念館
榜羅鎮紅軍長征陝甘支隊連以上幹部會議遺址(打麥場)
榜羅會議紀念館館藏紅軍標語(國家一級文物)
文廟街國小《七律·長征》詩碑
義崗川鎮四沿山紅軍烈士紀念碑
紅一方面軍文娛晚會紀念碑
縣城北山退耕還林
景木岔“121”雨水集流工程
平襄鎮廉家堡水土保持治溝骨幹壩
梯田基層
隴陽鄉申家山紅豆草種植
通渭勞務工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摘棉花
義崗川鎮東南村早熟馬鈴薯種植
全覆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
平襄鎮宋堡村新農村住宅區
鄉村道路
義崗川鎮悠江鋪橋
北城鋪鄉石關變電所
通渭縣地毯廠生產車間
通渭縣冬粉廠包裝車間
樂百味食品公司產品
天耀草業生產現場
縣城國道口
縣公用型汽車站
縣一中教學樓
縣城西街新貌
縣城夜景(2000年除夕)
中國書畫藝術之鄉證書
全國田徑之鄉證書
全國體育先進縣證書
中國紅豆草之鄉證書
《通渭書法百米長卷》在蘭州東方紅廣場展出
馬營小曲演唱
春節市場
2004年縣首屆農民書畫藝術節在文化廣場舉行
春節社火表演·跑旱船
縣城南園體育場文藝表演
通渭磚雕·墀頭
通渭磚雕·龍鳳呈祥
通渭秦腔臉譜
通渭皮影人物
附圖
高乃溫 隸書對聯
鄭俊清 行書對聯
牛忠 草書立軸
劉學信 國畫斗方
張興國 國畫立軸
王銘 國畫立軸
《通渭縣誌》(1986-2005)評審會議合影
縣上領導與縣誌編纂委員會成員合影
縣上四大班子領導聽取縣誌編纂工作匯報。
《通渭縣誌》(1986-2005)編務人員合影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編 自然及資源環境
第一章 自然條件
第一節 水文(水系)
第二節 氣候
第二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森林資源
第三節 水資源
第四節 植物資源
第五節 動物資源
第六節 礦產資源
第七節 地熱資源
第八節 風力資源
第三章 生態環境
第一節 植被狀況
第二節 水土流失
第三節 水源短缺
第四節 環境污染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氣象災害及病、蟲害
第二節 地質災害
第二編 農業
第一章 農業經營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土地承包和流轉
第三節 農村稅費改革
第四節 農村財務管理
第二章 農業結構
第一節 生產概況
第二節 糧食作物種植
第三節 經濟作物種植
第四節 馬鈴薯種植
第三章 農業科技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農業新技術推廣套用
第三節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
第四節 農業科技示範園區
第四章 農業機械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農機推廣與使用
第四節 農機安全監理
第五章 扶貧開發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扶貧工作
第三節 國家扶貧資金投入
第四節 整村推進
第五節 移民搬遷
第三編 林業畜牧
第一章 林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林業生產
第三節 退耕還林
第四節 全民植樹活動
第五節 林木管護
第六節 造林技術
第二章 畜牧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畜禽養殖
第三節 畜禽品種及改良
第四節 草畜產業
第五節 畜禽疫病防治
第四編 水利水保
第一章 水利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第三節 “121”及集雨節灌工程
第四節 農村人畜飲水解困工程
第五節 農村改水
第六節 防汛抗旱
第二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基本概況
第三節 梯田建設
第五節 水土保持工程
第五編 工業交通電力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工業企業改革
第四節 非公企業
第二章 鄉鎮企業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概況
第三章 交通運輸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交通建設
第三節 運輸
第四章 電力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發展概況
第三節 農村電網改造
第六編 商貿流通
第一章 發展概況
第二章 流通體制改革
第一節 商業
第二節 供銷
第三節 糧食
第四節 物資
第五節 石油
第六節 煤炭
第三章 商業經營
第一節 國有商業
第二節 私營、個體商業
第一節 市場建設
第二節 農村集市
第三節 物資交流大會
第五章 菸草專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菸草專賣
第六章 鹽業鹽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鹽業經營
第三節 鹽務管理
第七章 醫藥購銷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醫藥經營
第七編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財政體制改革
第三節 財政收入
第四節 財政支出
第五節 財務管理
第六節 國有資產管理
第二章 稅務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稅制改革
第三節 稅種和稅源
第四節 稅收征管
第八編 金融保險
第一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金融業務
第三節 金融管理
第二章 保險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險種
第三節 管理
第九編 郵政通訊
第一章 郵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網路建設
第三節 業務管理
第二章 通訊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電信
第三節 移動
第四節 聯通
第十編 城鄉建設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供排水工程
第二節 供暖城市照明
第三節 道路建設
第四節 城市綠化
第三章 小城鎮建設
第一節 農村小城鎮改造
第二節 整體易地搬遷
第四章 城市建築
第一節 城市規劃
第二節 建築企業
第三節 城市重點建築物
第五章 房地產管理
第一節 房地產管理
第二節 房地產交易
第十一編 計畫統計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畫執行情況
第二章 統計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統計執行情況
第三節 國家普查
第十二編 政黨群團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通渭縣代表大會
第二節 縣委職能部門
第三節 黨務工作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參政議政
第三章 群團組織
第一節 工會
第二節 共青團
第三節 婦女聯合會
第四節 工商業聯合會
第六節 科技協會
第十三編 政權政協
第一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二章 縣人民政府
第一節 政府機構
第二節 基層政權
第三節 鄉鎮概況
第三章 縣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第一節 縣政協委員會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十四編 民政勞動人事
第一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救災救濟
第三節 社會福利
第四節 優撫安置
第五節 社會事務管理
第六節 地名勘界
第二章 勞動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勞動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社會保障機制
第四節 勞動力轉移與培訓
第三章 人事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機構與編制管理
第四節 工資管理與工資制度改革
第十五編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治安管理
第三節 刑偵預審
第四節 戶政管理
第五節 公安交通
第六節 公安消防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檢察工作
第三節 民事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五節 行政檢察
第六節 反貪污賄賂
第七節 控告申訴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行政審判
第六節 審判監督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普法宣傳
第三節 人民調解
第四節 法律服務
第五節 安置幫教
第十六編 行政執法
第一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經濟責任審計
第三節 建設項目審計
第四節 財務收支審計
第二章 監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監察工作
第三節 專項治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企業登記
第三節 市場管理
第四節 商標、廣告、經濟契約管理
第五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四章 物價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商品價格管理
第三節 行政事業性收費管理
第四節 經營性收費管理
第五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量管理
第三節 質量監督與特種設備監察
第六章 國土資源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土地管理
第三節 資源管理
第七章 環境保護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環境質量監測
第三節 綜合治理
第四節 環境衛生
第八章 安全生產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安全監督
第三節 專項治理
第九章 食品藥品監督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食品監督
第三節 藥品監督
第十章 行政執法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執法責任制建立與推行
第三節 規範性檔案管理
第十七編 軍事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駐軍與駐防
第三章 兵役
第四章 民兵預備役建設
第五章 全民國防教育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教育活動
第六章 軍民共建
第一節 搶險救災
第二節 雙擁活動
第十八編 教育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教育結構
第一節 普通教育
第二節 職業技術教育
第三節 幼兒教育
第四節 成人教育
第五節 特殊教育
第六節 掃盲與農科教培訓
第三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教師結構
第二節 師資培訓
第三節 教師資格認定
第四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行政管理
第二節 學校管理
第三節 教育評估與督導
第五章 教育教學改革
第一節 新課程改革
第二節 教學方法改革
第三節 素質教育
第六章 教育經費及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教育經費
第二節 基礎設施建設
第七章 社會捐資助學
第一節 希望工程
第二節 社會捐助
第三節 地方力量辦學
第十九編 文化書畫藝術旅遊
第一章 文化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文藝創作
第三節 民間藝術
第四節 文物古蹟
第二章 書畫藝術
第一節 組織及隊伍
第二節 書畫創作
第三節 重要展覽活動
第四節 書畫交流
第五節 書畫產業
第三章 旅遊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旅遊資源
第三節 旅遊服務
第二十編 廣播電視科技體育
第一章 廣播電視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廣播電視宣傳
第三節 基礎設施
第二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科技隊伍
第三節 科技推廣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三章 體育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民眾體育
第三節 競賽活動
第四節 場館設施建設
第二十一編 醫療衛生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行政機構
第二節 醫療機構
第二章 醫療
第一節 中、西醫治療
第二節 外援醫療
第三章 疾病預防與控制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兒童計畫免疫和相關傳染病控制
第三節 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
第四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婦女兒童保健
第五章 鄉鎮衛生院建設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基礎設施改造
第二十二編 人口和計畫生育
第一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人口密度
第二節 農業和非農業人口
第三節 流動人口
第二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文化構成
第四節 職業構成
第五節 家庭規模和類型
第三章 計畫生育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生宣傳和服務
第三節 扶助和獎勵
第二十三編 社會
第一章 民俗
第一節 衣食住行婚嫁喪葬
第二節 民俗禮節民間遊藝歲時節日
第三節 忌俗
第二章 方言
第一節 語音
第二節 語法
第三節 詞語
第四節 特殊詞組
第五節 固定詞組(含成語)
第六節 俗語
第七節 農業、氣象、時令諺語
第八節 歇後語
第九節 方言中保留的古代詞語例釋
第三章 民族宗教姓氏
第一節 民族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姓氏
第二十四編 人物
第一章 人物簡介
第一節 英烈
第二節 黨政軍職類人士
第三節 專業技術人才
第四節 文化體育人才
第五節 先進模範人物
第六節 民營企業家
第七節 地方知名人士
第二章 人物補遺
第一節 英烈補錄
第二節 人物補錄
附錄
一、重要歷史檔案輯錄
二、藝文選錄
三、1986-2005年通渭籍作者著述作品名錄
索引
表目索引
人物索引
後記
《通渭縣誌》歷屆編篆委員會
《通渭縣誌》各承編單位撰搞人名錄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