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地區志

臨沂歷史上編修的州、府級志書,有明代嘉靖年間的《沂州志》(已佚);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刊行的《沂州志》

基本介紹

  • 書名:臨沂地區志
  • 頁數:上、下冊
  • 出版社:2001年
  • 編纂:1982年
地區志簡介
清康熙十三年(1674)刊行的《沂州志》,乾隆十九年(1754)編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行的《沂州府志》。《臨沂地區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2001年出版,分上、下冊。志書記述斷限為1840年至1994年。行政區域、文物、人物、商貿專業批發市場和旅遊等卷根據需要分別做了上溯或下延。志書首設地情綜述、大事記,中列30卷分志,後置附錄。30卷分志為: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與經濟綜合管理、農業、水利·水產業、工業、商業貿易、商貿專業批發市場、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建築業、財政稅務、金融、沂蒙革命根據地紀略、政黨、政權·政協、民眾團體、軍事、政法、綜合政務、民政、科學技術、教育、衛生·醫藥·體育、文物、文化、旅遊、民俗·宗教、方言、人物。志書採用綱目體,共設一級條目130條,二級條目3000餘條。
臨沂地區地處山東省東南部,位於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三角地帶,南與江蘇省接壤,是南北地域文化互漸、交融的接合部。1950年沂蒙專區和濱海專區分別更名為沂水專區和臨沂專區。1953年沂水專區併入臨沂專區。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設立地級臨沂市, 轄3個市區和9個縣,250個鄉鎮、辦事處,9543個行政村。總面積17184平方千米。 總人口962.5萬人,有少數民族32個,人口3.6萬人。面積和人口數居山東省各地市首位。 臨沂地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季風明顯,光照充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北而南有沂山、蒙山、尼山3條主要山脈,均呈西北東南走向,控制著沂、沭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的流向。東部為沭東丘陵區。南部為著名的臨郯蒼平原。 主要河流為沂河、沭河。沂沭兩河流域面積占全區總面積的80%以上。區內資源豐富。地上、地下水資源總量85億立方米。已探明的礦產資源66種,其中金剛石儲量居全國第二位,石英砂岩、陶瓷土等礦產儲量居山東省第一位。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及各種蔬菜等。盛產金銀花、銀杏、大蒜、板栗、蠶繭、白柳、琅琊草、蟾酥等。人文與自然遺產數量多。著名風景名勝有蒙山、天寶山、天佛山、馬亓山、許家崖風景區等。著名革命紀念地有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山東省戰工會舊址、山東省政府舊址、孟良崮戰役遺址、魯南戰役遺址、南北岱崮保衛戰遺址、《大眾日報》創刊地舊址等。古文物遺址有東夷文化遺址、金雀山和銀雀山漢墓群、北寨漢畫像石墓、平邑漢闕、齊長城遺址、諸葛亮故里、王羲之故里、荀子墓、左寶貴衣冠冢等。
1994年工農業總產值66.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3196元,農民人均收入1199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得到更大發展。1994年,有國小6398所、國中369所、高中48所、普通高校及成人高校4所,在校生分別為99.98萬人、38萬人、4.6萬人和8000人。各類科研機構546個,專業技術人員17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1994年取得科技成果1486項,其中獲國家級獎勵12項、省級獎勵404項。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團、廣播電視台、站等文化機構、設施輻射至縣城、鄉鎮。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臨沂地區人才輩出。政治家姜尚、儒學大師曾參、毛筆發明者蒙恬、農民起義領袖樊崇、珠算發明家劉洪、一代名相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書法家王羲之與王獻之、文學家鮑照與鮑令輝、文學評論家劉勰、訓詁學家顏師古、唐忠烈賢臣顏杲卿與顏真卿、著名文學家蕭穎士、女詩人紀映淮、文物收藏家於騰、愛國名將左寶貴、進士出身的幅軍首領劉淑愈、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頗有影響的青年作家王思玷與劉一夢、方誌編纂家莊陔蘭、抗日名將王德林與劉振東等,皆臨沂籍人。 臨沂是全國聞名的商品集散地。1997年,臨沂批發城設有20多個專業批發區,從業人員5.7萬餘人, 上市品種3萬多個,購銷活動輻射26個省、市、區,年交易額達177.2億元,連續6年居全省同類市場首位。在國家工商局評出的全國百強集貿市場中,位列前三名。 臨沂境內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及《漢元光元年曆譜》,被評為新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使失傳了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世所罕見的文物古蹟及聞名中外的革命紀念地,表明了臨沂地區作為東夷文化主構區和革命老區的歷史地位。志書設立文物卷,翔實地展現了臨沂地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新編《臨沂地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