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信息
演出時間:2012.07.27 星期五 19:30 ——2012.07.29 星期日 19:30
話劇《立秋》於2014年4月5日、6日亮相首屆天津
曹禺國際
戲劇節簡單概述
大型多場景歷史話劇《立秋》
我國著名話劇藝術家
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陳顒絕筆之作!
第一部深刻反映中國近現代商業金融業變革的活歷史教材!
全面折射中國當代最經典最值得傳承的“
企業經營”之道!
中國當代經營者企業家經理人不容錯過的《茶館》《
雷雨》!
“五千年
華夏文明看山西 五百年中國商業觀晉商”。《立秋》取材於
中國近代商業金融業的發源地山西
平遙票號。
山西票號曾經富甲輝煌、匯通天下幾百年,而到民國初期由於時局動盪、國運衰微,傳統的金融業“票號”遭遇到外國現代
銀行業的嚴重威脅,“票號派”和“
銀行派”展開了一場較量……其中傳統與革新、理智與情感,相矛盾、相交織、相衝突、高潮迭起、動人心魄,意味深長。
故事以兩條線交叉並進展開,一條是發展事業與家族該
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革;另一條是幾代人不同的生活與命運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豪門恩怨,愛恨情仇,彷徨徘徊,銳意革新,生死關頭,何去何從!
晉商票號跌宕驚魂!
《立秋》深刻揭示了中國最早的商業
經營理念“勤奮、敬業、謹慎、誠信”,而劇中豐德票號祖祖輩輩傳承的祖訓“天地生人 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 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在當代的中國同樣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立秋》主題鮮明、立意深刻、氣勢磅礴、感人淚下,2004年4月27日首演。到 2014年4月1日在
安徽工業大學公演,10年已經公演683場,所到之處,無一不引起轟動,被稱為“新世紀
中國話劇的里程碑”。
《立秋》以“一年近百場”的密度,創造了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話劇史上的“舞台奇蹟”。
演出場序
第一場:豐德票號總經理書房
第三場:馬家議事廳
第四場:馬家大院園林
第五場:戲台後側一角
第六場:豐德票號總號內
第七場:馬家後花園
尾聲:馬家大院前門
劇情介紹
由
山西省話劇院新創作的大型歷史話劇《立秋》,主題鮮明,立意深刻,是一部集
思想性、藝術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舞台劇。該劇講述了
曾經輝煌一時的豐德票號,在民國初年時局動盪、國運衰微的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最終由盛而衰的故事,不僅具有撼人心魄的
藝術效果,同時展示了
富甲天下傲視四海數百年的晉商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表現出晉商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思想精髓,揭示了晉商衰敗的重要原因及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啟人思索,促人反思,催人奮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
話劇《立秋》一開始就以大氣磅礴的豪邁氣概,將觀眾的目光引向稱雄商界500年的
晉商,將晉商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喻示著晉商的悲劇只是民族悲劇的一個縮影。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晉商在面臨家族、個人、事業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探求何去何從之路的激越情懷與悲劇命運,深深地撞擊著每個觀眾的心。
話劇以“立秋”命名,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個
時間概念,是自然氣候由熱轉涼的一個轉折點,在這裡,它關聯著歷史興衰,寓意著晉商由繁盛轉向沒落的深層含義。同時,“立秋”在山西人的風俗中,是個祭祖的日子,這又涉及到了祖宗與後代、傳統與現代的歷史對話,而劇情的發展與這就息息相關。
面對前途未卜的命運,兩種不同的應對態度之間展開了一場較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這種較量之間變得十分複雜。馬洪翰所遭遇的人生打擊還不僅止於此。他唯一的兒子不願意繼承祖業經營票號,隨戲班唱戲一去不復返。他送去
西洋留學,準備將來助自己一臂之力的未婚女婿———許凌翔之子許昌仁,學成回國時卻帶著留學女友,並且搖身一變成了國家銀行的籌備人員。他鐘愛的女兒遵循祖制在
繡樓上獨守了六年,遭遇情變打擊痛不欲生,最後悄悄離家出走赴上海求學,歷史悲劇自然也造成生活其中人們的人生悲劇。森嚴巍峨的馬家大院就在這種社會力的交合作用下分崩離析了。是時代徹底摧毀了馬洪翰的根基———晉商的根基。而戲劇的舞台呈現則主要圍繞馬洪翰的家庭事件展開,一系列的生動人物就被放置於具體情感與情理的激烈衝突之中,在環環相扣的故事鏈條里共同演繹出一場波瀾壯闊的人生之舞。
故事以兩條線交叉並進展開,一條是發展事業與家族該如何應對時代的變革;另一條是幾代人不同的生活與命運之間錯綜複雜的感情。由此產生一對對矛盾,而一對對矛盾又將故事情節推上一個個高潮。矛盾隨著地點的變換在不斷的轉換,而前一個矛盾又為後一個矛盾做了鋪墊,過度非常自然。大矛盾套小矛盾,在“銀行派”與“票號派”這對大矛盾的鬥爭下,又置入昌仁、
瑤琴的婚姻悲劇、馬家父子兩代人的價值觀的衝突等小矛盾,也正是這些小矛盾才把這樣的大矛盾充實起來,通過小矛盾的演繹把特定歷史時期的大矛盾襯托得淋漓盡致,使得劇情有血有肉,生動感人。整場戲都是在複雜的矛盾衝突中一氣呵成的,所有的情節安排也都按照戲劇矛盾的衝突進行設定。
《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視
戲劇作品僅歌頌晉商創業,和他們的商業首先的創作主旨,而是具有了明顯的反思性、
批判性,較為客觀公正地對晉商興衰的歷史原因進行清醒的反思,同時又對其傳統精神得以肯定。其次,《立秋》沒有局限於歷史的視角,而是運用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去翻新歷史,在傳統重現的同時,又加入現代話語闡釋,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話劇《立秋》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充分表現了晉商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思想精髓。貫穿全劇的“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這段被豐德票號至上而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背誦並謹慎遵循的祖訓,正是晉商勤奮、敬業的真實寫照。
《立秋》不僅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語言成功地塑造了晉商三代人的
藝術形象,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無限寬廣的思考空間。秋天來了,冬天接踵而至,春天還會遠嗎?晉商衰敗了,但山西的經濟必然還會騰飛與崛起。
話劇相關
故事主題
《立秋》主題厚重,寓意深遠,生動地描述了豐德票號從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直到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同時也反映了他們頑固保守的封建傳統思想。展現了
傳統文化的
合理性與
保守性之間的重大差異。揭示了歷史轉變關頭和社會
轉型時期,
改革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必然結局。宣揚的是勤奮、敬業、謹慎、誠信的
價值觀念,倡導的是:“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的
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立秋》打破了以往影視戲劇作品僅歌頌晉商創業,和他們的
商業道德的創作主旨,而是具有了明顯的反思性、批判性,較為客觀公正地對晉商興衰的歷史原因進行清醒的反思,同時又對其傳統精神得以肯定。其次,《立秋》沒有局限於歷史的視角,而是運用當代人的審美眼光去翻新歷史,在傳統重現的同時,又加入現代話語闡釋,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話劇命名
話劇以《立秋》命名,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寓意。立秋,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是自然氣候由熱轉涼的一個轉折點;它還關聯著歷史興衰,寓意著晉商由繁盛轉向沒落的深層含義;同時立秋在山西人的風俗中,是個祭祖的日子,這又涉及到了祖宗與後代、傳統與現代的歷史對話。《立秋》在展現豐德票號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以至徹底沒落的歷史瞬間時,反映了他們頑固保守的一面,同時也展示了晉商自強不息、誠信為本的精神操守,展現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性與保守性,揭示了歷史轉變關頭和社會轉型時期,改革創新與因循守舊之間的矛盾衝突、及其必然結局。
話劇特點
選題的把握開掘,是晉商最後的絕唱;劇名的立意,是面對收穫還是風霜的選擇;人物關係的糾葛,是親情在動盪歲月中的真誠再現;悲劇特質的確立,是將晉商靈魂與精神展示在悲壯的不可逆轉的時局之中;而一天時間,大院內相對封閉的空間,則是古典式創作規律在新形勢下的現實套用。
故事原型
豐德票號總經理馬洪翰的原型是
平遙日升昌票號的老闆
毛鴻翽。他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按老祖宗規矩行事,從未走出過娘子關,卻把票號管理得井井有條。而北京
分號經理許凌祥的原型叫
李宏齡,他長年闖蕩江湖,見多識廣。
袁世凱主政後欲建國家銀行統一貨幣,曾兩次請日升昌參與,均遭拒絕。第三次機會來臨時,李見多次書信未果,便聯絡全國各地200多名分號經理上書相勸,卻
被毛誤認為
逼宮,一怒之下將李辭退。李後來回歸故里做了教書先生,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著寫了《
山西票號興衰史》等書。
許昌仁的原型是大同豪門子弟李昌仁。李昌任留學日本,回國探親期間,目睹官府腐敗、經濟衰退、國運日下的慘景,並聞山西的許多礦山被
清政府賣給了英國。返日後,他開始到處呼籲海內外學子護路、護礦,但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他悲痛欲絕,最終留下三萬多字的遺書,以跳海自殺來驚醒國人。此事在山西引起震動,以
山西大學部分學生為代表的一群愛國之士開始
遊行示威,最終渠家的後代——山西大學首任校長
渠本翹籌錢將
礦權從英國人手中買回。
創作背景
山西大學姚寶瑄教授構思《立秋》的過程近10年期間,多次到山西常家、喬家、曹家、渠家、王家等大院深宅採風,翻閱大量歷史書,追尋晉商
生活軌跡,最終將其融入劇中,使《立秋》顯得如此氣勢恢宏。姚寶瑄說,任何一部文學藝術作品,情是基座,也是紋飾,是主線,也是推力。為將嚴肅的思考與動人的情節糅合在一起,《立秋》採用嚴格的
三一律,以同
一時間(立秋當天),同一地點(
晉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的發生(票號危機以及因此引起的許馬兩人道路衝突和瑤琴婚事的衝突)為主線,是古典式創作規律在新形勢下的現實套用。
2002年11月7日初稿問世,到2004年最終定稿,國內知名專家藝術家反覆論證,九易其稿,才有了經典《立秋》。
2003年,中央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拉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
大幕,
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方案》,
山西省話劇院等試點單位被推到改革的前沿。2000年至2004年,山西省話劇院經歷了建院50年來最為低谷的時期。從外部環境看,戲劇市場不景氣,話劇市場萎縮,就連“話劇之鄉”北京也不例外,全國省級話劇院團已多數陷入困頓,生存岌岌可危。從內部看,2000年底,省話債台高築,賬面上可供使用的資金僅有91元6角,職工靠政府下撥的60%的經費維持生活,劇院已經好久沒有排戲了,無戲可演,名演員大多外出
搭班拍電影、電視劇去了,隊伍渙散,人心浮躁,走穴成風。
2002年歲末,話劇《立秋》的劇本開始進入他們的視野。在
山西省委宣傳部的有力支持下,經過山西省內外專家和領導數十次研討,劇本先後9易其稿。作為山西省
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山西省話劇院以創作演出話劇《立秋》為
突破口,用精品生產帶動深化改革和創新機制,《立秋》艱辛的創作
生產過程,就是山西省話劇院
機制創新的破冰之旅。
演出風波
2002年賈茂盛接到《立秋》劇本。研讀初稿,賈茂盛認定這是個好題材,能出精品。他先後往返北京數十次,請來了導演陳顒。開始陳顒以不了解晉商為由拒絕,在院長賈茂盛的再三邀請下,陳顒終於答應出任這部話劇的導演。2004年3月1日,在陳顒和編劇的努力下,經過四次大的修改,《立秋》定稿並定於2004年4月27日進行首演。2004年4月18日16時45分,山西省委宣傳部開一個
新聞發布會,
對外宣傳。在會上,陳顒講完第一段話以後,頭一歪,就在大家的熱烈掌聲當中,離開了人世。
之前
査明哲一直在
新加坡排演話劇《這裡黎明靜悄悄》。就在陳顒去世前兩天,査明哲應上海方面邀請回國指導越劇《
何文秀》,其間正巧戲劇梅花獎頒獎典禮在
揚州舉行,査明哲作為嘉賓出席。在那個典禮上査明哲收到
馮憲珍給査明哲發來的簡訊,“陳老師昨天在太原排戲時突然去世。”査明哲臨危受命,連夜的就看劇本,看陳顒老師的導演本,看她在上面紅紅綠綠的筆記,記下來的
眉批。然後在這裡面,一路揣摩著陳顒老師的意思。然後看了話劇的彩排,就基本上知道了陳顒對這部戲的思想立意的把握,包括藝術處理上、形式的一種把握。 在七天時間裡排出了《立秋》。話劇如期演出。
所獲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