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水龍吟·登建康⑴賞心亭⑵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⑶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⑷。落日樓頭,斷鴻⑸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⑹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⑺?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⑻。可惜流年⑼,憂愁風雨⑽,樹猶如此⑾!倩⑿何人喚取,紅巾翠袖⒀,搵⒁英雄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
賞心亭:《
景定建康志》:“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⑶
遙岑(cén):遠山。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遠目增雙明。”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髮髻,這裡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韓愈《
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⑸斷鴻:失群的孤雁。
⑹
吳鉤:唐
李賀《
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吳鉤,古代吳地製造的一種寶刀。這裡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鱸魚堪膾”三句:用西晉
張翰典,見《
晉書·張翰傳》。另外,《
世說新語·識鑒篇》:“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見機。”後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稱為蓴鱸之思。季鷹:張翰,字季鷹。
⑻“求田問舍”三句:典出《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後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⑼流年:流逝的時光。
⑽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
蘇軾《
滿庭芳》:“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⑾樹猶如此:出自北周詩人
庾信《
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
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此處以“樹”代“木”,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⑿倩(qìng):請託。
⒀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⒁搵(wèn):擦拭。
白話譯文
楚天千里遼闊一派淒清秋色,長江水隨天流去秋色無邊際。極目眺望北國崇山峻岭的風景,他們仿佛都在傳送憂怨仇恨,就好似碧玉髮簪和螺形髮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里遊子悲憤壓抑,吳鉤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欄桿,沒人能理會我登樓遠眺之心。
別提家鄉的鱸魚肉精細味美,儘管秋風吹不會像季鷹不歸?更不想許汜只顧謀私利。那將羞於見雄才大氣的劉備。借時光如水憂愁國勢如風雨,樹猶如此倩人誰能去換來啊?就讓那紅巾翠袖多情歌女,為我擦去英雄失志時的熱淚。
創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
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採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閒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為孝宗
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片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鬱悶。下片用三個典故對於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後流下英雄熱淚。
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髮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皮日休《
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韓愈《
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於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
這裡“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遊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於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採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
杜甫《
後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卻閒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桿拍遍”。據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桿。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欄桿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用在這裡,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出來。另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採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裡引用了一個關於晉朝張翰典故,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不必說他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了。然而他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他想回到故鄉,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也是用了一個典故。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都有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和他一樣的又何止一人。作者於此是說: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於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表明了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今日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閒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裡,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裡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
全詞通過寫景和聯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名家評價
明代
卓人月《
古今詞統》:“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英雄淚。”若士取贈黃衫客,極當。
清代李佳《
左庵詞話》:辛稼軒詞,慷慨豪放,一時無兩,為詞家別調。集中多寓意作,如……“把吳鉤看了,欄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此類甚多,皆為北狩南渡而言。以是見詞不徒作,豈僅批風詠月!
清代劉體仁《
七頌堂詞繹》: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於起,蓋不欲轉入別調也。“呼翠袖,為君舞”、“倩盈盈翠袖,扭英雄淚”,正是一法。然又須結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乃得。美成元宵雲“任舞休歌罷”,則何以稱焉。
近代
俞陛雲《
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前四句寫登臨所見,起筆便有浩蕩之氣。“落日”句以下,由登樓說到旅懷,而仍不說盡,僅以吳鉤獨看,略露其不平之氣。下闋寫旅懷,即使歸去奇獅卜築,而生平未成一事,亦羞見劉郎。“流年”二句以單句旋折,彌見激昂。結句言英雄之淚,未要人憐,倘搵以紅巾,或可破顏一笑,極言其潦倒,仍不減其壯懷也。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其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
美芹十論》與《
九議》,現存詞600多首,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享年68歲。《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
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
辛稼軒詩文鈔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