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拼音:l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作“豊”,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禮”本指祭神、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還引申指“禮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規範,演變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此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禮”引申為指這些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祭祀神靈往往是有一套嚴格而隆重的儀式的,所以“禮”引申指“禮節”“禮儀”。還引申指“敬重”“以禮相待”,如“禮賢下士”。
基本介紹
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文 | 例句 | 例詞 |
---|---|---|---|---|---|
lǐ | 動詞 | 祭神求福。 | offer | 《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 | 禮神;禮祠;禮佛 |
表示敬意;以禮相待 | respect |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聘名酷奔拘士,禮賢者。” 《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 禮交;禮待;禮遇;禮賢下士 | ||
膜拜 | worship | 李白《秋浦歌》:“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 禮拜;禮揖 | ||
用同“理”。理睬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你把共乳同胞親兄弟孫二不禮,卻信著這兩個光棍。”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同僚們全然不禮。” | ||||
名詞 | 社會生活中由風俗習慣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儀式 | courtesy; ceremony | 《晏子春秋‧諫上二》:“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 禮儀;典禮;婚禮;喪禮 | |
為表示慶賀、敬意或感謝而贈送的物品 | gift | 《禮記‧表記》:“無禮,不相見也。” 《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 禮物;禮券;財禮;賀禮 | ||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動作 | courtesy; etiquette; manness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 禮節;敬禮;無禮;彬彬有禮 | ||
《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 禮志;禮書;禮傳;禮經;禮學 | ||||
宴飲 | 《儀禮·覲禮》:“饗禮乃歸。”鄭玄註:“禮,謂食燕也。” 《儀禮·聘禮》:“主人畢歸禮。” | ||||
通“醴”。甜酒 | 《儀禮‧士冠禮》:“禮於阼。”鄭玄註:“今文禮作醴。” 《儀禮‧士昏禮》:“如初禮。”鄭玄註:“古文禮為醴。” | ||||
(Lǐ)姓氏用字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l | iər | |
王力系統 | 脂 | l | iei | |
董同龢系統 | 脂 | l | ied | |
周法高系統 | 脂 | l | er | |
李方桂系統 | 脂 | l | idx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皆 | iəi | ||
晉 | 皆 | iəi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齊 | i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齊 | i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齊 | iæ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l | iei | |
擬音/王力系統 | l | ie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l | iɛ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l | iɛ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l | ie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l | iei |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盧啟切 | liɛi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盧啟切 | liɛi | |
集韻 | 禮 | 禮 | 止 | 上聲 | 六止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鄰以切 | lie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里弟切 | lɛi |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里弟切 | lɛi | |
禮部韻略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增韻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增韻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中原音韻 | 禮 | 禮 | 上聲 | 齊微 | 來 | 次濁 | li | ||||
中州音韻 | 禮 | 上聲 | 齊微 | 良底切 | |||||||
洪武正韻 | 禮 | 里 | 上聲 | 三薺 | 來 | 次濁 | 良以切 | li | |||
分韻撮要 | 禮 | 禮 | 陽上 | 第二威偉畏 | 來 |
方音匯集
方言區 | 方言點 | 擬音 | 調值 | 調類 |
---|---|---|---|---|
北京官話 | 北京 | li | 214 | 上聲 |
北方官話 | 濟南 | li | 55 | 上聲 |
中原官話 | 西安 | li | 53 | 上聲 |
西南官話 | 武漢 | ni | 42 | 上聲 |
西南官話 | 成都 | ni | 53 | 上聲 |
江淮官話 | 合肥 | 0ɿ | 24 | 上聲 |
江淮官話 | 揚州 | li | 42 | 上聲 |
晉語 | 太原 | li | 53 | 上聲 |
吳語 | 蘇州 | li | 52 | 上聲 |
吳語 | 溫州 | lei | 34 | 陽上 |
湘語 | 長沙 | li | 41 | 上聲 |
湘語 | 雙峰 | li | 31 | 上聲 |
贛語 | 南昌 | li | 213 | 上聲 |
客家話 | 梅縣 | li | 44 | 陰平 |
粵語 | 廣州 | lɐi | 23 | 陽上 |
粵語 | 陽江 | lɐi | 21 | 上聲 |
閩語 | 潮州 | li(文)/loi(白) | 53 | 陰上 |
閩語 | 廈門 | le | 51 | 上聲 |
閩語 | 福州 | lɛ | 31 | 上聲 |
閩語 | 建甌 | lai(白)/li(文) | 42/21 | 陽入/上聲 |
詳細釋義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文 | 例句 | 例詞 |
---|---|---|---|---|---|
lǐ | 動詞 | 祭神求福。 | offer | 《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 | 禮神;禮祠;禮佛 |
表示敬意;以禮相待 | respect |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 《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 禮交;禮待;禮遇;禮賢下士 | ||
膜拜 | worship | 李白《秋浦歌》:“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 禮拜;禮揖 | ||
用同“理”。理睬 |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你把共乳同胞親兄弟孫二不禮,卻信著這兩個光棍。”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同僚們全然不禮。” | ||||
名詞 | 社會生活中由風俗習慣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儀式 | courtesy; ceremony | 《晏子春秋‧諫上二》:“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 禮儀;典禮;婚禮;喪禮 | |
為表示慶賀、敬意或感謝而贈送的物品 | gift | 《禮記‧表記》:“無禮,不相見也。” 《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 禮物;禮券;財禮;賀禮 | ||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動作 | courtesy; etiquette; manness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 禮節;敬禮;無禮;彬彬有禮 | ||
《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 禮志;禮書;禮傳;禮經;禮學 | ||||
宴飲 | 《儀禮·覲禮》:“饗禮乃歸。”鄭玄註:“禮,謂食燕也。” 《儀禮·聘禮》:“主人畢歸禮。” | ||||
通“醴”。甜酒 | 《儀禮‧士冠禮》:“禮於阼。”鄭玄註:“今文禮作醴。” 《儀禮‧士昏禮》:“如初禮。”鄭玄註:“古文禮為醴。” | ||||
(Lǐ)姓氏用字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l | iər | |
王力系統 | 脂 | l | iei | |
董同龢系統 | 脂 | l | ied | |
周法高系統 | 脂 | l | er | |
李方桂系統 | 脂 | l | idx | |
西漢 | 脂 | |||
東漢 | 脂 | |||
魏 | 皆 | iəi | ||
晉 | 皆 | iəi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齊 | iəi | |
北魏後期北齊 | 齊 | iəi | ||
齊梁陳北周隋 | 齊 | iæi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l | iei | |
擬音/王力系統 | l | iei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l | iɛi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l | iɛi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l | iei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l | iei |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盧啟切 | liɛi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盧啟切 | liɛi | |
集韻 | 禮 | 禮 | 止 | 上聲 | 六止 | 來 | 開口呼 | 三 | 次濁 | 鄰以切 | lie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里弟切 | lɛi | |
禮 | 禮 | 蟹 | 上聲 | 十一薺 | 來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里弟切 | lɛi | |
禮部韻略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增韻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增韻 | 禮 | 上聲 | 薺 | 里弟切 | |||||||
中原音韻 | 禮 | 禮 | 上聲 | 齊微 | 來 | 次濁 | li | ||||
中州音韻 | 禮 | 上聲 | 齊微 | 良底切 | |||||||
洪武正韻 | 禮 | 里 | 上聲 | 三薺 | 來 | 次濁 | 良以切 | li | |||
分韻撮要 | 禮 | 禮 | 陽上 | 第二威偉畏 | 來 |
方音匯集
方言區 | 方言點 | 擬音 | 調值 | 調類 |
---|---|---|---|---|
北京官話 | 北京 | li | 214 | 上聲 |
北方官話 | 濟南 | li | 55 | 上聲 |
中原官話 | 西安 | li | 53 | 上聲 |
西南官話 | 武漢 | ni | 42 | 上聲 |
西南官話 | 成都 | ni | 53 | 上聲 |
江淮官話 | 合肥 | 0ɿ | 24 | 上聲 |
江淮官話 | 揚州 | li | 42 | 上聲 |
晉語 | 太原 | li | 53 | 上聲 |
吳語 | 蘇州 | li | 52 | 上聲 |
吳語 | 溫州 | lei | 34 | 陽上 |
湘語 | 長沙 | li | 41 | 上聲 |
湘語 | 雙峰 | li | 31 | 上聲 |
贛語 | 南昌 | li | 213 | 上聲 |
客家話 | 梅縣 | li | 44 | 陰平 |
粵語 | 廣州 | lɐi | 23 | 陽上 |
粵語 | 陽江 | lɐi | 21 | 上聲 |
閩語 | 潮州 | li(文)/loi(白) | 53 | 陰上 |
閩語 | 廈門 | le | 51 | 上聲 |
閩語 | 福州 | lɛ | 31 | 上聲 |
閩語 | 建甌 | lai(白)/li(文) | 42/21 | 陽入/上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