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資本論》及其手稿當代解讀》是201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承叔。
基本介紹
- 書名:《資本與歷史唯物主義:《資本論》及其手稿當代解讀》
- 作者:孫承叔
- ISBN:978-7-309-09242-4/A.24
- 定價:34 元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開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 | 孫承叔 著 | ||
定價: | 34 元 | 頁數: | 244頁 |
ISBN: | 978-7-309-09242-4/A.24 | 字數: | 269千字 |
開本: | 16 開 | 裝幀: | 平裝 |
出版日期: | 2013年5月 |
內容簡介
資本是打開現代社會秘密的一把鑰匙,離開了資本,我們既不能理解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也不能理解現代社會的一切矛盾和衝突,因而資本不是一個經濟範疇,而是理解人類第二大社會形態的基本哲學範疇。長期以來,我們把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關於人類歷史普遍規律的科學,而馬克思則認為“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抽象的一般的規律“是不存在的”。因而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停留於一般規律,而是要揭示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規律,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歷史”二字的真正含義。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建立在現代史觀基礎上的,因而本著作通過三方面展現《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歷史觀:資本與馬克思的現代史觀;馬克思的古代史觀;作為時代精神的鮮活的歷史唯物主義。
圖書目錄
序
第一部分 經濟與哲學——《資本論》創作史
一、進入經濟學
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三、唯物史觀誕生
四、從《哲學的貧困》到《共產黨宣言》
五、回到書房
六、《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七、創作《資本論》
八、晚年
第二部分 資本與馬克思的現代史觀
一、三大社會形態
1.理解現代社會的總綱
2.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第一大社會形態
3.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第二大社會形態
二、商品——市場經濟第一前提
三、交換——市場經濟第二大前提
1.交換的產生
2.最初的交換
3.交換的歷史意義
4.最大的交換
四、貨幣——市場經濟的第三大前提
1.貨幣的歷史地位
2.貨幣與資本
3.貨幣與現代社會
4.貨幣的內在矛盾
五、資本——打開現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1.資本的本質
2.資本的文明面
3.資本的生產性
4.資本的秘密
5.資本的趨勢
6.資本的局限性
7.資本與社會和諧
六、資本與國家
1.國家與市民社會
2.國家與社會生活
3.三種國家發展戰略
4.資本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七、資本與世界市場
1.創造世界市場是資本的必然趨勢
2.跨越國界
3.危機的必然性
4.帝國:以資本為最高原則的世界
第三部分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古代史觀
一、問題的提出
二、東方問題的追問
三、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確切含義
1.原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2.次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四、三種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亞細亞所有制形式
2.古代所有制形式
3.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五、次生階段的三種不同類型
1.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印度社會
2.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俄國社會
3.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中國社會
六、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歷史過程理論
七、打開中國古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八、關於奴隸社會的爭論
第四部分 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立場、視野與方法
一、馬克思的出發點
1.理性經濟人還是現實的人
2.《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
3.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
4.人類歷史的生存論基礎
二、馬克思的立場
1.市民社會還是人類社會
2.西方社會的反思
三、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對物質生產的當代反思
1.對生產力的重新理解
2.對生產關係的重新理解
3.關於勞動方式
4.對經濟基礎的重新理解
5.廣義生產關係
四、人類生活的策源地——人類自身再生產的哲學思考
1.物質生產一元論的誤解
2.與消費同一的生產
3.唯物史觀的基礎
4.人類自身再生產的本質
5.自由時間與人類自身再生產
6.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因
7.幾點結論
五、人類崛起的根源——精神生產的當代意義
1.馬克思論精神生產
2.精神生產的結構
3.精神生產與歷史
4.精神生產的本質和特徵
六、一種被遺忘的生產——社會關係再生產
1.一種比物質生產更重要的生產
2.個人與社會
3.人的本質的另一面
4.社會關係外化、內化、積澱與升華
5.社會關係演進的階段性、規律性
6.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再生產
7.更高意義的社會發展規律
七、總體性、有機性思維方法
1.總體性、有機性原則
2.社會結構的重新理解
3.回到生活世界
4.重新理解兩大基本矛盾
5.反思國家理論
6.馬克思的方法——歷史辯證法
後記
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三、唯物史觀誕生
四、從《哲學的貧困》到《共產黨宣言》
五、回到書房
六、《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七、創作《資本論》
八、晚年
第二部分 資本與馬克思的現代史觀
一、三大社會形態
1.理解現代社會的總綱
2.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第一大社會形態
3.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第二大社會形態
二、商品——市場經濟第一前提
三、交換——市場經濟第二大前提
1.交換的產生
2.最初的交換
3.交換的歷史意義
4.最大的交換
四、貨幣——市場經濟的第三大前提
1.貨幣的歷史地位
2.貨幣與資本
3.貨幣與現代社會
4.貨幣的內在矛盾
五、資本——打開現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1.資本的本質
2.資本的文明面
3.資本的生產性
4.資本的秘密
5.資本的趨勢
6.資本的局限性
7.資本與社會和諧
六、資本與國家
1.國家與市民社會
2.國家與社會生活
3.三種國家發展戰略
4.資本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七、資本與世界市場
1.創造世界市場是資本的必然趨勢
2.跨越國界
3.危機的必然性
4.帝國:以資本為最高原則的世界
第三部分 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古代史觀
一、問題的提出
二、東方問題的追問
三、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確切含義
1.原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2.次生形態的亞細亞生產方式
四、三種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1.亞細亞所有制形式
2.古代所有制形式
3.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
五、次生階段的三種不同類型
1.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印度社會
2.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俄國社會
3.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中國社會
六、亞細亞生產方式與馬克思的歷史過程理論
七、打開中國古代社會秘密的鑰匙
八、關於奴隸社會的爭論
第四部分 重新理解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立場、視野與方法
一、馬克思的出發點
1.理性經濟人還是現實的人
2.《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
3.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
4.人類歷史的生存論基礎
二、馬克思的立場
1.市民社會還是人類社會
2.西方社會的反思
三、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對物質生產的當代反思
1.對生產力的重新理解
2.對生產關係的重新理解
3.關於勞動方式
4.對經濟基礎的重新理解
5.廣義生產關係
四、人類生活的策源地——人類自身再生產的哲學思考
1.物質生產一元論的誤解
2.與消費同一的生產
3.唯物史觀的基礎
4.人類自身再生產的本質
5.自由時間與人類自身再生產
6.人類歷史發展的第一動因
7.幾點結論
五、人類崛起的根源——精神生產的當代意義
1.馬克思論精神生產
2.精神生產的結構
3.精神生產與歷史
4.精神生產的本質和特徵
六、一種被遺忘的生產——社會關係再生產
1.一種比物質生產更重要的生產
2.個人與社會
3.人的本質的另一面
4.社會關係外化、內化、積澱與升華
5.社會關係演進的階段性、規律性
6.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再生產
7.更高意義的社會發展規律
七、總體性、有機性思維方法
1.總體性、有機性原則
2.社會結構的重新理解
3.回到生活世界
4.重新理解兩大基本矛盾
5.反思國家理論
6.馬克思的方法——歷史辯證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