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

沂河

沂河(Yi River),又名沂水,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較大的河流,位於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是古淮河支流泗水的支流,源自山東省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

沂河源出沂源田莊水庫,流經淄博沂源、臨沂沂水、臨沂沂南臨沂市區、臨沂蘭陵、臨沂郯城,至江蘇省邳州入新沂河,抵燕尾港入黃海。全長574千米,流域面積17325平方千米,集水面積4892平方千米,河面最寬達1540米;被臨沂人民譽為“母親河”。

沂河古稱歷史文獻記載不一。《水經注·沂水》註:"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禹貢錐指》胡謂言:"今沂水實出雕崖山,北去東泰山尚五十餘里,則古沂水當即指此"。又“合蒙陰諸水,迂曲數百里,始達於沂。”

基本介紹

形成變遷,幹流概況,綜述,河流源頭,幹流走向,水文特徵,支流概況,綜述,主要支流,下游分支,流域概況,地質,地貌,氣候,土壤,自然資源,社會生活,名稱由來,故事傳說,周邊景點,開發治理,治理開發,水利設施,橋樑涵洞,

形成變遷

沂河流域在大地構造上屬於山東台背斜,郯廬深大斷裂帶及魯中南深大斷裂帶將山東台背斜分割成魯西斷塊和膠東斷塊。中生代開始,受燕山運動影響,斷裂發育,魯西斷塊的塊隆凸起形成泰、魯、蒙、沂諸山。第三紀以來,諸山再次上升成中低山丘陵地貌,成為魯中南地區地表水、地下水的天然分水嶺和河流發源地。中生代沂河地塹形成後,歷經郯廬深斷裂帶在新生代時的斷塊升降運動,中新世以後沂河地塹以大面積沉降為主,沉降幅度由北向南,自東向西增大,至上新世時古沂河已在斷裂沉降破碎帶內發育形成。
沂河古稱沂水,古代為泗水支流,黃河奪淮、泗入海後,沂水成為黃河支流。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開河運河航道成,沂水又為新開運河所截,不得入黃河,因而改道南流,匯入駱馬湖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為保運河河道和宿遷城,開攔馬河(後名六塘河),引駱馬湖水東注黃海。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挑挖六塘河,使沂河水東至灌河口入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在蘆口建碎石壩。
1949~1953年,堵閉蘆口壩,不再分泄沂河洪水入城河:堵閉原武河分洪口。按分洪1500立方米每秒開挖分洪道,向武河分水;開挖華沂至埝頭13千米新沂河築堤束水漫灘行洪3000立方米每秒。從此,沂河在華沂村以下分2支,原沂河為老沂河,成為西支。在王樓南入駱馬湖;新開闢沂河為東支,稱新沂河草橋段。為區別於嶂山閘以下新沂河新沂河草橋段稱沂河。
1951年,開挖新沂河,仍保持由灌河口入海的形勢。
1953年,導沭整沂工程完工。
1954年到1958年,在江風口建閘,擴大開挖分沂入沭水道及邳蒼分洪道和部分建築物工程。
1971年,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開工。
1981年,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停建。

幹流概況

綜述

沂河源頭出自沂源縣,共有4個源頭。沂河全長387千米,山東省境內河長287.5千米,江蘇省境內45.5千米。流域總面積11600平方千米,其中山東境內10772平方千米,江蘇境內流域面積1048平方千米。
沂河
沂河上游沂源縣城附近
沂河
沂水縣城段沂河

河流源頭

沂河源頭,歷史文獻記載不一。
據《水經注·沂水》註:"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指徐家莊河。
據《清史稿·地理志》註:"沂水三源。鄭氏主中源,出沂山(指南岩河,為大張莊河支流);班氏主東源,出臨樂山;桑氏主西源,出艾山(指徐家莊河)。經龍洞山而合,東入沂水。"
據《沂水縣誌》(清康熙十一年修):沂水三源,西源發源於絞嶺西北劉家莊小泉,東北流轉西,經艾山之陰(指徐家莊河);東源發源於王峪嶺北之水盈泉,北流至大張莊南,又北經臨樂山合狗跑泉(指大張莊河);中源出自雕崖山南之通廠峪北,經雕崖山東,自龍洞山北、栗山南,三川匯而為一(指南岩河,為大張莊河支流)。
據《沂州府志》"沂河發源於蒙陰西北艾山"。在上述記載中,皆指徐家莊河為沂河主源。
據《禹貢錐指》胡謂言:"今沂水實出雕崖山,北去東泰山尚五十餘里,則古沂水當即指此"。
據《沂源縣誌》,1988年10月,國家水利部治淮委員會專家唐涌源,水利部沂沭泗局沂沭河管理處柏荑,山東省臨沂地區水利局劉國強等來沂源縣會同縣水利局等有關部門進行實地勘察,結論是:沂河有4個源頭,主源是徐家莊河(流域面積和水量最大)。4個源頭分別是:1、發源於徐家莊鄉(現魯村鎮)龍子峪村西南小黑山北麓的徐家莊河。2、發源於大張莊鎮老松山北麓的大張莊河。3、發源於大張莊鎮張家旁峪南山的南岩河(又稱仁里莊河)。4、發源於大張莊鎮狼窩山北麓的高村河(又稱田莊河)。四源相匯田莊水庫(即《清史稿》載"經龍洞山而合。"),水庫以下稱沂河。
據《臨沂地區志》,沂河源頭於上述《沂源縣誌》有兩處不同:1、發源於大張莊鎮張家旁峪南山的南岩河(又稱仁里莊河)並沒有寫入,而是寫入螳螂河為沂河源頭之一;其中,《辭海》也稱"沂河源出沂源縣魯山"的螳螂河。2、認為大張莊河屬沂河主源。另《清史稿》、《沂水縣誌》稱南岩河(大張莊河支流)為中源;《山東省情》、《壯麗的河山》稱"源出三府山南麓",系指徐家莊河支流草埠河而言。所以,《臨沂地區志》根據上述四源記載中,以大張莊河處眾支中部,河最長、流域面積最大,認為大張莊河屬沂河主源。
據《山東省情》,沂河有南、北兩源。北源源於沂源縣西北三府山;南源為大張莊河,發源於沂源縣西南縣界牛角山北麓。
據《山東省水利志》,沂河主源出自沂源縣西南部老松山北麓,也就是大張莊河。
沂河
沂源縣田莊水庫上源東支牛角山北麓
據《江蘇省水利志》、《江蘇省江河湖泊志志》皆稱沂河源自山東省魯山南麓(螳螂河)。

幹流走向

沂河由發源地至沂源縣東里店為上游,上遊河長63.5千米,河道平均比降為2.7/1000。
沂河在沂源縣永興官莊南,南岩河(仁里莊河)由右岸注入。沂河東流經田莊水庫,又東流至南麻東南,螳螂河(滄浪河)北來注入。沂河又東流,至沂河頭而東南流。該河段在田莊水庫以上,谷深河窄。田莊水庫以下,河谷逐漸開闊,河道較為順直。沂河頭至東里店,局部有峽谷河段,兩岸懸崖峭壁相對,河道彎曲迂迴。
沂河自東里店至臨沂為中游,中遊河長145千米,河道平均比降0.92/1000。
沂河由東里店東南流,經跋山水庫,至沂水折而南流,在沂南縣新興南,東汶河西來注入。沂河又南流,至沂南縣朱陽西南,蒙河西來注入。沂河又南流,至臨沂城東北,祊河(浚河)西來注入。
沂河
祊河(右)注入沂河
臨沂以下為下游,下游在山東省境內河長79千米,江蘇省境內45.5千米,該河段流經於沖積平原上,河槽寬淺,沙洲密布,枯水時水流散亂,河道平均比降0.51/1000。
沂河南流至劉道口,有分沂入沭水道。沂河洪水通過江風口分洪閘西南流,經邳蒼分洪道,於江蘇省邳州中運河。沂河又南流至郯城吳家道口入江蘇省境。
沂河
左紅線為沂河,右紅線為沭河(臨沂市境內河流分布圖)

水文特徵

沂河流域是山東省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沂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49.1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326.3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35.1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65.8億立方米,最小值在1968年,為8.49億立方米;徑流量的年內分配有84%集中在汛期6~9月份,其中7、8月份占全年徑流量的67.6%。
沂河位於泰魯沂山地的南側,流域坡度大,集流迅速,洪水迅猛,往往超過下遊河道的排洪能力,易漫溢成災。根據臨沂水文站實測資料,建國以來以1957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上游地區,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據臨沂水文站1954至1967,1971至1979年實測資料,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3.1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439萬噸。

支流概況

綜述

沂河支流境內河長10千米以上的一級支流共38條,其中從左岸匯入的16條,從右岸匯入的22條。較大的一級支流多從右岸匯入。主要有東汶河、蒙河、祊河,其次是涑河、柳青河、白馬河等。為分泄沂洪,1953年開挖分沂入沭水道,分沂洪入老沭河。1957年至1958年開挖邳蒼分洪道,分沂洪入中運河。

主要支流

南岩河(仁里莊河),發源於沂源西南張家旁峪村,東北流注入沂河,河長23千米,流域面積147.6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8.7/1000。
螳螂河(滄浪河),發源於萊蕪、博山、沂源交界處的三府山東北麓,東南流由左岸注入沂河。河長25千米,流域面積133.2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9.1/1000。
東汶河,發源於蒙陰縣西北聚糧山東麓,東流經岸堤水庫,又東南流由右岸注入沂河,河長124.6千米,流域面積2449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57/1000。
蒙河,發源於蒙陰縣東南部華皮嶺北麓,東流至垛莊折向東南流,在右岸注入沂河,河長62.8千米,流域面積604.9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8/1000。
祊河,上源稱浚河,發源於蒙陰縣西南榛子崖,曲折南流,至費縣南東洲,右與溫涼河會後,稱祊河,東南流入臨沂境,在右岸注入沂河,河長134.3千米,流域面積3205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1.7/1000。
柳青河,源出費縣汪溝鄉雙山子南麓至譚家莊西南流入劉莊水庫,河長34千米,流域面積295.2平方千米。入口處河口寬72米,設計洪峰流量531立方米/秒。

下游分支

分沂入沭水道,該水道開挖於1951至1952年,用以分泄沂河洪水。水道長19.6千米,至臨沭縣大官莊入沭河。
邳蒼分洪道,該工程於1954年施工,1958年完成。沂河洪水通過江風口分洪閘西南流,經邳蒼分洪道,於江蘇省邳縣入中運河,水道長77千米,其中山東境內40千米,亦承擔分泄沂河下游洪水。

流域概況

地質

沂河流域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大部分地區位於魯西地塊和沂沭斷裂帶,地層發育齊全,如沂河源頭沂源縣地層有頁岩、砂岩、白雲岩、下頁岩等,地質構造活動劇烈,斷裂、褶皺均有發育,流域內岩性分布較為複雜,包括新近紀紫紅色砂岩,砂礫岩,白堊紀火山岩和侏羅紀砂頁岩,石炭紀和二疊紀煤系地層,奧陶紀和寒武紀灰岩,太古代雜岩和不同時期的火成岩,其中灰岩的分布面積最廣。

地貌

沂河兩岸地形,北和西北高、南與東南低,地面高程由江蘇、山東省界附近的35米降至駱馬湖附近的20米。兩岸有邳州市港上、鐵富、官湖、陳樓、炮車和新沂市合溝、草橋、瓦窯、港頭、棋盤等鎮,土質多為沙壤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耕地面積32萬公頃。

氣候

沂河流域屬暖溫帶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回暖遲而迅速,風大雨少。夏季濕熱多雨,間有乾旱。秋季涼爽,乾燥少雨。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年平均氣溫為13.5~14.3℃,七月最高氣溫38.3℃,一月最低氣溫-11.1℃,流域內南北氣溫差異較小,最大溫差不超過4℃;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60.1毫米,夏季平均降水為551.3毫米,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於6~9月。

土壤

沂河流域土壤類型主要包括粗骨土、新積土、石質土、褐土、紅粘土、棕壤、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草甸土等。其中,粗骨土、褐土和棕壤分布廣泛且面積較大;粗骨土(鈣質、中性、酸性)土層較淺,礫石含量較高,土壤較為貧瘠;褐土涉及的亞類主要為淋溶褐土、潮褐土、石灰性褐土、褐土性土和褐土,該類型土壤土體深厚,利於保水保肥,生產力水平高;棕壤涉及的亞類主要是白漿化棕壤、棕壤性土、潮棕壤和棕壤,該類型土壤孔隙度大、通透性強,保水保肥性能相對較差。

自然資源

沂河流域尤其山東境內動物資源有:刺蝟、蝙蝠、伏翼、水鼠、大家鼠、小家鼠、黑線姬鼠、草免、黃鼬(黃鼠狼)、赤狐(皮子)、狗獾、菊頭蝠。山區有:狼、豺(紅狼)、豺貓(野狸)、狐狸等。兩棲類、爬行類有:大蟾蜍、花背蟾蜍、青蛙、氣鼓子(蛙)、壁虎、鱉、紅點綿蛇、蝮蛇、草上飛蛇、捆牛繩蛇、蜥蜴等。鳥類,留鳥有:麻雀、烏鴉、啄木鳥、貓頭鷹、山雞、鷹、黃雀、斑鳩、野鴿、鵪鶉等。候鳥和遷徙過境鳥有:家燕、灰喜雀、杜鵑、黃鸝、兩道眉、大雁、鳳頭百靈、棲鶯等。水生類:全縣魚類共有6目10科30種。主要有鯉魚、魚、鯰魚、餐條、馬口魚、麥穗魚、甲魚、螃蝦、青魚、象鯰魚、鱖魚、泥鰍、鱔魚、鯿等類。另外人工養殖的魚類有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魴魚等。水生動物除魚類外,有腹足類、瓣鰓類、甲殼類、兩棲類、爬行類20多種。主要是,腹足綱:光滑狹、田螺。甲殼綱:豐年蟲、白蝦、青蝦、中華新米蝦等。兩棲綱:水蛇、鱉等。底棲動物主要有水蚯蚓、水蚓、搖蚊動蟲、錐實螺等。境內昆蟲類的森林蟲害天敵有8目37科92種。數量較大、分布較廣的有食蚜蠅7種,以黑色食蚜蠅、大灰食蚜蠅、短翅細腹食蚜蠅最多。瓢蟲6種,以七星瓢蟲、多異瓢蟲、龜紋瓢蟲為主。防治螟蟲類的有8種,以赤蜂、螟蛉絨繭蜂、廣大眼小蜂為主。防治粘蟲類有中華廣肩步行蟲、粘蟲赤眼蜂等。還有防治多種蟲害的螳螂、蜻蜓、蜘蛛等。節肢動物門的全蠍,是中國珍貴藥材之一,因主產於沂源縣,又稱"沂源全蠍"。"沂源全蠍"以產量大,功效佳而久負盛名,平均年產2600公斤以上,高產年5000公斤以上。野生植物飼草用的野生植物有10科70餘種。分布於青石山陽坡的有:牡羊草、馬唐、狗尾草、金狗草。砂石山陽坡有:黃草、茅草、野麥子、大胡枝子、小胡枝子。砂石山陰坡有葛藤、雞眼草。田邊地埂上有豬毛菜、灰菜等。水生植物主要有浮萍、蕪萍、紫背浮萍、輪葉黑藻、金魚藻、苔草、菹草、馬來眼子菜、槐葉藻等。藥用野生植物50餘科100多種。產量大的有益母草、薄荷、黃芩、生地、大戟、狼毒、地錦、防風、柴胡、翻白草、地榆、何首烏、紫參、地黃、蒼朮、酸棗、半夏、遠志、桔梗等。
沂河流域植被類型主要是人工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崮上部、林場附近、村邊封山、河邊道旁。生有松柏、刺槐、野榆、椿樹等樹木和酸棗、荊棵等灌木叢及黃蒿、蒺藜、茅草、野艾等雜草。
沂河流域境內礦藏資源較多,已查明的有鐵、金、煤、鋁礬土、石灰石、石膏、鉀長石、方解石等十幾種。有開採價值的主要礦種:鐵礦韓旺鐵礦分布在韓旺一帶。礦體貯存於泰山群雁翎關組頂部,屬太古界角閃質石英含鐵構造,沉積變質礦床。礦體和圍岩以單斜形式產出,呈北西一南東向展布,與區域構造線一致。礦石礦物成份主要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及少量的黃銅礦、黃鐵礦。

社會生活

名稱由來

沂河古稱沂水,沂河之名,由來已久,歷史文獻記載不一。《水經注·沂水》註:"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禹貢錐指》胡謂言:"今沂水實出雕崖山,北去東泰山尚五十餘里,則古沂水當即指此"。又“合蒙陰諸水,迂曲數百里,始達於沂。”“水則沂流入虹,盤繞城下。”

故事傳說

民間傳說“牛郎織女”起源於山東省沂源縣,“牛郎織女”傳說最早出於《詩經·小雅·大東》中,是對天穹中被銀河隔開的商參二星(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藝術想像,唐代沂源縣燕崖鄉建有與傳說相對應的實地實景,即織女洞與牛郎廟,兩地隔沂河相望,形成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相呼應。

周邊景點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中國5A級旅遊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東方養生長壽聖地、山東省十大最美的地方、十佳山嶽旅遊區和十佳自駕車旅遊區。總面積1125平方千米,其中龜蒙景區為625平方千米,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因其狀如神龜伏臥雲端而得名,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
孟良崮景區集革命傳統教育、觀光遊覽、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家4A級旅遊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遊十大景區、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黨員教育基地。
紅石寨旅遊度假區位於沂南縣銅井鎮,該景區分為紅石寨自駕游營地和紅石寨水面項目兩大區域。紅石寨自駕游營地是中國富有鄉村特色的自駕游營地。旅遊區的寨子湖區緊靠沂蒙生態大道,南、北、西三面丘陵環繞,其臨水崖壁造型奇特,頂部山石直立,呈微紅色,為建築提供了特色石材,山腰至水面植被良好,自然風光秀美。旅遊區將依託“山、水、天、石”的元素,構建“丹崖碧水相依,綠林長天一體,四區分層遞進”的空間格局,重點建設香湖樂園、洞天福地、紅石古寨、汽車營地四大板塊,打造融遊憩、休閒、運動三種功能於一體的夢幻樂園。
沂水雪山彩虹谷旅遊區(AAAA
雪山彩虹谷景區位於山東省沂水縣城東2.5千米,總面積350公頃。主要有雪蓮湖、彩虹谷、情人谷、歡樂谷、迷彩谷、摸魚池、滑草等主要景點,是集觀光、休閒、娛樂、遊玩、度假、表演於一體的高檔旅遊區。主體景觀彩虹谷,主要是通過實施人工降雨利用陽光折射,創造晴天觀彩虹的美景,走進彩虹谷,頭頂雨霧繚繞,腳下溪流潺潺,空中彩虹環繞,谷內各類植物鬱鬱蔥蔥,更兼有綴以亭、台、榭建築。

開發治理

治理開發

主詞條:分沂入沭水道江風口分洪閘邳蒼分洪道新沂河
建國後,沂河幹流較大規模治理可分三個時期:1951年到1953年為導沭整沂時期,以沂河幹流築堤、疏浚、裁彎、切灘、護岸和開闢分沂入沭水道為主;1954年到1958年重點是江風口建閘,擴大開挖分沂入沭水道及邳蒼分洪道和部分建築物工程;1971年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開工,到1981年工程停建。
沂河
沂河
1951年4月至1953年5月,在整沂工程中,按沂河臨沂附近6000立方米每秒、李家莊以下3500立方米每秒進行疏浚、培堤,左岸自閻家口至吳道口,右岸自唐沙溝至吳道口、唐沙溝至臨青公路共長100千米進行築堤。開挖武河口行洪道及新墨河七孔橋到小張莊的中泓河槽5.6千米,整堤護險11處3965米。共完成土石方337萬立方米,實用工日185萬個,實支工資糧409萬公斤小米。治理後,李家莊以上行洪能力達8000立方米每秒,李家莊以下達5500立方米每秒。
1957年沂河遇特大洪水,臨沂站實測洪峰達15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對沂河幹流臨沂城附近按15400、劉家道口至李家莊按12000、李家莊以下按8000立方米每秒,培堤110千米,頂寬3~6米,險工段乾砌石護坡長12千米,完成土石方10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35萬元。
1964年又按臨沂附近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對沂河幹流培堤188千米,石護岸0.9千米。自建國到1985年,沂河幹流培築堤防長達235.3千米,其中左岸118.5千米,右岸116.8千米,石護岸70處長36.2千米。
分沂入沭水道是自郯城縣劉道口村北沂河左岸向東南至臨沭縣大官莊西老沭河開挖的一條泄水道,將沂河洪水向東泄入老沭河。分沂入沭水道長19.5千米,於1951年4月開工,至1952年7月結工。按臨沂城附近二十年一遇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時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設計河底寬98-206米,口寬106-223米,地面以下挖深2~2.5米,堤距260~410米。同時挖排水溝27.3千米,築村莊圍埝6.3千米,建橋涵10座。完成土方419萬立方米,開石0.9萬立方米,實用工日300萬個,支付工資(小米)593萬公斤。當時由於資料不足,計算不準,1953年當臨沂洪峰6000立方米每秒時,僅能分洪405立方米每秒,不到設計標準的一半。
1954年對分沂入沭水道又作了擴大設計,即當沂河在臨沂城附近6000立方米每秒時,除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外,並匯主要坡水黃白排水溝流量132立方米每秒、朱村至大哨排水溝流量78立方米每秒。當臨沂城洪水8500-9200立方米每秒時,相應分洪1565和1730立方米每秒入沭河。由!陸沂專區施工。1955年完成部分水道擴大開挖及黃莊、朱村、後河口3處護岸,改建大墩、韓埠兩座涵洞,增做小墩塊石鋪路等6處工程。
1956年完成全部水道擴大開挖及大墩、黃莊兩座漫水橋、益新公路石鋪路、進口處護岸、黃莊和大哨兩座涵洞跌水,禹王城石鋪路等7處工程。上述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15萬立方米,砌石1.1萬立方米,混凝土756立方米,工日375萬個,國家投資446萬元。水道進口河底高程56米,末端高程47.5米,河槽成複式斷面,底寬100~160米,地面以下挖深2.5米左右,堤距280米左右。分沂入沭水道工程自1956年擴大完成後,經14年分洪,當1957年臨沂洪峰15400立方米每秒時,最大分洪流量3180立方米每秒,達到設計要求。
分沂入沭水道擴大工程是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的一部分。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是將沂沭河洪水通過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東調入海。工程項目包括:分沂入沭水道和新沭河擴大開挖工程;沂河劉道口摳紐工程(由劉道口節制閘、彭道口分洪閘及電站、排灌放水涵洞組成);沭河大官莊樞紐(由沭河人民勝利堰節制閘、新沭河泄洪閘及電站組成);沂沭河回水段復堤、護險、截滲、灌溉工程,總乾排工程及附屬工程。沂沭河洪水東調工程於1971年11月動工,臨沂地區9個縣(市)民工56萬人次及省與臨沂地區、南四湖水利工程建築安裝隊等單位參加施工,經19期施工,至1981年該工程列為停緩建項目而停工,完成計畫工程量一半稍多。已建成彭道口分洪閘、新沭河泄洪閘,部分完成分沂入沭水道擴大、新沭河擴大和總乾排等項工程。
分沂入沭水道擴大工程1971年11月動工,經12期施工,於1977年春結工。完成彭道口至大墩擴大河槽長8.5千米,由原寬170米,加寬到200-210米,加深1~2米,挖河結合築堤,堤頂寬6米。建成韓埠、大墩、黃莊3座交通橋和加固益新公路橋。共完成土沙方148萬立方米,石方365萬立方米,砌石1.9萬立方米,完成工日619萬個,國家投資1214萬元。原計畫將分沂入沭水道調尾入新沭河,因東調工程停建,未實現。
沂河
分沂入沭水道擴大工程
江風口亦名武河口,是清代引沂濟運水口,乾隆年間建有石壩、石裹頭等工程,民國時期均已圮廢。
建國前,江風口因無法控制分洪流量,為害邳蒼地區。建國後,為減輕郯蒼兩縣80萬畝澇災,確保沂河李家莊以下行洪安全和減輕對隴海鐵路的洪水威脅,1954年興建了江風口分洪閘。閘址位於郯城縣王沙溝村西北,1954年11月1日開工,次年6月建成。設計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弧形閘門7孔,閘高6.5米,閘總長96米,交通橋載重8噸,橋面寬4.3米,工程投資343萬元,完成土方128萬立方米,石方2.3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1萬立方米。建閘後曾9次分洪,1957年超標準分洪3380立方米每秒,運用正常。也曾出現些問題,均已加固處理。
邳蒼分洪道,亦名武河行洪道,是江風口閘下泄洪水道。部分是原武河河道,部分是新開挖的河道。經臨沂、郯城、蒼山3縣,在蒼山縣徐橋村西入江蘇境,在柳林莊注入中運河。全長77千米,山東境內40千米,沿河8個鄉鎮76個村莊。校核洪水流量3000立方米每秒。
分洪道從分洪閘到多福莊為原武河河道,兩岸築堤行洪。多福莊至省界平地挖河築堤,分洪閘至蠍子山堤距由600米漸變為1千米,廖屯至沙埠為1千米,至蘆塘漸變為1.5千米入江蘇境。堤高3~4米,頂寬自江風口閘以下12千米內為2米,12千米以下為8米。兩岸支流在臨沂地區境內右岸有陷泥河、新涑河、程子河和燕子河,左岸有小涑河等注入。在左岸多福莊攔河處建分洪閘,設計流量200立方米每秒,1957年4月蘇魯兩省協定控制分洪流量84立方米每秒入武河。
該工程於1957、1958年兩期施工,因行洪道堤質量差,又於1963、1964年兩個冬春加固整修。左岸自江風口閘至徐橋築堤42.4千米,右岸從江風口閘至龐莊築堤40.2千米,修建涵洞23處,排灌站9處,石護岸1.48千米,至1985年底國家累計投資776萬元,完成土石方560萬立方米,工日437萬個,行洪能力達3000立方米每秒。該河自1974年後未再行洪,民眾有麻痹思想,扒堤取土,竊取料石及涵洞設備,植樹、打壩蓄水,將造成分洪隱患。
沂河
江風口分洪閘及邳蒼分洪道

水利設施

沂河乾支流上建有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22座,總庫容22.82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5854.7平方千米,占沂河總流域面積的49.5%。沿河建有攔河閘7座,橡膠壩11座,交通橋30座,順堤橋22座。
跋山水庫,位於沂水縣西北14千米,沂河與其支流暖陽河匯流處。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養魚的大型水庫,由大壩、輸水洞、溢洪道三項主體工程組成。
大壩呈弓形,西起無兒崮下的白臘頂,東接小跋山,橫截沂河,全長1780米,最大壩高33.65米,壩頂寬6米。輸水洞處大壩左端,為鋼筋混凝土隧洞,灌溉、發電並用。洞長290.2米,圓形,內徑3.5米,設計泄水量每秒110立方米。溢洪道在大壩右端,初為開敞式寬頂堰溢洪道,長316米,寬400米,1980年擴建後拱橋溢流堰長408.9米,最大泄洪能力為每秒20480立方米。
庫面分別向沂河、暖陽河上游延伸,成U型。水庫設計為百年一遇洪水可削減洪峰25%。控制流域面積1782平方千米,總庫容5.085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09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815億立方米,死庫容0.18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7.30萬畝。本縣有黃山鋪、龍家圈、姚店子、沂水、武家窪、許家湖6個鄉鎮直接受益,有效灌溉面積6.74萬畝。
田莊水庫,位於沂河上游沂源縣城西4千米處。1958年10月,3000名民工進行大壩清基,後調集全縣14個公社15000勞力參加築壩,1960年6月大壩合攏。經歷次加高加固,達到壩高31米,壩頂寬6米,主壩長980米,副壩長120米。水庫承雨面積424平方千米,總庫容13596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6583億立方米,死庫容0.0173億立方米,為沂源縣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配有溢洪閘、非常溢洪道,供灌溉用的北放水閘,南放水閘,供發電用的中放水閘。累計完成沙土石總工程量178.62萬立方米,其中土石方178.23萬立方米,混凝土3923立方米。累計投資1268.8萬元,用工983.66萬個。核定控制灌溉面積13.3萬畝,庫內養魚水面3000~12000畝(死水位一興利水位),年供給東風化肥廠用水400萬立方米。
1979年5月建成水庫發電站,裝有水輪發電機3台,總裝機1890千瓦,設計年發電300萬度。至1990年,累計發電1339.6萬度。

橋樑涵洞

2022年10月16日上午7點58分,金瀾灣沂河大橋正式通車,沂河大橋是沂水縣50項城建重點工程之一,是沂河上第九座大橋,是第一座獨塔斜拉橋。大橋總長1115米,寬43米,雙向六車道,索塔高103.1米,建設總投資3.1億元,金瀾灣沂河大橋的建成通車,實現了沂水城區八縱七橫路網新突破。金瀾灣沂河大橋的建成通車,實現了沂水城區八縱七橫路網新突破,使沂水又多了一條聯繫東、西兩城發展的重要紐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