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專業文化宣傳團體。1938年冬,由延安魯藝木刻研究班成員羅工柳、彥涵(劉寶森)、華山、胡一川等發起成立,胡一川任團長。1939年春,木刻工作團深入到太行山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舉辦流動展覽會,創辦...
1938年12月,他擔任“魯藝木刻工作團”團長,把革命木刻藝術送到太行山根據地,為神聖抗戰服務。在那裡他參加了著名的王家山戰役及其他戰鬥,和朱德總司令一起打過籃球。他軍訓射擊百發百中,受到康克清大姐在大會上的表揚。1938年冬,日寇向太行山區施行“九路圍攻”合圍逼近之際,他剛給報紙社論《粉碎九路圍攻》刻...
第一章 延安木刻的搖籃——魯藝010 第一節 新興木刻的誕生及其革命傳統012 第二節 延安魯藝的創立緣起027 第三節 魯藝的美術教育041 第二章 到“大魯藝”去學習050 第一節 聯繫民眾的美術活動052 第二節 魯藝木刻工作團在敵後060 第三節 邊區生活的歌手070 第三章 “民族形式”討論與解放區新年畫創作082 第...
定期的是在學校、木刻工廠、文化俱樂部、城牆街頭等地方:流動的有到前線去展出的,也有到國統區辦畫展的,甚至還有帶到國外展出的。當時流動畫展主要是在前線和國統區。而定期的大部分是在魯藝美術工廠。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美術理論與技術水平,擴大美術工作和作品的影響,魯藝於1940年正式建立“魯藝美術工廠”。這個...
木刻創作 羅工柳早年主要從事版畫創作,作品表現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活和鬥爭,代表作有《我不死鬼子莫活》《李有才版畫》《馬本齋的母親》《小二黑結婚》(趙樹理的著作)等。1938年到武漢政治部第三廳藝術處美術科,負責木刻組織工作並進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學習。年底加入“魯藝木刻工作團”,赴抗日前線開展宣傳...
在魯藝木刻工作團我們有好幾年的交往,他在那個年代創作的木刻作品所以能留傳下來,就是因為那些作品是血、是肉、是生命、是生活、是藝術。所以他的藝術才那么感人。“風格即人”。真實、真誠、質樸,胡一川不僅對藝術如此,他的為人處事也是如此。他的人品、畫品是一致的。代表作品 木刻 《饑民》、《失業工人》、...
出版《彥涵版畫集》《彥涵畫輯》《彥池插圖木刻選集》等。人物生平 1935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38年畢業於延安魯藝美術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參加魯藝木刻工作團赴太行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八路軍中,從事木刻藝術創作,並在晉東南魯藝分校任教 。1943年至1949年先後任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華北大學...
7月1日,魯藝木刻工作團主編的《敵後方木刻》,作為《新華日報》華北版的副刊,先後出版了4期。7月,全木協由重慶遷到桂林,由新波、劉建庵、賴少其等主持。 全木協在《救亡日報》主編《救亡木刻》旬刊。7月5日,賴少其、劉季平等主編的《工作與學習、漫畫與木刻》在桂林創刊,共出版 6期。由全木協和全漫...
羅工柳先生的一生都在執筆戰鬥,他參加“魯藝木刻工作團”,出席延安文藝座談會,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到蘇聯研修油畫,組織革命歷史畫創作,主持油畫研究班。從《魯迅像》到《地道戰》,直至耄耋之年創作的《鬱鬱蔥蔥》,他似乎永遠都是那個20歲意氣風發的青年,為新中國、新時代不懈創作。他的藝術人生是奉獻給革命美術...
發表學術論文有:《清玩時代:屠隆對工藝史的貢獻》《“魯藝木刻工作團”及其創作》《:“清玩時代”的開山之作》《威尼斯與威尼斯畫派——延續四百年的藝術故事》《的編撰者及不同版本比較研究》《蕭嫻:巾幗翰墨 彤管之光》《紙之小史及古紙舉要》等十數篇文章。參與編撰寫作圖錄書籍有:《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
鄒雅早年致力於魯迅先生提倡的新興木刻運動,積極的運用手中的刀筆作為戰鬥武器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從“魯藝”走出來的鄒雅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激情和抗日青年應有的革命信念。在那個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鄒雅隨魯藝木刻工作團深入到敵後根據地,不畏艱苦、更不畏生死的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創作出一大批木刻版畫作品,如在...
羅工柳等發起組織“魯迅木刻工作團”。後來。陳鐵耕擔任魯藝晉東南分校代理校長,並在晉察冀華北聯大、東北魯迅藝術學校任教。建國後。在廣州美術學院任版畫系主任。1970年,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含冤去世,終年62歲。1979年始獲平反。個人作品 代表作有木刻連環畫《法網》、《母與子》等。
彥涵,現代版畫家。1916年生,江蘇東海人。抗戰前曾在國立杭州藝專學習,後奔赴延安魯藝學習,但更多時間是在艱苦的敵後根據地工作。作為魯藝木刻工作團的成員,他與胡一川、羅工柳等一起,在游擊戰的條件下刻年畫、辦展覽、搞牆報,在日寇掃蕩的空隙辦木刻訓練班,還曾辦過一個大量印製版面和年畫的木刻工廠。
胡一川為著名木刻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10年生於福建永定,少年生活於南洋,1925年回福建廈門念書,1929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並加入一八藝社,從事新興木刻運動。1933年被捕,1936年被保釋出獄,1937年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在解放區曾組織魯藝木刻工作團深入敵後,1942年受邀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解放後參與創建中央美術學院...
呂章申編著的《抗日戰爭時期宣傳畫》收入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延安和敵後根據地以及國民黨統治區美術工作者的部分作品。其中一部分為美術作品,包括木刻版畫、年畫漫畫、連環畫、宣傳畫等。其中最為珍貴的一套是由延安魯藝木刻工作團創作的套色木刻新年畫,為國家一級文物。另一部分是八路軍、新四軍和在華日人反戰同盟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等。著作論文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北京博物館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對中間勢力的政策與策略》《黃郛為解決華北危局主持的對日交涉》《魯藝木刻工作團的新年畫創作》等。
在1938年冬成立的魯藝木刻研究班和工作團開始為革命和抗戰做宣傳工作。在1938年冬到1939年春的流動木刻展覽會中,藝術家們發現許多作品有了“為了大眾的內容”,卻還沒有“為了大眾的形式”。作品中“思想性強的看不懂,受外國影響重的不親切”,這觀眾們如此的反映“鮮明具體地提出了木刻大眾化和民族化的要求” ...
八路軍工作團與謝張大隊 野戰衛生部在土河 抗大總校在武鄉 北方局黨校在武鄉 《新華日報》在武鄉 平漢縱隊在武鄉 前方魯藝在武鄉 魯藝木刻團在武鄉 誕生於武鄉的抗大第六分校 抗大一分校與留守大隊 抗戰初期武鄉地下黨的活動 柳溝兵工廠始末 太行第三軍分區炸彈廠 總部特務團在寨坪 六八九團在武鄉 冀南銀行在大坪...
1939年春,他在重慶,除主持木刻分會的會務工作外, 還創作了一組反映魯迅先生所著《阿Q正傳》的套色木刻連環畫。是年秋,他奔赴延安,入馬列學院學習,業餘從事戲劇活動,在蘇聯名劇《馬門教授》 里扮演老科學家馬門洛克醫生, 以卓越演技轟動整個延安。1941年到魯迅藝術文學實驗劇團工作,兼任“魯藝”戲劇系朗誦...
抗戰劇團的美術工作李琦 記魯藝美術工場鐘敬之 我在魯藝木刻工作團的日子胡一川 改造”西洋景” 石魯 兩斗小米換—個泥娃娃葉洛 懷念古元同志——記延安魯藝時期的古元同志計桂森 憶石魯李琦 史實與考辨 抗戰時期的延安美術鄭鵬 電影社團 延安影藝生活錄吳印鹹 《延安與八路軍》及其他徐肖冰 關於影片《南泥灣》 錢筱璋 ...
第二節全國性木刻社團的成立及其衍變77 第三節國統區的省區木刻運動87 第四節香港木刻運動96 第五節台灣木刻運動99 第六章成長期國統區木刻創作掠影102 第一節概況和特點102 第二節國統區革命現實主義畫派104 第七章成長期解放區的木刻運動122 第一節延安木刻運動紀盛122 第二節魯藝木刻工作團在敵後125 第三節晉...
第三節 西北戰地服務團 第四節 八路軍電影團 第五節 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救國總會 第六節 中華戲劇界抗敵協會太行山區分會 第七節 抗戰建國教學團 第八節 婦女兒童考察團 第九節 魯藝木刻工作團 第十節 作家戰地訪問團 第十一節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太行山分會 第二章 報紙雜誌 第一節 華北《新華日報》第二...
第三節 西北戰地服務團 第四節 八路軍電影團 第五節 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救國總會 第六節 中華戲劇界抗敵協會太行山區分會 第七節 抗戰建國教學團 第八節 婦女兒童考察團 第九節 魯藝木刻工作團 第十節 作家戰地訪問團 第十一節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太行山分會 第二章 報紙雜誌 第一節 華北《新華日報》第二...
羅工柳藏書票:這枚藏書票是中央美院教授、1939年“魯藝”木刻工作團版畫家羅工柳先生的作品,是木刻畫:兩個八路軍戰士的頭像、一面紅旗和一把橫置的木刻刀,組成了一個極其簡潔凝鍊的畫面,表現了抗戰歷史中八路軍的風采,是一枚珍貴的革命題材藏書票。據《中國藏書票史話》一書著者李允經介紹,羅工柳說這枚書票...
抗戰爆發,史岫海返鄉積極投入到楊秀峰、宋任窮、齊燕銘領導的冀南行政公署秘書處工作,參加冀南魯藝木刻團,學習版畫,開展抗日宣傳。抗戰結束及建國後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建國初期歲月里,他像許多文藝工作者一樣,用毛筆書寫澤東詩詞、語錄等,以書法為工具為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些流傳下來的書寫主席...
老百姓說魯藝藝術家扭的是新秧歌 李群 毛主席給我們鼓掌,說“好啊,好啊”馬烽 不要總在“小魯藝”,要敢到“大魯藝”去 韋嫈 主席到藍家坪看望作家們 劉備耕 軍事鬥爭的一個組成部分 彥涵 木刻工作團和木刻工場 董小吾 戰線劇社和戰鬥劇社在晉西北 附錄 周揚 與趙浩生笑談歷史功過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台前幕後...
次年1月到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美術系第三期正式學習木刻創作。《運草》是其1940年在學習期間所作的重要作品。從他對馬的運動神態以及車輪結構的準確把握,黑白對比關係、柔和氣氛的精心經營,可看出他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及木刻技術的日臻成熟。美術家、教育家 1940年6月,古元於魯藝畢業到延安縣川口區碾莊參加農村基層工...
綠窗斷想——讀古元的木刻選集與水彩畫選集/蔡若虹 談“魯藝”木刻工作團的工作經驗教訓/胡一川 回憶延安木刻運動/江豐 奮鬥不懈勇於創新——賴少其的版畫藝術/於在海 版畫家黎魯/陳志強 我的自傳/李樺 艱苦的藝術歷程/力群 新四軍的《抗敵畫報》/呂蒙 《鐵佛寺》連環木刻集體創作的經過/呂蒙 壯心不已的戎戈/陳超...
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華中軍區政治部《江淮日報》美術編輯、新四軍第三師政治部文藝股長兼魯藝工作團美術教員、新四軍紀念塔建築委員會委員、《江淮畫報》社總編輯、蘇北和蘇南軍區政治部畫報社社長、華東軍區海軍政治部畫報社社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蘆有較多的木刻版畫作品和詩歌發表於《江淮日報》《鹽阜...
他生於1916年,廣東開平人。1936年就讀於杭州藝專時開始從事木刻創作。抗戰爆發後,在武漢參加郭沫若領導的政治部第三廳美術科的工作,並參與組織中華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1938年到延安,進魯藝學習。同年參加由胡一川率領的木刻工作團,赴太行山進行敵後鬥爭。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赴關中農村深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