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樹賦(南北朝庾信辭賦作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枯樹賦》是南北朝時期文學家庾信羈留北方時創作的抒寫對故鄉的思念並感傷自己身世的賦作。此賦從殷仲文“見庭槐而嘆”寫起,先側面寫樹的茂盛高大,“聲含嶰谷,曲抱雲門”;再正面寫其形象“熊彪顧盼,魚龍起伏”;由盛而衰,便寫到“鳥剝蟲穿”“膏流斷節”“百圍冰碎”“千尋瓦裂”;最後歸到“羈旅無歸”的感傷:“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作者以枯樹自比,寄鄉關之思於枯樹之景,悲切之情盡在其中。全賦盪氣迴腸,亡國之痛、鄉關之思、羈旅之恨和人事維艱、人生多難的情懷盡在其中,勁健蒼涼,憂深憤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枯樹賦
  • 出處:《庾子山集
  • 作者:庾信
  • 創作年代:南北朝時期
  • 作品體裁駢賦
  • 主題:詠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枯樹賦
殷仲文風流儒雅,海內知名。世異時移,出為東陽太守。常忽忽不樂,顧庭槐而嘆曰:“此樹婆娑,生意盡矣!”。
至如白鹿貞松,青牛文梓。根柢盤魄,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
昔之三河徙植,九畹移根。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聲含嶰谷,曲抱《雲門》。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
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熊彪顧盼,魚龍起伏。節豎山連,文橫水蹙。匠石驚視,公輸眩目。雕鐫始就,剞劂仍加。平鱗鏟甲,落角摧牙。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
若夫松子、古度、平仲、君遷,森梢百頃,槎枿千年。秦則大夫受職,漢則將軍坐焉。莫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或低垂於霜露,或撼頓於風煙。東海有白木之廟,西河有枯桑之社,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小山則叢桂留人,扶風則長松系馬。豈獨城臨細柳之上,塞落桃林之下。
若乃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橫洞口而敧臥,頓山腰而半折,文斜者百圍冰碎,理正者千尋瓦裂。載癭銜瘤,藏穿抱穴,木魅睒睗,山精妖孽。
況復風雲不感,羈旅無歸。未能采葛,還成食薇。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淮南子》云:“木葉落,長年悲。”斯之謂矣。
乃歌曰:“建章三月火,黃河萬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
桓大司馬聞而嘆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殷仲文:東晉大臣、詩人。陳郡(今河南淮陽)人。少有才藻,美容貌。為新安太守。晉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入建康(今江蘇南京),仲文棄郡投玄,被用為咨議參軍。元興二年(403),桓玄廢晉安帝,立國號楚,仲文以佐命(輔政)親貴。元興三年(404),桓玄敗,仲文隨玄西走,至巴陵(今湖南嶽陽),叛玄,因奉二後(永安皇后何氏、皇后王氏)投義軍,而為鎮軍長史,轉尚書。晉安帝義熙三年(407),與桓胤、駱球等謀反,被劉裕所殺。《晉書》卷九十九有傳。風流:英俊。儒雅:風度溫文爾雅。
2.世異時移:桓玄稱帝,以殷仲文為咨議將軍。後桓玄為劉裕所敗,晉安帝復位,仲文上表請罪。此句指此事。
3.東陽:郡名,在今浙江金華。
4.忽忽:恍惚,失意的樣子。殷仲文復歸晉朝,自認為素有名望,必當朝政,結果只做到大司馬咨議,而且和他平日所看不起的謝混等人比肩同列,所以常感到怏怏不得志。後來又出為東陽太守,就更加怨憤。見《晉書》本傳。
5.庭:院子。
6.婆娑(suō):本指舞蹈時婉轉傾側的樣子,引申為人的偃息縱弛之貌,這裡用來形容槐樹枝幹分散剝落。《世說新語·黜免》:”桓玄敗後,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反覆無定),非復往日。大司馬府聽(廳)前有一老槐,甚扶疏(繁茂分披)。殷因月朔,與眾在聽(廳),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無復生意!’”
7.生意:生機。
8.至如:發語詞。下文“乃有”“若夫”“若乃”同此。白鹿:指白鹿塞,在今甘肅敦煌。貞松:松歷寒不凋,故喻其品格為堅貞。貞,堅。晉黃義仲《十三州記》載:“甘肅敦煌有白鹿塞,多古松,白鹿棲息於下。”
9.青牛文梓(zǐ):唐徐堅等輯《初學記》引《錄異傳》載,春秋時秦文公砍伐雍州南山文梓樹,斷樹,有一青牛從中出來,走入泮(pàn)水中。又古人以為樹萬歲化為青牛。
10.柢(dǐ):樹木的本根。盤魄(páng bó):同“磅礴”,盛大。
11.山崖表里:以山崖為表里,形容上句所說根柢的牢固。
12.桂:桂樹。銷亡:枯死。《漢書·外戚傳》載:“李夫人死後,漢武帝思念不已,作《悼李夫人賦》說:‘秋氣憯以淒淚兮,桂枝落而銷亡’。”
13.桐:梧桐。半死:凋殘。漢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其根半生半死,冬則烈風、漂霰、飛雪之所激也,夏則雷霆、霹靂之所感也。”
14.三河:漢時稱河東、河內、河南三郡為三河,相當於今河南西北部、山西南部地區。徙植:遷徙移植。
15.九:虛數,泛指多。畹(wǎn):古代三十畝為一畹。九畹,指大面積移植。《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16.建始:洛陽宮殿名,於建安二十五年(220)為曹操所建。
17.睢(suī)陽之園:指漢梁孝王劉武所建的梁園,方三百里,在今河南商丘。
18.聲:指樹木在風雨中發出的聲音。嶰(jiè)谷:傳說在崑崙山北,黃帝曾派伶綸至此地取竹製作樂器。這裡指樂曲。見《漢書·律曆志》。
19.曲:指似樂曲的樹中風聲。抱:懷有。《雲門》:黃帝時的舞曲。見《周禮·大司樂》。
20.將:帶領。集:群鳥停落在樹上。這句是說鳳凰攜幼鳥停落在樹上。《禮瑞命記》云:“黃帝時,鳳蔽日而來,止帝園,食常竹實,棲常梧桐,終不去。”樂府古辭《隴西行》:“鳳凰鳴啾啾,一母將九雛。”
21.巢:築巢。鴛:鴛鴦。這句是說鴛鴦在樹上築巢雙飛。《列異傳》載:“宋康王欲奪韓憑妻,逼死韓憑,妻跳台自殺,分別埋之,兩冢各生梓樹,根交枝錯,合為一體,有鴛鴦雌雄各一棲其上,晨夕不去。”
22.風亭:指風。唳(lì)鶴:鶴叫。這句是說鶴常立樹上對風鳴叫。陸機、陸雲兄弟被成都王司馬穎殺害,遇害前陸機嘆道:“華亭鶴唳,有可復聞乎!”
23.月峽:明月峽,巴郡三峽(明月峽、廣德峽、東突峽)之一,在今重慶市東北八十里,峽壁有圓孔,形如滿月。這裡指月。見《華陽國志》《益州記》。吟猿:巴東三峽(廣溪峽、巫峽、西陵峽)水路艱險,行人至此往往起懷鄉之感,有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嗚三聲淚沾裳。”見《水經注·江水》。這裡合二事而用之,是說猿猴常立樹上對月長鳴。
24.拳曲:即彎曲。擁腫:同“臃腫”,樹木癭節多而不平。《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chū),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拳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
25.盤坳(ào):盤曲扭結的樣子。反覆:指纏繞交錯。
26.彪:小虎。以上兩句形容樹木的曲腫盤繞之狀。
27.節:樹的枝幹交接處。這句是說樹節豎立多如山山相連。
28.文:花紋。蹙(cù):皺。這句是說樹木的花紋橫生,有如水面波紋。
29.匠石:古代有名的木匠,名石。《莊子·人間世》載,有個叫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見到一棵被奉為神樹的大櫟樹,連看也不看,因為他知道櫟樹木質極差,沒有大用途。這裡反用其意。
30.公輸:春秋時魯國的能工巧匠,姓公輸名班,也稱魯班。眩目:眼光惑亂。
31.雕鐫:雕刻。就:成。
32.剞劂(jī jué):雕刻用的刀子。
33.平鱗鏟甲,落角摧牙:平、鏟、落、摧,義同,指砍掉,剷平。鱗、甲,指樹皮。角、牙,指樹幹的疙瘩節杈。
34.紛披:散亂的樣子。
35.煙霞:煙霧和雲霞的圖案。
36.松子:指松樹,子可食。一說作“松梓”,松樹與梓樹。古度:樹名,不華而實,子從皮中出,大如石榴。平仲:樹名,實白如銀。君遷:樹名,實如瓠形。
37.森梢:指枝葉繁盛茂密。
38.槎枿(chá niè):樹木砍後重生的枝條。斜砍為槎,砍而復生為枿。枿,同“櫱”。這句是說這些新芽也會生長千年。
39.大夫受職:受封大夫之職。《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時,避雨於松樹下,於是封其松為“五大夫”。後以“五大夫”為松樹的別名。這裡指松。
40.將軍坐焉:《後漢書·馮異傳》載,東漢將領馮異輔佐劉秀興漢有功。諸將並坐立功,他常獨坐樹下,軍中稱其為“大樹將軍”。此句指樹。
41.“苔埋菌壓”二句:指枯樹埋沒於青苔,上面寄生菌類,被飛鳥剝啄、蛀蟲蠹穿。
42.撼頓:搖撼倒地。
43.東海:指東部沿海地區。白木之廟:相傳為黃帝葬女處的天仙官,在今河南密縣。此地有白皮松,稱“白木之廟”。白木,指白皮松。
44.西河:西方黃河上游地區。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應劭風俗通義》載,東漢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張助在乾枯的空桑中種李,有患目疾者在樹蔭下休息,其目自愈,於是在此處設廟祭祀。
45.北陸:泛指北方地區。以楊葉為關:以“楊葉”為關卡之名。
46.南陵:泛指南方地區。梅根作冶:以梅樹根作冶鍊金屬時用的燃料。以上四句統言東西南四方,有廟、社、關、冶,都是以木得名的。
47.小山:即淮南小山,漢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姓名不詳,今存辭賦《招隱士》。叢桂留人:淮南小山《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48.扶風:指《扶風歌》,樂府詩篇名。長松系馬:晉劉琨扶風歌》:“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長松,高松。
49.豈獨:難道只有。臨:看。細柳:即細柳城,在今陝西鹹陽市西南渭河北岸,西漢周亞夫屯軍於此,稱細柳營。城臨細柳,即臨細柳城。
50.桃林:即桃林塞,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其地有函谷關古道。春秋時晉文公命詹嘉守桃林之塞,即指此地。塞落桃林,即落桃林塞。
51.若乃:至於。阻絕:阻斷。
52.飄零:漂泊,流落。
53.拔本垂淚,傷根瀝血:拔本、傷根,指拔掉樹根,損傷樹根。垂淚、泣血,指大樹因受到損傷而痛哭流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世說》及《曹瞞傳》:曹操命花匠移植梨樹,“掘之,根傷盡出血。”
54.火入空心:即空心入火,把乾空心的樹放入火中。入,放入。空心,樹枯朽心空。
55.膏流斷節:指樹脂從斷節處流出來。膏,樹脂。
56.橫:橫放。敧(qī):傾斜。
57.頓:倒下。
58.文:同“紋”,指樹紋。百圍:形容樹幹粗大。圍,兩臂合抱的長度。冰碎:像冰一樣被敲碎。
59.理:樹的紋理。千尋:形容樹木高大。尋,古代八尺為一尋。瓦裂:像瓦一樣被吉裂。
60.載癭(yǐng)銜瘤(liú):指樹上長滿贅瘤。癭,樹木枝幹上隆起似腫瘤的部分。
61.藏:指在樹上的蟲子。穿:咬穿。抱:環繞。代指整天環繞樹木飛行的飛鳥。穴:作窩。藏穿,指蟲穴。抱穴,指鳥窩。
62.木魅:樹妖。《抱朴子·登涉》:“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云陽,呼之則吉。”睒睗(shǎn shì):目光閃爍的樣子。
63.山精:山妖。《玄中記》:“山精如人,頭長三四尺,食山蟹,夜出晝藏。”妖孽:動詞,為妖作孽,
64.風云:比喻社會局勢。感:振奮。
65.羈(jī)旅:寄居作客。
66.采葛:完成使命。《詩經·王風·采葛》本是男女的愛情詩,漢代鄭玄解作“以采葛喻臣以小事使出”。庾信是出使北朝時被迫留下的,以此典喻自己未能完成使命。
67.食薇:周武王滅殷,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野草)而食,有人告訴他們薇也屬周朝所有,他們便寧肯餓死。見《史記·伯夷傳》。這裡指在北朝做官。
68.沉淪:指淪落潦倒。窮巷:平民百姓的住處。
69.蕪沒:荒草遮蔽。荊扉:柴門,指平民百姓的住處。
70.搖落:喻衰老。《楚辭》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71.彌:更加。嗟(jiē):嘆息。
72.《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等所寫的雜家著作,主要闡述道家思想,間糅陰陽、儒、法諸家思想。“木葉落,長年悲“引自《淮南子·說山訓》,今本作”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故桑葉落而長年悲也“。長年,指老年人。
73.建章:西漢宮殿名,漢武帝時修建。三月火:指東漢建武二年(26)建章宮被焚之事。語用《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引兵“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74.槎(chá):木筏。傳說黃河與天河相通,有人乘浮槎上犯牽牛、織女星。晉張華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往來不失期。“此句是說,建章宮被焚燒時,灰燼在萬里黃河中漂流,有如浮槎。
75.金谷:即金谷園。在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為晉石崇所築。石崇《思歸引序》稱園內有”柏木幾於萬株“。
76.河陽:晉河南孟州市西北。晉潘岳為河陽令,命滿城栽桃樹。
77.桓大司馬:指東晉桓溫,字元子,晉簡文帝時任大司馬。《晉書》卷九十八有傳。按,桓溫為桓玄父,死於寧康元年(373),早在桓玄篡晉之前,與殷仲文顧槐而嘆並非同時,庾信在這裡對舉殷、桓的話不過是假設之詞。
78.依依:繁盛貌,又指楊柳隨風飄揚,似有眷戀之意。漢南:漢水之南。
79.悽愴:悽慘悲傷。江潭:江水深處,此指江漢一帶。
80.堪:忍受。《晉書·桓溫傳》載,桓溫自江陵北伐,行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又見《世說新語·言語》。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殷仲文美貌風流富有才藻,天下聞名。時世變遷,出任東陽太守。常鬱鬱寡歡,注目庭槐,慨然長嘆:“此樹扶疏婆娑,生機殆盡了!”
至於像白鹿塞的古松,樹心有青牛的文梓,樹根龐大,密布山崖內外。那桂樹因什麼事而死亡?桐樹又為什麼而半枯?
先前自三河移植,百畝栽種。在洛陽建始殿開花,卻在梁國睢陽園結實。桐木質底,聲合音律,曲諧《雲門》。攜帶小雛的鳳凰好聚居梧桐,而比翼的鴛鴦亦常雙棲樹上。白鶴面臨華亭唳叫,哀猿對著明月峽長吟。
有的樹彎曲臃腫,盤折交錯。枝條曲折像熊、虎回視,或者像魚、龍起伏,或者像斗拱豎立相連,樹皮紋理皴裂又像水藻一樣緊蹙。這古拙的奇樹使匠石驚視,公輸般目眩。雕刻初成,又刻鑿加工。刨去那鱗甲般的樹皮,鋸掉那角牙般的多餘部分。雕刻層層碎錦透花,又刻成簇簇逼真鮮葩。還有叢草茂樹,飄煙散霞。
至於松樹、古度、平仲、君遷那些奇木古樹,枝梢森然,高峻百頃;余根剩樁,已有千年。在秦代曾接受過大夫的封職,在漢代將軍馮異坐在它的下面。而現在沒有一棵不苔菌滿身,鳥啄蟲穿。有的枝條低垂於霜露之中,有的顛仆於疾風亂煙。細想來鄰近東海的地區有生長白皮松的古廟,黃河上游地區有枯桑生李的祭神之所,北地有叫楊葉名稱的關塞,南方還有以梅樹命名的梅根冶。淮南小山有叢桂留人的佳句,劉琨的《扶風歌》則有長松系馬的哀吟。難道只有京城西臨細柳觀上,關塞坐落桃林之下。
至於故地山河隔絕,飄零離別,拔根流淚,傷根滴血。火起於空心老乾,樹脂從斷節溢出。橫躺洞口而斜臥,顛撲山腰而劈折。斜紋百圍老樹如冰殘碎,紋理整齊的千尺高樹像瓦破裂。贅瘤遍身,心穿千孔,因而樹妖目光閃灼,山妖肆虐為害。
何況時機不遇,久旅無法歸去;未能完成像《詩經·采葛》所比喻的一般使命,卻落到苟活異朝採薇而食的伯夷、叔齊式的處境。淪落平民小巷,雜草遮蔽柴門。既感傷搖落蕭瑟,更慨嘆遲暮變衰。《淮南子》所說的“木葉落,長年悲”,就是指我這種境況。
於是有歌一首:建章火燒三月整,黃河漂流萬里筏。不是金谷滿園樹,就是河陽一縣花。
桓溫大司馬聽到仲文的感喟而慨嘆說:“當年栽柳,飄拂漢水以南;而今衰枯,淒涼江漢一帶。樹且這樣,人怎能經受得了!”

創作背景

《枯樹賦》是庾信由南朝流入北朝之後的作品。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亂,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禦敵,戰敗。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元帝承聖三年(554)他奉命出使西魏,抵達長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殺蕭繹;他被留在長安。江陵失陷後,大批江南名士被俘送長安。西魏恭帝二年(555),王克沈炯等首批獲遣東歸。北周武成二年(560),周、陳南北通好,陳朝即要求北周放還王褒、庾信等十數人,但是別人都陸續遣歸了,只有王褒、庾信羈留不遣。在此期間,庾信時常感懷自己的身世,於是就寫作了這一篇《枯樹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枯樹賦》是詠物賦,但它的詠物是有所寄託的。賦中枯樹的形象與遭際,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寫照。全賦以人喻樹,以樹喻人,借樹木由榮到枯,喻自己由少壯到風燭殘年的生活體驗和心理感受,蒼涼深婉,老練渾成。從而使得“枯樹”這一形象成為庾信人北之後內心最為生動的表述。
《枯樹賦》開頭一段,借殷仲文之事以發端,兼切賦題,並有兩重用意。首先,殷仲文的身世經歷與庾信有相似之處,所以雖是歷史人物,卻是以作者代言人的身份出場。其次,殷仲文對枯樹的慨嘆,沉痛而雋永,是早已載入《世說新語》的佳話。以此發端,既顯得自然平易,又為全篇奠定了悲涼的抒情基調。第一段在全賦起了序文的作用。
從“至如白鹿貞松”至“散亂煙霞”為第二段。此段寫了各種各樣的樹木,其中有《十三州志》所記的白鹿塞的古松,有《搜神記》所寫的“青牛大梓樹”等。儘管它們盤根廣大,結體山崖,到頭來有的消亡了,有的半死不活。本段緊要之處在於“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這一疑問。這裡既有同類的反襯,更有今昔的對比,而關鍵在於後者。通過北方貞松、文梓的鬱勃生機,自然引發出對桂樹、梧桐的蕭瑟枯萎的惋惜和疑問。當桂樹、梧桐從原產地移植到帝王之鄉,皇宮苑囿時,可謂備極尊寵:“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但它們又是不幸的,因為它離開了故土。它們發出的聲音如上古樂曲,引來鳳凰鴛鴦等象徵吉祥的禽鳥。儘管備極榮華,在它們的意識中,始終不能忘卻故鄉,風朝月夕,不免悲吟。心靈的折磨,使嘉樹失去了生機。這幾句隱寓作者本是梁朝之臣,而今流落北朝,飄零異地,不覺年老,像枯樹一樣,已失去生意。下文轉筆寫各種不材之木,其中有彎曲臃腫的,也有節疤橫生的,加工這種樹木,使能工巧匠也望而生畏;但經過一番雕刻砍削之後,居然能雕出諸如“重重碎錦,片片真花;紛披草樹,散亂煙霞”之類的美麗圖案。無材之木偏偏有用,與此相反,便出現了“材大難為用”的反常現象。
“若夫松子古度”以下至“塞落桃林之下”為第三段。此段寫了名目繁多的樹木,如松子、古度,平仲、君遷,還有在人事上,秦始皇曾封松樹為五大夫,後漢馮異有“大樹將軍”之號;傳說中,有白木之廟,枯桑之社;地理圖示出了楊葉、梅根的字樣;文學領域更有淮南小山叢桂留人的深情、兩晉之交劉琨長松系馬的豪邁,以及由於戰爭而著稱的細柳營、桃林塞。但它們的最終結局,終不免“苔埋菌壓,鳥剝蟲穿”,枯萎於霜露與風煙之中。惟有以樹命名的廟、社、關、冶、塞、營,卻能名存後世。這裡隱寓著人的年壽有時而盡,榮華止乎其身,惟有名存青史,才可永垂不朽。在洞悉了嘉樹與惡木都必然朽落的命運之後,庾信將眼光投向更遼遠廣闊之處,去書寫樹木的歷史與空間。樹木蔭蔽著人類,所以人類的歷史也留下了樹的印痕。
“若乃山河阻絕”至“山精妖孽”為第四段。此段較明顯地引入己身的遭遇。世間萬般悲苦,莫過於生離和死別;死別則死者長已矣,生離卻是漫延剝蝕,一生無法痊癒的傷口。所以“山河阻絕”一段,血淚縱橫,火殛膏流,殘毀碎裂,妖孽舞蹈,是庾信筆下最驚心動魄的景象。意象詭怪可怖,寫法富於象徵性,而一韻到底的文字,也分外予人以激烈卻又無比壓抑的感受。
最後一段,由象徵回到自身,代言變為自言,是更明顯的自身遭際的感嘆。這裡有羈旅不歸的悲哀,有屈節仕北的慚恥。激烈之後漸歸於平靜,但平靜並非淡泊,而是對命運的承受,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忍受。“風雲不感”以下六句,對個人經歷做了簡短的概括後,以“既傷搖落,彌嗟變衰”八字總結了自己的心境,可以看作是全賦的提要。《淮南子》上所說的“木葉落,長年悲”,引起作者的共鳴,引文意有未盡,作者又自作歌四句:“建章三月火,黃河千里槎。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這四句歌雖句句用典,卻句句暗落己身,昔日的繁華已成過眼雲煙,剩下的只有飄泊羈旅的孤獨與淒涼和無窮無盡的哀傷而已。最後在桓溫的幾句哀嘆中結束了全篇。“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既與賦首的“此樹婆娑,生意盡矣”相呼應,又是全篇以樹形人的致意之點,讀之令人輒喚“奈何”。
全篇的“文眼”,即陸機所說的“一篇之警策”,是“生意盡矣”四字。人至暮年,死亡的陰影無時不在,而早年國破身辱,生活流離的經歷,更會加劇心靈的折磨,無材補天而只能淪為玩物的惡木,正是庾信的自我寫照。所以賦中流露出悲傷到絕望的的情調,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說這種情調是不理智甚至偏執的,但若設身處地,就能理解,並進而同情、欣賞這種無理而有情的文字境界。傳說,天鵝臨終時發出的鳴聲最美也最悽厲,《枯樹賦》就是庾信的天鵝之歌。
《枯樹賦》名為詠樹,實為詠懷,賦中的許多藝術描寫,與他後半生的經歷密不可分。賦末由樹及人,將寫樹與喻己有機地結合起來。該賦將簡單的嘆喟變成豐富具體的形象,並用了很多藝術手段來寫樹,寫各種各樣的樹,其中有環境的烘托,也有氣氛的渲染,寫樹的遭遇,也寫它們拔本傷根的悲哀,語言形象鮮明。作者使用了很多典故,他的典故匯彼多方,屢變屢新,有些用典使人不覺,多數典故,運用得靈活自如,似出己口。
從《枯樹賦》可以看出,這時的庾信,眼界寬廣、思路開闊,把宮廷、山野、水邊、山上的樹,名貴的、普通的樹都寫到了,又把和樹有關的典故、以樹命名的地方,也都寫了出來。庾信善用形象、誇張的語言,鮮明的對比,成功地描寫出了各種樹木原有的勃勃生機與繁茂雄奇的姿態,以及樹木受到的種種摧殘和因為摧殘而搖落變衰的慘狀,使人讀後很自然地對樹木所受到的摧殘產生不平,感到惋惜。
庾信由南入北,在與北朝文化的衝突牴牾中,在江南風氣漸去漸遠的羈旅之恨中,心中出現了強烈的文化失根之感,而江陵焚書更是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在庾信心中留下巨大創痛。“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暮年發出的這一聲哀號,也正是其“拔根”“傷根”之痛的自然反應。
《枯樹賦》是一篇駢賦,通篇駢四儷六,抽黃對白,詞藻絡繹奔會,語言清新流麗,聲律婉諧,雖多次換韻,讀之仍然音韻鏗鏘,琅琅上口。

名家點評

唐·張鷟朝野僉載》:“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
元·祝堯古賦辨體》:庾賦多為當時所賞,今觀此賦,固有可采處,然喜成段對用故事,以為奇贍。殊不知乃為事所用,其間意脈多不貫串。夫詩人之多識,豈以多為博哉!亦不過引古而證今,就事而生意,以暢吾所賦云爾。……東萊曰:“為文之妙,在於敘事狀情。若用事不得其敘,則泛而腐;於情既不足以發,冗而碎;於辭又不足以達,窒而澀;於理復不足以明,雖多亦奚以為?
清·倪璠庾子山集注·注釋庾集題辭》:子山入關而後,其文篇篇有哀,悽怨之流,不獨此賦(指《哀江南賦》)而已。若夫《枯樹》銜悲,殷仲文婆娑於庭樹;《邛竹》寓憤,桓宣武贈禮於楚丘。《小園》豈是樂志之篇,《傷心》非為弱子所賦。……若夫《三春》《七夕》之章,《盪子》《鴛鴦》之賦,《燈》前可出麗人,《鏡》中惟有好面,此當時宮體之文,而非仕周之所為作也。
清·李元度《賦學正鵠》:作者處梁魏播遷之世,代異時移,先有牢騷搖落之感於胸中,故借題發揮,引古人以自況。說枯樹處即其自為寫照處,是極用意之作。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公下》:文人假設,變化不拘。……烏有、子虛之徒,爭談於較獵;憑虛、安處之屬,講義於京都;《解嘲》《客難》《賓戲》之篇衍其緒。……此則寓言十九,詭若萬殊者也。乃其因事著稱,緣人生義。……空槐落火,桓溫發嘆于仲文之遷;素月流天,王粲抽毫於應、劉之逝。斯則善愁即為宋玉,豈必楚廷?曠達自是劉伶,何論晉世?

後世影響

前人論詠物詩賦,大多主張要有寄託,詠物而不粘於物:既得物態之真,又有比興之意,要求對物的描寫不即不離,不粘不滯。《枯樹賦》處處符合這些寫作要求,它對後代,特別是對唐代的詠物詩賦,均有一定影響。如張九齡的《歸燕》詩,就是將燕子作為自我形象的寫照的。杜甫的《古柏行》,也是以樹喻人,寄慨遙深,其藝術手法與《枯樹賦》一脈相承。

作者簡介

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學家。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初仕梁,後出使西魏,值西魏滅梁,被留。歷仕西魏、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善詩賦、駢文。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庾子山集》。今存詩320多首、文160多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