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華北版),1938~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華日報》(華北版)
- 所屬年代:1938~1947年
《新華日報》(華北版),1938~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
《新華日報》(華北版),1938~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歷史沿革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25日遷至重慶,(見彩圖),報社先後設立了一些代銷處。《新華日報》在組織上...
《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 《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位於山西省沁縣。2021年11月02日,入選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的通知名單,獲選類型為“機構、會議舊址”。
計刀岩村新華日報華北版舊址 計刀岩村新華日報華北版舊址,以歷史事件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1939年5月,《新華日報》(華北版)社及其印刷廠從南里鄉後溝村遷轉南泉鄉計刀岩村,延續了在東林後溝村時的報導主題和風格,及時反映全國抗日戰場及太行、太岳根據地的動態。歷史沿革 於1939年5月設立。2016年損毀。
《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份全國性政治機關報,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於1938年1月11日創辦,毛澤東為《新華日報》三次題寫報頭並沿用至今。《新華日報》是目前江蘇地區唯一進入全省所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型企業辦公室的第一主流媒體,也是唯一覆蓋全省各級區域市場,到達縣城、農村鄉鎮和村民委員會...
解放戰爭時期《新華日報》解放戰爭時期《新華日報》為近現代文物,現收藏於洛陽洛衛軍品博物館。此展品為解放戰爭時期文物。民國三十七年我解放區發行的新華日報,記錄為了適應華北新形勢需要晉察冀晉冀魯豫兩邊區合併為中共中央華北局,至此中共中央華北局宣告成立,我邊區行政編制也從此由邊區向局擴編的光輝歷程。
李莊(1918年7月1日—2006年3月3日),河北徐水人。抗戰初期在太行山參加革命,194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先後在《民族革命》 半月刊、《勝利報》、《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晉察魯豫《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當...
袁毓明是《川北日報》首任總編輯。1954年,袁毓明調到北京,擔任《大公報》總編輯。人物生平 抗戰爆發,22歲的他即刻返回家鄉,參加八路軍冀西遊擊隊,因文才出眾,後來上了太行山辦報,是《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裡莊誕生。1948年10月5日,太原戰役...
1942年,他到太行區《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譯英文電訊。1944年8月,新華社創立英文廣播部,他從延安交際處調到新華社工作。1944年9月1日新華社英文廣播正式開播,當時英播部工作由副社長吳文燾負責,編輯只有沈建圖和陳庶兩個人。此後,隨著對外報導業務的發展,沈建圖逐漸被委以重任。1945年10月,擔任英播組組長...
《新華日報》華北版被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稱為“華北人民的聰耳,華北人民的慧眼,華北人民的喉舌”和“華北抗戰的嚮導”。1942年5月25日拂曉,何雲帶領報社200多人馬撤離山莊村,翻過東山,向莊子嶺一帶轉移。5月27日下午,何雲召集大家開會決定化整為零,分頭行動突圍。28日黎明,何雲不幸犧牲,享年38歲。主要事跡...
華北地區 華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報刊 在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1939年1月1日在山西省沁縣創刊。社長兼總編輯先後是何雲、 陳克寒。 此報培養並為各地輸送了大批新聞幹部和技術骨幹,為發展和壯大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報還創辦了對敵占區進行宣傳的...
徐森玉惟恐《趙城藏》被掠去,心急如焚,但大家都沒有辦法。力空法師也覺得如《趙城藏》仍放在寺內,難免丟失。但交給抗日政府,日軍掃蕩頻繁,也極易散失。縣委書記李溪林答應了力空關於要妥善搬運交給朱德總司令的要求,並獲得中共中央的同意。1942年7月6日,《新華日報》(華北版)以“趙城軍民協力保護佛家珍藏,...
東林村是山西省長治市沁縣南里鄉下轄村,位於南里鄉以南5公里處,有31名黨員。村民530人,村內有新華日報社華北版舊址。村內環境優美。道路綠化完善,村民生活安定、和諧。舊址簡介 1938年10月至1939年4月,社長何雲、總編陳克寒帶領《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進駐該址。報社於1938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1939年元旦...
1942年3月31日,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題為《為范、郭兩司令復仇》的悼念文章,對這兩位將軍作了高度評價。——”平漢縱隊司令員兼六分區司令員范子俠同志、三分區司令員郭國言,兩位模範的布爾塞維克,最忠實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殉國了。以他們的鮮血,灌溉了自由民主的根據地,以...
羅工柳(1916年1月5日—2004年10月23日),廣東開平人,中國現代著名油畫家、版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就讀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抗日戰爭期間,曾在武漢政治部第三廳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到延安,入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負責《新華日報(華北版)》美術工作。1949後,曾先後任教於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建國初期...
《新華日報》(華北版)報導了他英勇殺敵的模範事跡,並被譽為“遼西抗日根據地的一把鎖”。1941年,抗日進入艱苦階段,日軍加緊了對遼西的掃蕩”。並揚言要活捉巨貴如。對此,他的意志卻更為堅強,經常帶領組織民兵,開展了以地雷戰、麻雀戰、游擊戰等靈活多樣的形式打擊敵人。從而,被敵人視為肉中刺、眼中釘。同年...
1939年元旦前後,中國共產黨決定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並決定以《文摘報》為基礎,籌備召開晉東南全區的文化大會。5月4日,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國總會(簡稱“文就會”或“文總”)正式成立,總會會址設在沁縣南溝。文總成立之初,人員少,幾個理事都是兼職的,全靠白手起家。經李伯釗推薦,由北方局調...
並任“國際新聞”欄目主編。同年秋,在晉東南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被任命為《新華日報》華北分社社長兼總編。在深入敵後開闢黨的新聞工作期間,還兼任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北方辦事處主任。1941年7月被選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新聞界參議員。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山進行瘋狂“掃蕩”,28日,在反“...
同年6月調任《新華日報》(華北版)記者,後任地方版編輯、編委會委員。1941年5月調任冀魯豫區黨委機關報《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1943年任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1945年7月調任冀南區黨委機關報《冀南日報》社長、總編輯。日本投降後,先後任《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平原...
1940年(民國29年),史紀言開始專門從事黨的新聞事業,先後任《黃河日報》、《太岳日報》社長兼總編。1941年(民國30年)初調任中共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編委兼秘書長。後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史紀言任社長。1948年(民國37年)秋,太原解放前,史紀言在榆次創建中共山西省委機關報《山西日報》,任...
八路軍總部在磚壁駐紮期間,黨、政、軍機關,分別駐在磚壁駐地周圍的村子裡;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駐土河村;北方局黨校駐上北漳;華北《新華日報》社駐安樂莊;總部軍法處駐南山頭。從此,磚壁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村莊,便成為華北抗日前線的司令台。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陳賡、楊尚昆、陸定一、傅...
新解放區創辦了一批報刊,如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及東北各省的中共省委機關報。隨著原來分散的解放區聯結成幾個大的戰略區,各戰略區也都出版了大型報紙,如中共中央華中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中版),中共晉冀魯豫邊區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報《七七日報》等。原有報刊有的擴大...
這裡有英雄的故事、先烈的足跡,是一片紅色熱土,是太行山最具紅色記憶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曾是白求恩醫院傷員養傷的地方,是傷病員的家園。“八路軍母親”李才清故居、《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何雲殉難處等43處紅色景點保存完好,是河北省重點打造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走進莊子嶺,探尋十八洞、親歷七十二拐,探...
在這裡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在邯鄲創刊,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銀行在邯鄲誕生。相關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
為了表達對丁思林的哀思,時任八路軍129師政委的鄧小平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悼丁思林同志》一文,讚揚他“不僅是一個英勇頑強、機動靈活的好的指揮員,而且從十年的鬥爭中,鍛鍊出了他的忠於民族,忠於勞動人民,忠於黨的堅強的意志。同時他還富有青年的突擊精神,勇於任事、不怕困難、奮勉前進的特質”,...
李莊於抗戰初期在太行山參加革命,是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先後在《民族革命》半月刊、《勝利報》、《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晉冀魯豫《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當記者、編輯、編委。1948年,黨中央決定將華北《人民日報》改組為中央機關報,...
鄧永耀犧牲後,《新華日報》(華北版)於1939 年4 月11 日刊載了《紀念鄧永耀同志》一文,對他的光輝業績給予了崇高評價。武邑縣軍政民各界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碑,碑文記述道:“鄧公永耀先生,江南有志之士也……領導東縱駐軍來武,以身作則,英勇殺敵,先後數十役……武邑民眾相見最切,相感最深。”這段話...
武漢失守後,陳克寒離開武漢,到敵後晉東南地區,創辦中共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先後任總編輯和社長。1945年2月被任命為延安《解放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負責新華社工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在新華社總社工作,歷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1952年後,先後調到出版總署、文化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等部門...
1938年到延安,任《 新華日報(華北版)》美術編輯,從事版畫創作。1946年-19 49年任教於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文藝學院,曾擔任華北聯合大學文 藝學院美術系主任。1949年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新中國建立之初,羅工柳隨華北聯大進入北京,1949年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在新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擔任領導工作。1951年,第一次...
曾任《新華日報》(華北版)交通科長,華北新華書店發行部長、副經理、經理,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嚴酷環境下,他組織民辦公助的“文化合作社”發行網,堅持圖書發行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委員、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發行部長、新華書店總店副經理、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所長、新華書店總店經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