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

《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

《〈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是劉忠友創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5月。

該書探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深刻的經濟解剖和哲學分析,展示馬克思所開闢的哲學與經濟學攜手並進的互動式發展道路和研究道路。該書認為《資本論》中的歷史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表現在:深化對《資本論》中的歷史觀是科學形態的歷史觀的理解、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理解、對構建唯物史觀新形態的啟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
  • 作者:劉忠友
  • 類別: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 字數:203千字
  • 首版時間:2017年5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以《資本論》及其《經濟學手稿》為主要研究對象,結合馬克思的思想轉變、發生哲學革命及唯物史觀創立時期的相關著作進行分析,探索馬克思哲學革命與經濟學革命的內在關聯,分析《資本論》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升華,探討《資本論》中歷史觀的當代價值。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唯物史觀的形成史和《資本論》的誕生史
第二章 馬克思哲學革命與經濟學革命的內在關聯
第三章 《資本論》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升華
第四章 《資本論》中歷史觀的當代價值

創作背景

對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備受關注的領域之一。尤其是20世紀80—90年代以來,許多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現,深化了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從而推進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和發展。這種研究不僅關係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還是哲學研究的一項長期任務。以往的研究主要以馬克思經濟學革命發生前的文本為依據,即主要以1859年前的文本為依據,這樣的研究缺少經濟學革命發生後的經濟學語境,也就沒有凸顯從資本邏輯批判的視角考察唯物史觀。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樣的研究沒有體現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真實面目。基於此,《〈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概括馬克思歷史觀的基本特徵。從它的形成來看,它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過程中得以形成的。從表述歷史觀的範疇來看,表述馬克思歷史觀的範疇很多屬於經濟學範疇,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鮮明特徵。從與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比較和對照來看,馬克思的歷史觀始終強調歷史的現實基礎,一刻也不能脫離現實,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根本特點。從馬克思考察歷史的維度上看,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從個人活動的微觀結構與社會的巨觀結構相互作用的維度來考察歷史過程的。從馬克思得出自己歷史觀的方法來看,恰如列寧總結的“兩個劃分和兩個歸結”的思想。從馬克思歷史觀的價值追求來看,它是以探求人類解放何以可能作為自己的根本任務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它是為無產階級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從馬克思的歷史觀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關係來看,馬克思的歷史觀構成了作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馬克思研究社會形態理論的立足點來看,他是從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入手的,他對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探討和對未來共產主義的預示,都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認識的基礎上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對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這是馬克思歷史觀的一個重要特徵。馬克思的歷史觀具有整體性,這種整體性突出表現為經濟學與哲學的結合。
該書提出“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的真實意義。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在於,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是運動著的物質世界的特殊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以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人類社會,有如自然界一樣是物質的、運動的和發展著的客觀世界,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就體現著這種客觀規律性,這種客觀規律性還體現著客觀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而不是離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同時,馬克思的這一論斷也表明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形態不是永恆的,它必將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資本論〉中的歷史觀研究》
2017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0803-8

作者簡介

劉忠友,男,1968年出生,漢族,湖北省隨縣人。2006年6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獲哲學碩士學位;2012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湖北文理學院、中共中山市委黨校等單位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