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哲學

《論語》哲學

《論語》哲學是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海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論語》哲學
  • 作者:周海春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161341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闡發《論語》的現代價值,讓其活在當代,成為當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資源,是《論語》研究者一個美好的願望。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望?除了考察《論語》的外圍問題,比如產生的時代背景,從時代需要去考察其現代價值以外,從《論語》自身的材料出發闡發其自身的哲學義理的工作,彰顯《論語》自身的思想結構及思想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語哲學》揭示《論語》所代表的儒家哲學的原始內涵,說明孔子在《論語》中所揭示的意義世界的格局,把握孔子在《論語》中顯示出來的哲學思考方式,有助於實現儒家哲學的發展和振興。

圖書目錄

導論:《論語》之“哲學”研究
第一章 天下無道:《論語》之價值反思
一 道之有無何謂
二 “無道”之表現
三 “有道”和“無道”與“現世”的超越
第二章 《論語》之認識論
一 學
(一)“學”的諸種含義
(二)“學”的獨立性
(三)“學”的基礎性
(四)“學”建構的哲學世界觀
二 習
(一)“學而時習之”的哲學精神
(二)性與習
三 教誨
四 思
五 知
(一)“知”的主體性
(二)“知”的時間性
(三)“知”的辯證性
(四)“知”的選擇性
(五)“知”的特殊性
(六)“知”的連續性和創造性
(七)“知”的實踐性
六 耳順、聞、正名
(一)“耳順”的幾種認識論解讀
(二)“耳順”與“聽”、“聞”
(三)“說”
(四)正名
(五)言順
(六)樂
七 從心所欲
(一)心
(二)志
(三)欲
(四)心之規矩
第三章 《論語》之方法論
一 “攻乎異端”與“叩其兩端”
(一)解釋傳統
(二)方法論意旨
二 中庸
(一)中庸
(二)過和不及
(三)“中”和“用”
(四)“同”和“和”
三 “譬”
(一)“譬”的內涵
(二)“譬”的功能
(三)研究“譬”之意義
第四章 《論語》之道德論
一 刑、罪、恥、內省
(一)《論語》中的“刑”
(二)《論語》中的“罪”
(三)《論語》中的“恥”
(四)《論語》中的“齊”、“內省”、“內自訟”和“不疚”
(五)道和自我
二 不憂
(一)仁者不憂
(二)君子憂道不憂貧
(三)小人憂貧
三 孝
(一)“孝”的可能的解釋空間
(二)“孝”的倫理認識論
(三)孝的倫理內容與行動指令
四 忠
(一)作為道德教化和學習的“忠”
(二)作為“理智德性”的“忠”
(三)作為個體品德表現的“忠”
(四)作為倫理關係的“忠”
(五)“忠於”倫理視野下的“忠”
五 恕
(一)如何能了解孔子的“恕”
(二)“恕”的基本意義及其哲學引申
六 仁
(一)解釋邏輯
(二)心理主義的闡釋
(三)形上學倫理學闡釋方向
(四)個體德性論闡釋
(五)人與人的倫理關係闡釋
(六)元德之仁
(七)仁與智:仁愛在是非之域的實現
(八)為仁由己
(九)仁學的現代意義
七 義
(一)“義”所包含的基本邏輯結構
(二)作為至善的義
(三)作為從屬的善的義
(四)至善和從屬善的關係
(五)孔子之“義”
八 禮
(一)關於“禮”的多元闡釋
(二)“禮”的哲學意義
(三)《論語》的“禮”哲學
九 信
(一)信和人的主體性
(二)主體的覺悟與“信”
(三)信的層次性和超越性
十 直
(一)事實說
(二)家國說
(三)德法說
(四)“直”的“學”、“知”前提
(五)“直”的君子人格歸宿
第五章 《論語》之天道論
一 天
二 命
(一)作為意義追求的命
(二)在功利性與自然性的社會關係中追求意義
(三)在與君主和國家的關係中追求意義
(四)在與“道”和“天”的關係中承擔使命
(五)知命
三 德
(一)“德”的義理結構
(二)《論語》之“德”
四 道
(一)道的諸種含義
(二)《論語》中的“道”:宇宙真理或人類真理
(三)道:“是什麼”和“求什麼”
(四)道之“行”與“廢”
(五)道:語言表現和行為表現
(六)道:引導力的實現
第六章 《論語》之人論
一 己
(一)“己”的主客體闡釋的局限
(二)“為己之學”精義
二 我、身、吾
(一)“自”和“我”
(二)吾
(三)身
三 人、民:意義人/事實人假設
(一)宗法人倫中的“人”
(二)整體中的人
(三)私域和公域中的人、階級人和文化人
(四)焦點/場域模式
(五)事實人/意義人
(六)“民”的事實性和意義性
(七)“人”的事實性和意義性
四 立:人學存在論
五 小人
(一)“女子”是中心性的概念嗎
(二)事實性概念還是意義性概念
(三)情境性哲思還是一般性原理
(四)命題的性質和解釋空間
(五)小人
六 君子
七 聖人
第七章 《論語》之政治論
一 “為政”意旨
(一)《論語為政》二十一篇中的“為政”
(二)“正”:《論語》的政治價值論
二 “為政”之境界
(一)“侍坐章”與“為政”四境
(二)無為而治
(三)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
第八章 《論語》的價值屬於哲學的
一 《論語》的哲學性
(一)文本的哲學通見
(二)孔子後學的繼承和發展
二 《論語》的文本詮釋
(一)範疇詮釋與語言假設
(二)對話和譬喻
三 《論語》所代表的儒家基本學術特徵
(一)啟發式儒家
(二)開放的儒家
(三)意義儒家
(四)示範儒家
四 《論語》成為何種意義上的“哲學”
(一)作為“世界觀哲學”的《論語》
(二)作為嚴格的“科學”的哲學的《論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周海春,1970年9月生於內蒙古扎蘭屯市,2003年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中國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博士後,湖北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副主編。兼任中國現代哲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湖北省周易研究會理事,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副秘書長。著有《中國醫德》(2002),《中國近代早期改革派與近代倫理思想的演變》(2004),《近代新學的價值世界》(2009),《道之通見(莊子內篇)哲學注》(2011),《人文科學導論》(2012,與羅熾合著)。主編《中國哲學原著導讀》(2010)教材一部,參著《東方哲學史(近代卷)》(2010)、《東方哲學史(現代卷)》(20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