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位於山西省沁縣。
2021年11月02日,入選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的通知名單,獲選類型為“機構、會議舊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
- 地理位置:山西省沁縣
《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位於山西省沁縣。
2021年11月02日,入選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的通知名單,獲選類型為“機構、會議舊址”。
《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地舊址,位於山西省沁縣。2021年11月02日,入選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核定公布第一批省級紅色文化遺址名錄的通知名單,獲選類型為“機構、會議舊址”。...
計刀岩村新華日報華北版舊址 計刀岩村新華日報華北版舊址,以歷史事件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1939年5月,《新華日報》(華北版)社及其印刷廠從南里鄉後溝村遷轉南泉鄉計刀岩村,延續了在東林後溝村時的報導主題和風格,及時反映全國抗日戰場及太行、太岳根據地的動態。歷史沿革 於1939年5月設立。2016年損毀。
1938年8月1日遷至漢口府東五路(現前進五路)150號辦公(新華日報社舊址位於漢口民意一路大陸里4-9號)。當時報社領導機構為董事會,由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吳玉章、董必武、凱豐、鄧穎超6人組成,陳紹禹為董事長;潘梓年任社長,華崗任總編輯,熊瑾玎任總經理。發展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
剛剛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為新的“大黨報”重新題寫了“人民日報”報頭。這份題字由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編輯何燕凌負責設計、落實製版,刊於6月15日的創刊號,一直沿用到今天。創刊時的華北《人民日報》日發行4萬餘份。兩報合併時,人員總數達600人以上,報紙暫出2版。張磐石將一部分人員用於日常編輯事務,一部分...
抗戰爆發,22歲的他即刻返回家鄉,參加八路軍冀西遊擊隊,因文才出眾,後來上了太行山辦報,是《新華日報·華北版》編輯。194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裡莊誕生。1948年10月5日,太原戰役打響。人民日報在當月中旬向前線派出老資格記者袁毓明。太原戰役為期半年,擔任戰役總前委常委的...
1948年6月,人民日報社人員遷往河北省平山縣,《人民日報》與《晉察冀日報》合併,沿用《人民日報》報名,成為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毛澤東同志在河北省西柏坡第二次為《人民日報》題寫了報頭。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社遷入河北省北平市王府井大街。歷史沿革 人民日報創刊地,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報》在河北省...
李莊(1918年7月1日—2006年3月3日),河北徐水人。抗戰初期在太行山參加革命,1940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的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先後在《民族革命》 半月刊、《勝利報》、《晉冀豫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晉察魯豫《人民日報》、華北《人民日報》當...
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採訪部負責人李莊帶隊離開邯鄲,於6月10日前後到達里莊,與晉察冀日報的人馬會合,緊鑼密鼓地展開《人民日報》的創刊工作。6月初,應華北局請求,毛澤東欣然命筆,為新的《人民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在白色土紙上一連寫了四行,又對寫得比較滿意的字在一旁作了標記這就是《人民日報》一直沿用...
報社於1938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1939年元旦正式創刊《新華日報》(華北版)。報刊四版,隔日刊行,屬於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1943年9月底停刊,歷時4年9個月。舊址坐北向南,長49.9米,寬36.58米,占地面積1825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一進院有院門、倒坐南房,二進院分東、西兩院,東、西兩院中軸線有過廳...
在這裡召開了華北財經會議,劉鄧大軍南征會議。這裡還是《人民日報》誕生地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印刷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華北新華廣播電台在邯鄲開播,《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太行版》在邯鄲創刊,中國人民銀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銀行在邯鄲誕生。相關景點 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司令部舊址西北角百米處,1986年...
海鳳閣犧牲後,八路軍總部在麻田地區為他開了追悼大會,表彰了他的英雄事跡。不久,華北版《新華日報》登載了紀念文章——《悼華北通訊戰線上的舵手海鳳閣》,這篇文章對海鳳閣革命、戰鬥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評價。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把海鳳閣烈士的靈柩移葬於邯鄲烈士陵園,讓千萬民眾永遠紀念這位不朽的通訊戰士。
石板街給居民們帶來了方便,良好的生活環境更吸引了八方來客。板閘鎮上矗立起三元宮、回寺庵等29座寺廟庵觀。現在還可看到的是三元宮,它由4座白色的大房子組成一個院落,一間屋裡還有位坐在紅塵中的觀音。這個三元宮,曾做過新四軍的印刷廠,當年新華日報華北版就是在這裡印刷的。故事二,旗桿與劉羅鍋的故事...
1939年10月9日,《新華日報》華北版由武鄉縣遷往遼縣后庄村,出版報紙40多期(123期—163期),年底遷往武鄉縣安樂莊。在后庄雖然只有三個多月時間,報社卻利用后庄的水資源,創辦了造紙廠、油墨廠,這兩個小廠至1940年秋才離開后庄。地址條件 上水石系古苔蘚蟲化石,距今約有一億三千萬至一億九千萬年。石質...
此後歷任山西壺關《反掃蕩報》 負責人, 《太南日報》、太南《人民報》、華北《新華日報》編輯、編委。1941~1945年先後任太行《新華日報》和《冀魯豫日報》編委。1946年任晉魯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臨時總社編輯。1948年華北《人民日報》創刊,他任編輯、記者。同年任中共中央派出的華北記者團團長,到各地調查,負責...
1939年元旦前後,中國共產黨決定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並決定以《文摘報》為基礎,籌備召開晉東南全區的文化大會。5月4日,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國總會(簡稱“文就會”或“文總”)正式成立,總會會址設在沁縣南溝。文總成立之初,人員少,幾個理事都是兼職的,全靠白手起家。經李伯釗推薦,由北方局調...
同年6月調任《新華日報》(華北版)記者,後任地方版編輯、編委會委員。1941年5月調任冀魯豫區黨委機關報《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1943年任冀魯豫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1945年7月調任冀南區黨委機關報《冀南日報》社長、總編輯。日本投降後,先後任《冀魯豫日報》社長、總編輯、《平原...
一年後,根據上級指示,吳敏於1937年1月來到香港,任《珠江日報》主筆。新華日報社的才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吳敏於1937年10月來到南京。在周恩來領導下,吳敏會同潘梓年、徐邁進、華西園(華崗)等人籌辦中共中央在國統區出版的機關報《新華日報》。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吳敏在《新華日報》任編輯...
1942年3月31日,劉伯承師長、鄧小平政委在《新華日報》(華北版)上發表題為《為范、郭兩司令復仇》的悼念文章,對這兩位將軍作了高度評價。——”平漢縱隊司令員兼六分區司令員范子俠同志、三分區司令員郭國言,兩位模範的布爾塞維克,最忠實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戰士殉國了。以他們的鮮血,灌溉了自由民主的根據地,以...
鄧永耀犧牲後,《新華日報》(華北版)於1939 年4 月11 日刊載了《紀念鄧永耀同志》一文,對他的光輝業績給予了崇高評價。武邑縣軍政民各界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塊碑,碑文記述道:“鄧公永耀先生,江南有志之士也……領導東縱駐軍來武,以身作則,英勇殺敵,先後數十役……武邑民眾相見最切,相感最深。”這段話...
武漢失守後,陳克寒離開武漢,到敵後晉東南地區,創辦中共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先後任總編輯和社長。1945年2月被任命為延安《解放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負責新華社工作。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都在新華社總社工作,歷任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1952年後,先後調到出版總署、文化部和中共北京市委等部門...
華北地區 華北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報刊 在晉冀魯豫抗日民主根據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1939年1月1日在山西省沁縣創刊。社長兼總編輯先後是何雲、 陳克寒。 此報培養並為各地輸送了大批新聞幹部和技術骨幹,為發展和壯大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報還創辦了對敵占區進行宣傳的...
1940年(民國29年),史紀言開始專門從事黨的新聞事業,先後任《黃河日報》、《太岳日報》社長兼總編。1941年(民國30年)初調任中共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編委兼秘書長。後改為《新華日報》(太行版),史紀言任社長。1948年(民國37年)秋,太原解放前,史紀言在榆次創建中共山西省委機關報《山西日報》,任...
曾任《新華日報》(華北版)交通科長,華北新華書店發行部長、副經理、經理,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嚴酷環境下,他組織民辦公助的“文化合作社”發行網,堅持圖書發行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歷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委員、新華書店總管理處發行部長、新華書店總店副經理、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所長、新華書店總店經理文化...
徐森玉惟恐《趙城藏》被掠去,心急如焚,但大家都沒有辦法。力空法師也覺得如《趙城藏》仍放在寺內,難免丟失。但交給抗日政府,日軍掃蕩頻繁,也極易散失。縣委書記李溪林答應了力空關於要妥善搬運交給朱德總司令的要求,並獲得中共中央的同意。1942年7月6日,《新華日報》(華北版)以“趙城軍民協力保護佛家珍藏,...
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誕生。從此,何雲帶領報館員工,在極其艱苦的戰鬥環境中,一邊打游擊,一邊出版報紙,編髮延安新華總社的新聞,及時報導華北抗日軍民的對敵鬥爭。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何雲隨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劉伯承、鄧小平奔赴前線組織戰地新聞採訪,在...
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專業文化宣傳團體。1938年冬,由延安魯藝木刻研究班成員羅工柳、彥涵(劉寶森)、華山、胡一川等發起成立,胡一川任團長。1939年春,木刻工作團深入到太行山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舉辦流動展覽會,創辦木刻工場,開展木刻宣傳、創作工作,創作了許多木版年畫、宣傳畫;並在《新華日報(華北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陸定一歷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八路軍前方總部野戰政治部副主任,領導《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陸定一奉命回延安。1942年4月,延安整風運動期間 ,他負責編輯《解放日報》的《學習》副刊,撰寫了《從實際出發》等比較有影響的文章。同年8月,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他撰寫的...
並任“國際新聞”欄目主編。同年秋,在晉東南創辦《新華日報》(華北版),被任命為《新華日報》華北分社社長兼總編。在深入敵後開闢黨的新聞工作期間,還兼任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北方辦事處主任。1941年7月被選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新聞界參議員。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山進行瘋狂“掃蕩”,28日,在反“...
民國32年(1943年)到延安,任《解放日報》編輯,新華通訊社總社編輯、編輯部副主任。民國36年(1947年)冬任《晉察冀日報》編委兼采通部副部長。民國37年(1948年)任華北《人民日報》采通部副部長,同年冬任《新保定日報》副社長兼總編輯。1949年1月《天津日報》創刊,歷任該報采通部部長、副總編輯、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