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漢語文字)

禮(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禮(拼音:lǐ)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初文作“豊”,始見於商代甲骨文。“禮”本指祭神、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還引申指“禮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規範,演變為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以此相適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禮”引申為指這些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祭祀神靈往往是有一套嚴格而隆重的儀式的,所以“禮”引申指“禮節”“禮儀”。還引申指“敬重”“以禮相待”,如“禮賢下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
  • 拼音:lǐ
  • 繁體:禮
  • 部首:礻
  • 五筆:PYNN(86、98) 
  • 倉頡:IFU 
  • 鄭碼:WSZ 
  • 筆順:點、橫撇、豎、點、豎彎鉤 
  • 字級:一級(編號:0318) 
  • 平水韻:上聲八薺 
  • 四角號碼:32210 
  • 統一碼:U+793C 
  • 總筆畫數:4+1(部首+部首外)
  • 注音字母:ㄌㄧˇ
  • 造字法會意字形聲字
  • 字形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字:豊、礼、𠃞、𤔑、𥘆、𥘍、𥝓、𥜪、𥜨
字源演變,詳細釋義,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字形書法,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音韻匯集,中上古音,韻書集成,方音匯集,

字源演變

禮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禮”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作“”,並無“示”旁。甲骨文“豊鞏歸洪棄”作圖1、2、3,上部是兩個“玉”字(“珏”)字。下面部分,有兩說,一說是某種高腳的盤,類似於豆,古代用作祭器;盤中放著兩串“玉”,古代玉是貴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對神的敬重。“豊”自然是在舉行禮儀、敬神了。還有一說,下面部分是“”字。壴是鼓的象形初文。古代舉行祭祀儀式時,除了用貴重物品做祭品外,也必須得奏樂,而在先民們看來,物莫貴於玉,樂莫重於鼓,擊鼓奏樂,捧玉奉獻,無疑是最高、最神聖的儀式。由此,便有了“豊”字的構形思路。甲骨文中的“豊”字,即為一面鼓和兩串玉的象形白描:下面是鼓,鼓面、支撐鼓體的架子,以及鼓體上方的標桿和裝飾物;上面的標桿兩側,各有一串玉石。
發展至戰國文字階段,“豊”字下部構件被割裂為上、下兩部分,下面變為一個“豆”字(圖7);上面的“山”形與“珏”逐漸融合,進而演變為圖8、9的形狀。這個時期同時也出現了“禮”字。由於“豊”字的字義在字形上的表現不夠直觀,再加上字形與“豐”(豐的繁體字)極為相似,於是後人在“豊”字的基礎上加上偏旁“示”,就是繁體字“禮”字。凡“示”字旁的古漢字,往往與天地鬼神祖宗有艱勸櫻關。所以,“求章示”旁加一個“豊”字,更突出了與祭祀活動的密切關係。
小篆繼承戰國文字圖8、9、10一類戰國文字字形,作圖11。隸書將筆畫平直化,或將“豊”上部兩個中豎省去一個,而作圖13、15的形狀。到了現代則將“禮”簡化為“禮”。“禮”原是“禮”的異體字,是個“示”形、“乙”聲的形聲字。
“豊”與“豐(豐)”本來是不同的兩個字,由於近似,在周金文及戰國文字中確有難以辨識之例,小篆雖然也有明確分別,但在漢魏碑銘中卻多見用“豊”寫“豐(豐)”的,也有用“豐”作“禮(禮)”的偏旁例子。所以有學者認為“豊、豐古同字”,就是因為二者曾長期混似及互有影響之故。不過後世的楷書將它們重新分開了。
“禮”的本義是舉行禮儀、祭神求福。遠古社會,人類總是匍匐在神明的腳下,對天地神祇恭敬有加。班固《東都賦》“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禮”用本義。
祭拜神靈,必須恭恭敬敬,並有莊重的禮儀形式。後來,凡表示敬意,舉行儀式都與“禮”字攀上了關係。引申開來,“禮”成為表示敬意的通稱。“敬禮”“禮貌”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的。為了表示敬意(有時是為表示隆重),需要舉行一些儀式。這些儀式長期以來形成了各自的特殊規定,為大家共同遵守,於是有了“婚禮”“腿設察店喪禮”“開工典禮”等形形色色的“禮”。
中國古代社會,禮常常作為行驗潤市為規則、道德規範和各種禮節的總稱,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從隋唐以下,禮部是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之一就可以看出來。
從古文字字形看,行“禮”者祭神求福,使用的是珍貴的玉。很自然地,在人與人之間,表示對他人的敬意也可以藉助於一定的實物形態——即所謂“禮物”。“千里希夜熱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用的正是這個意義。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文
例句
例詞
動詞
祭神求福。
offer
《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
禮神;禮祠;禮佛
表示敬意;以禮相待
respect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聘名酷奔拘士,禮賢者。”
《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禮交;禮待;禮遇;禮賢下士
膜拜
worship
李白《秋浦歌》:“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禮拜;禮揖
用同“理”。理睬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你把共乳同胞親兄弟孫二不禮,卻信著這兩個光棍。”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同僚們全然不禮。”
名詞
社會生活中由風俗習慣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儀式
courtesy;
ceremony
《晏子春秋‧諫上二》:“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禮儀;典禮;婚禮;喪禮
為表示慶賀、敬意或感謝而贈送的物品
gift
《禮記‧表記》:“無禮,不相見也。”
《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禮物;禮券;財禮;賀禮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動作
courtesy;
etiquette;
manness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禮節;敬禮;無禮;彬彬有禮
儒家經典名。《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

《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禮志;禮書;禮傳;禮經;禮學
宴飲
《儀禮·覲禮》:“饗禮乃歸。”鄭玄註:“禮,謂食燕也。”
《儀禮·聘禮》:“主人畢歸禮。”
通“醴”。甜酒
《儀禮‧士冠禮》:“禮於阼。”鄭玄註:“今文禮作醴。”
《儀禮‧士昏禮》:“如初禮。”鄭玄註:“古文禮為醴。”
(Lǐ)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示部】靈啟切(lǐ)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𠃞/禮),古文禮。

說文解字注

履也。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履,履也。禮,履也。履同而義不同。
所㠯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從示,豐者,行禮之器。豐亦聲,靈啟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禮
《集韻》:禮,古作禮。註詳十三畫。
【午集下】【示部】 禮
古文:禮、𠃞、𤔑
《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並音蠡。《説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
又姓。《左傳》:衛大夫禮孔。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從示。豊者,其器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禮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禮
筆順演示(簡體)
“礻”“乚”寬窄相當,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乚”略高。“礻”,㇇(橫撇)與豎相接在橫中線。“乚”,豎段在豎中線右側。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ər
王力系統
l
iei
董同龢系統
l
ied
周法高系統
l
er
李方桂系統
l
idx
西漢



東漢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ei
擬音/王力系統

l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ie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盧啟切
liɛi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盧啟切
liɛ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鄰以切
lie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里弟切
lɛi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里弟切
lɛi
禮部韻略

上聲




里弟切

增韻

上聲




里弟切

增韻
上聲
里弟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次濁

l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次濁
良以切
li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方音匯集

方言區
方言點
擬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li
214
上聲
北方官話
濟南
li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li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ni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ni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0ɿ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l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i
52
上聲
吳語
溫州
lei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i
41
上聲
湘語
雙峰
l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lɐi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ɐi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li(文)/loi(白)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le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lai(白)/li(文)
42/21
陽入/上聲
註:擬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以當地實際發音為準。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漢語方音字彙》
從古文字字形看,行“禮”者祭神求福,使用的是珍貴的玉。很自然地,在人與人之間,表示對他人的敬意也可以藉助於一定的實物形態——即所謂“禮物”。“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用的正是這個意義。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文
例句
例詞
動詞
祭神求福。
offer
《儀禮‧覲禮》:“禮日於南門外,禮月與四瀆於北門外,禮山川丘陵於西門外。”
漢·班固《東都賦》:“於是薦三犧,效五牲,禮神祇,懷百靈。”
禮神;禮祠;禮佛
表示敬意;以禮相待
respect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聘名士,禮賢者。”
《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禮交;禮待;禮遇;禮賢下士
膜拜
worship
李白《秋浦歌》:“暗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
禮拜;禮揖
用同“理”。理睬
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你把共乳同胞親兄弟孫二不禮,卻信著這兩個光棍。”
《醒世恆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同僚們全然不禮。”
名詞
社會生活中由風俗習慣形成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儀式
courtesy;
ceremony
《晏子春秋‧諫上二》:“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禮,不可無也。”
《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禮儀;典禮;婚禮;喪禮
為表示慶賀、敬意或感謝而贈送的物品
gift
《禮記‧表記》:“無禮,不相見也。”
《晉書‧陸納傳》:“及受禮,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禮物;禮券;財禮;賀禮
表示尊敬的態度或動作
courtesy;
etiquette;
manness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禮節;敬禮;無禮;彬彬有禮
儒家經典名。《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

《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孟子‧公孫丑下》:“《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禮志;禮書;禮傳;禮經;禮學
宴飲
《儀禮·覲禮》:“饗禮乃歸。”鄭玄註:“禮,謂食燕也。”
《儀禮·聘禮》:“主人畢歸禮。”
通“醴”。甜酒
《儀禮‧士冠禮》:“禮於阼。”鄭玄註:“今文禮作醴。”
《儀禮‧士昏禮》:“如初禮。”鄭玄註:“古文禮為醴。”
(Lǐ)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字典》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示部】靈啟切(lǐ)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𠃞/禮),古文禮。

說文解字注

履也。見《禮記·祭義》、《周易·序卦》傳。履,足所依也。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履,履也。禮,履也。履同而義不同。
所㠯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從示,豐者,行禮之器。豐亦聲,靈啟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午集下】【示部】 禮
《集韻》:禮,古作禮。註詳十三畫。
【午集下】【示部】 禮
古文:禮、𠃞、𤔑
《廣韻》盧啓切。《集韻》《韻會》里弟切。《正韻》良以切。並音蠡。《説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體也。《韻會》:孟子言禮之實節文斯二者,蓋因人心之仁義而爲之品秩,使各得其敘之謂禮。
又姓。《左傳》:衛大夫禮孔。徐鉉曰:五禮莫重於祭,故從示。豊者,其器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禮(漢語文字)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禮(漢語文字)
筆順演示(簡體)
“礻”“乚”寬窄相當,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乚”略高。“礻”,㇇(橫撇)與豎相接在橫中線。“乚”,豎段在豎中線右側。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iər
王力系統
l
iei
董同龢系統
l
ied
周法高系統
l
er
李方桂系統
l
idx
西漢



東漢





iəi


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後期北齊

iəi
齊梁陳北周隋

iæ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l
iei
擬音/王力系統

l
iei
擬音/董同龢系統

l
iɛi
擬音/周法高系統

l
iɛi
擬音/李方桂系統

l
iei
擬音/陳新雄系統
l
ie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盧啟切
liɛi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盧啟切
liɛi
集韻
上聲
六止
開口呼
次濁
鄰以切
lie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里弟切
lɛi
上聲
十一薺
開口呼
次濁
里弟切
lɛi
禮部韻略

上聲




里弟切

增韻

上聲




里弟切

增韻
上聲
里弟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齊微


次濁

li
中州音韻

上聲
齊微




良底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三薺


次濁
良以切
li
分韻撮要
陽上
第二威偉畏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方音匯集

方言區
方言點
擬音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li
214
上聲
北方官話
濟南
li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li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ni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ni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0ɿ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li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li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li
52
上聲
吳語
溫州
lei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li
41
上聲
湘語
雙峰
li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li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l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lɐi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lɐi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li(文)/loi(白)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le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lai(白)/li(文)
42/21
陽入/上聲
註:擬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以當地實際發音為準。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漢語方音字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