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溯源

《老子》思想溯源

《"老子"思想溯源》從道、德、辯證思維、意象思維和修道等方面追溯《老子》思想之源,考察其與傳統觀念、時代思潮的關聯,探究其體系之形成:一、《老子》改造殷周天命觀,以“道”代“天”,道成為絕對存在;二、《老子》改造殷周“德”之內涵“得到天命”為“得道”;三、《老子》承續《易》之陰陽辯證思維而創本體辯證思維;四、《老子》承續《詩》、《易》之意象表達以此描述“道”;五、《老子》承續整體思維創立“致虛守靜”的天人合一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子》思想溯源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頁數:232 頁
  • 開本:32 開
  • 作者:劉鶴丹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310172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老子"思想溯源》由巴蜀書社出版。

圖書目錄

緒論
一《老子》溯源問題的提出
二《老子》成書的時代背景
三《老子》成書的文化背景
1.春秋時期對《詩》、《書》、《易》的理性解讀
2.《老子》與《詩》
3.《老子》與《書》
4.《老子》與《易》
5.《老子》與春秋時期的其他典籍
四《老子》的版本問題
第一章 《老子》道論溯源
一西周的天命觀
1.天生蒸民
2.天命
3.天賜洪範九疇
二春秋時期的天道觀
1.主宰意義的天道
2.自然意義的天道
3.天道來自天命
4.天道:一個稱謂兩種所指
5.“道”義的擴展
三《老子》的道論
1.道是存在本體
2.道是生成本源
3.道是根本規律
4.《老子》對天命、天道的損益
第二章 《老子》德論溯源
一德的原始含義及演變
二西周的德觀念
1.天命惟德
2.德的制度化——禮
3.德的生活化——禮
三春秋時期的德與禮
1.禮為德之則
2.禮為天之經
3.禮樂崩壞
四《老子》的德論
1.咎莫大幹欲得
2.尊道貴德
3.《老子》與傳統德禮的契合
第三章 《老子》辯證思維溯源
一《易經》的性質
二《易經》“觀”的思維方式與《老子》之觀
1.《詩》之觀
2.《周易·觀卦》之觀
3.《老子》之觀
三《易經》的陰陽變易觀念
四《易經》的辯證思維對《老子》的影響
五《老子》本體論的辯證思維
1.復歸於道
2.正言若反
第四章 《老子》意象思維溯源
一何謂意象
二《詩》、《書》比興之意象
三《易經》之意象思維表達
四《易經》非原始思維
五《老子》的意象思維
1.本體意象思維
2.《老子》非神話思維
第五章 《老子》修道論溯源
一絕地天通
二《老子》修道論的思維來源
三《老子》的修道論
1.致虛守靜
2.精神境界裡的“天人合一”
結語
參考文獻
一原典及註疏
二專著
三論文
後記

後記

古人謂蓋棺定論,惜乎,此言非適於老子,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後輩追思其人其道,千百年來不絕於縷,雖煞費苦心,然老子於世人依舊如其道一樣“惟恍惟惚”,就連其書亦版本紛紜,世莫知其所初。吾景仰老子時日已久,期悟老子思想之真髓,然因天資愚鈍,於老子之哲思總未透徹暢曉,故而在導師建議下,始探究老子思想之源以求對老子其人其書有更深入之理解。吾才疏學淺,然本著對老子之思的崇敬與熱愛之心,嘗試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探尋老子思想之源,遂有此文。在此探尋過程中,吾雖對老子的思想比往昔有更深入之理解,然深知其中必定有諸多紕漏之處,吾切盼師長及同輩學人指正,使吾改進。
《老子》五千言,精妙絕倫,領會真難啊!《莊子》曰:“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吾在考察其源之後仍發現《老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此本為顏淵贊孔子之語,吾覺得借之贊《老子》亦十分恰當。故對《老子》思想溯源之後,吾再次處於一個研讀《老子》的新起點。
論文即將交付之際,吾心惴惴!雖積三年之心血而有此拙文,然吾深感吾之努力還很不夠,有負導師鄭萬耕先生的諄諄教誨,有負父母望女成才的殷切希望,心下愧疚不已。
畢業在即,而吾心戚然。每每思及此後不再有導師鄭先生在學問上謹嚴而寬厚的指正,不再有教研室里周桂鈿先生、李景林先生、張奇偉先生、李祥俊先生的真誠教導,我的眼裡總有一片濕潤。
此外,章偉文、張連偉、胡永中等諸位師兄師姐對我真切關照,諸位同窗對我熱心幫助,以及諸位師弟師妹對我友好相待,這些都讓我的內心充滿感激。
樹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一年又一年。每當春分時節,賞望校園裡典雅綻放的玉蘭花,總要告訴自己,明年拍下這些美麗的風景;然而明年復明年。而今離開的時日愈來愈近,我卻又如此想到:這些美麗的花朵永遠地留在記憶里比變成某些具體可感的形式更永恆,因為美麗的玉蘭留給我的印象,就如師大的老師、同學、朋友以及曾給過我幫助的人們在我的心靈里銘刻下的美好印象。
美好的,無須多言;深刻的,亦無須多言;我願存著余香慢慢體味。
是為記。

序言

老子是古之博大真人,其思想深邃玄妙,孔子曾向他請教關於禮文化的問題,以師事之。兩千多年來,老子昭示世人守柔不爭、自然無為,為中國文化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孔子自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繼承古代文化自居,後人較容易梳理儒家的思想淵源。而老莊代表的道家卻視文明如藩籬,特別是莊子稱歷史傳統為陳跡,致使道家的思想淵源難以追尋。老子尤甚,其著文僅五千言,傳記也只存於《史記》中短短几行;不僅如此,《老子》之版本也極為複雜,除了傳世王弼本,還有河上公本、傅奕本、敦煌本,近些年又出土了帛書本、楚簡本等等,這無疑都為探尋老子的思想淵源增添了重重迷霧。當然,這也為學術研究增添了諸多樂趣。
劉鶴丹博士不畏艱難,選擇《(老子>思想溯源》作為研究題目,撰成論文。近日她的博士論文入選《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即將正式出版,這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同時,也十分感謝叢書編委會同仁的厚愛。
《老子》一書,是有著巨大影響的經典著作。如何闡釋《老子》的思想及其背景,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老而常新的問題。《老子》繼承殷周傳統思想是必然的、毫無疑義的,但是,具體來講,哪些思想來源於何處,則需要細緻加以探討。雖然學術界對此作了不少研究,各自從不同角度作了考察,也有學者分析了古代經典《易經》、《書經》、《詩經》等對老子思想的影響,但為更好地解決這一學術史上的難題,仍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劉鶴丹博士的《思想溯源》一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更細緻地探討了《老子》思想與《詩》、《書》、《易》等典籍的關係,提出了一些不同於前人的獨到見解,將這一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在探討《老子》道論的淵源時,本書提出,西周以來存在著兩種並行的天道觀,即主宰意義的天道觀和自然意義的天道觀,這兩種天道觀存在著既統一又矛盾的狀態。而春秋晚期《老子》的道論將自殷周以來形成的天命觀加以改造,以“道,,取代“天”至上神之位,從而成為宇宙的絕對存在,即“道”取代了天,道成為一切的主宰、本原和根本規律。作為存在本體與本源的“道”成了安頓現實人生的絕對根基。這真正具有哲學內涵的形而上之“道”是《老子》的首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