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力學(上、下冊)》第2版

《建築力學(上、下冊)》第2版

《《建築力學(上、下冊)》第2版》是2016年2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毅、董桂花、潘立常、張鳳玲、孫巨風、徐繼忠。

基本介紹

  • 書名:《建築力學(上、下冊)》第2版
  • 作者:張毅
    董桂花
    潘立常
    張鳳玲
    孫巨風
    徐繼忠
  • ISBN:9787302412991
  • 定價:54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2月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教材是根據高職高專院校建築工程類專業建築力學課程的教學要求編寫的,全書共分為三篇。第一篇為靜力學,內容包括:靜力學基礎、平面匯交力系、力矩及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空間力系及重心共5章。第二篇為材料力學,內容包括:材料力學基礎、軸向拉伸和壓縮、剪下、扭轉、截面的幾何性質、彎曲內力、彎曲應力、彎曲變形、應力狀態理論和強度準則、組合變形的強度計算、壓桿穩定共11章。第三篇為結構力學,內容包括:結構的計算簡圖、平面結構體系的幾何組成分析、靜定結構的內力分析、靜定結構的位移計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響線共8章。
本教材在編寫中儘量體現“新”和“精”的特色,在內容的組織編寫上以“必需、實用、夠用”為原則,簡化理論推導過程,剔除較為複雜、難以理解的高深內容,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及實用性。
本教材可作為建築工程類各專業高職高專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普通專科、電大、職大、函大等自學培訓的教學用書,還可作為設計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上冊
緒論 1
第一篇 靜 力 學
第1章 靜力學基礎 5
1.1 基本概念 5
1.1.1 剛體 5
1.1.2 力 5
1.1.3 平衡 6
1.1.4 力系 6
1.1.5 荷載 6
1.2.1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公理 7
1.2.4 力的平行四邊形公理 9
1.3 約束與約束反力 11
1.3.1 約束與約束反力的概念 11
1.3.2 工程中常見的約束及其約束
反力 11
1.3.3 支座及其反力 14
1.4 受力圖 16
1.4.1 單個物體的受力圖 16
1.4.2 物體系統的受力圖 18
1.5 小結 20
1.6 思考題 20
1.7 習題 22
2.1 力系的類型概述 24
2.2 平面匯交力系合成的幾何法 24
2.3 平面匯交力系平衡的幾何條件 26
2.4 平面匯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8
2.4.1 力在坐標軸上的投影 28
2.4.3 用解析法求平面匯交力系的
合力 30
2.5 平面匯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條件 32
2.6 小結 34
2.7 思考題 35
2.8 習題 36
第3章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 40
3.1 力對點的矩及合力矩定理 40
3.1.1 力對點的矩 40
3.1.2 合力矩定理 42
3.2 力偶及其特性 44
3.2.1 力偶 44
3.2.2 力偶的性質 45
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與平衡 47
3.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7
3.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條件 48
3.4 小結 49
3.5 思考題 50
3.6 習題 52
第4章 平面一般力系 55
4.1 力的平移定理 56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內任一點
簡化 58
4.2.1 簡化方法和結果 58
4.2.2 主矢和主矩 58
4.2.3 結論 59
4.2.4 簡化結果的討論 59
4.2.5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60
4.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60
4.3.1 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60
4.3.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63
4.3.3 套用平衡方程的解題步驟 64
4.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66
4.5 物體系統的平衡 69
4.6 考慮摩擦時物體的平衡 74
4.6.1 滑動摩擦 74
4.6.2 考慮摩擦時物體的平衡問題 77
4.7 小結 80
4.8 思考題 82
4.9 習題 84
第5章 空間力系及重心 93
5.1 空間匯交力系 94
5.1.1 力在空間直角坐標軸上的
投影 94
5.1.2 力沿空間直角坐標軸的
分解 96
5.1.3 空間匯交力系的合成 96
5.1.4 空間匯交力系的平衡條件 98
5.1.5 幾種空間約束的類型 99
5.2 空間一般力系 101
5.2.1 力對軸的矩 101
5.2.2 空間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102
5.3 重心 105
5.3.1 重心的概念 105
5.3.2 重心和形心的坐標公式 106
5.3.3 確定物體重心的幾種方法 108
5.4 小結 112
5.5 思考題 114
5.6 習題 114
第二篇 材 料 力 學
第6章 材料力學基礎 121
6.1 材料力學的任務 121
6.1.1 結構材料的基本要求 121
6.1.2 材料力學的研究對象及幾何
特徵 122
6.2 變形固體的性質及其基本假設 122
6.2.1 變形固體的概念 122
6.2.2 變形固體的基本假設 122
6.3 桿件變形的基本形式 123
6.4 內力、截面法及應力的概念 124
6.4.1 內力 124
6.4.2 截面法 124
6.4.3 應力 125
6.5 小結 126
6.6 思考題 126
第7章 軸向拉伸和壓縮 127
7.1 軸向拉壓的概念 127
7.2 軸向拉壓時的內力 128
7.2.1 軸力 128
7.2.2 軸力圖 129
7.3 軸向拉(壓)桿橫截面上的應力 131
7.3.1 軸向拉(壓)桿橫截面上的應力
概述 131
7.3.2 正應力公式的使用條件及應力
集中的概念 133
7.4 軸向拉(壓)桿斜截面上的應力 134
7.5 軸向拉壓時桿件的強度計算 135
7.6 拉(壓)桿的變形及胡克定律 140
7.6.1 縱向變形及線應變 140
7.6.2 胡克定律 141
7.6.3 橫向變形及泊松比 141
7.7 材料在拉伸和壓縮時的力學性能 144
7.7.1 材料拉伸時的力學性能 144
7.7.2 材料在壓縮時的力學性能 148
7.7.3 兩類材料力學性能的比較 150
7.7.4 許用應力與安全係數 152
7.8 拉壓超靜定問題 152
7.8.1 超靜定的概念 152
7.8.2 超靜定問題的解法 153
7.8.3 裝配應力及溫度應力 156
7.8.4 討論 158
7.9 小結 158
7.10 思考題 158
7.11 習題 160
第8章 剪下 165
8.1 剪下的概念 165
8.2 剪下與擠壓的實用計算 166
8.2.1 剪下強度的實用計算 166
8.2.2 擠壓強度的實用計算 167
8.3 小結 171
8.4 思考題 171
8.5 習題 172
第9章 扭轉 175
9.1 扭轉的概念 175
9.2 外力偶矩的計算和扭轉時的內力 176
9.2.1 力偶矩的計算 176
9.2.2 扭轉時的內力——扭矩 177
9.2.3 扭矩圖 178
9.3 薄壁圓筒的扭轉 179
9.3.1 薄壁圓筒扭轉時橫截面上的
剪應力 180
9.3.2 剪應力互等定理 181
9.3.3 剪下胡克定律 182
9.4 等直圓軸扭轉時橫截面上的應力 182
9.4.1 幾何變形方面 182
9.4.2 物理關係方面 183
9.4.3 靜力學關係方面 184
9.4.4 公式的適用範圍 185
9.5 極慣性矩和抗扭截面係數 185
9.6 圓軸扭轉時的強度條件和剛度
條件 187
9.6.1 強度條件 187
9.6.2 圓軸扭轉時的變形 187
9.6.3 剛度條件 188
9.6.4 計算舉例 189
9.7 小結 191
9.8 思考題 192
9.9 習題 193
第10章 截面的幾何性質 196
10.1 靜矩和形心 196
10.2 慣性矩與慣性積 198
10.2.1 慣性矩 198
10.2.2 慣性積 199
10.2.3 極慣性矩 200
10.3 平行移軸定理及組合截面慣性矩
計算 200
10.3.1 平行移軸定理 200
10.3.2 組合截面慣性矩的計算 202
10.4 轉軸定理、主慣性軸及主慣性矩 203
10.4.1 轉軸定理 203
10.4.2 形心主軸與形心主慣性矩 204
10.5 小結 206
10.6 思考題 208
10.7 習題 208
第11章 彎曲內力 211
11.1 梁的平面彎曲 211
11.1.1 彎曲變形和平面彎曲 211
11.1.2 梁的基本形式 212
11.2 梁的內力 213
11.2.1 剪力和彎矩 213
11.2.2 剪力和彎矩的正負號
規定 213
11.2.3 用截面法計算指定截面上的
剪力和彎矩 214
11.3 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以及梁的
內力圖 217
11.3.1 剪力方程和彎矩方程 217
11.3.2 剪力圖和彎矩圖 218
11.4 彎矩、剪力與分布荷載集度三者之間的
微分關係及其套用 223
11.5 疊加法畫彎矩圖 227
11.5.1 疊加原理 227
11.5.2 疊加法畫彎矩圖 228
11.6 小結 231
11.7 思考題 232
11.8 習題 233
第12章 彎曲應力 238
12.1 梁橫截面上的正應力 238
12.1.1 純彎曲時梁橫截面上的
正應力 239
12.1.2 正應力公式的適用條件 242
12.2 梁的正應力強度計算 244
12.2.1 梁的正應力強度條件 244
12.2.2 梁的正應力強度計算 245
12.3 梁橫截面上的剪應力 248
12.3.1 矩形截面梁的剪應力 248
12.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應力 249
12.3.3 圓形截面和圓環形截面梁的
最大剪應力 250
12.4 梁的剪應力強度計算 252
12.4.1 梁的剪應力強度條件 252
12.4.2 梁的剪應力強度計算 252
12.5 提高梁抗彎強度的措施 255
12.5.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況 255
12.5.2 選擇合理的截面形狀 257
12.5.3 採用變截面梁和等強度梁 258
12.6 彎曲中心的概念 258
12.7 小結 259
12.8 思考題 261
12.9 習題 262
第13章 彎曲變形 267
13.1 彎曲變形的概念 267
13.1.1 撓度和轉角 267
13.1.2 梁的撓曲線及撓曲線方程 268
13.1.3 撓曲線近似微分方程 268
13.2 積分法計算梁的變形 269
13.3 疊加法計算梁的變形 272
13.4 梁的剛度校核及提高彎曲剛度的
措施 277
13.4.1 梁的剛度校核 277
13.4.2 提高梁彎曲剛度的措施 278
13.5 小結 279
13.6 思考題 280
13.7 習題 281
第14章 應力狀態理論和強度準則 284
14.1 一點的應力狀態概述 284
14.1.1 一點應力狀態的概念 284
14.1.2 一點的應力狀態的描述 285
14.2 平面應力狀態分析 286
14.2.1 平面應力狀態的數解法 286
14.2.2 平面應力狀態的圖解法——
應力圓 289
14.3 主應力與最大剪應力 292
14.3.1 主應力與主平面的位置 292
14.3.2 最大剪應力 293
14.4 平面應力狀態下的應力-應變
關係 295
14.5 強度準則 297
14.5.1 強度準則的概念 297
14.5.2 常用的強度準則 297
14.5.3 強度理論的適用範圍及
套用 300
14.6 小結 303
14.7 思考題 305
14.8 習題 305
第15章 組合變形的強度計算 309
15.1 組合變形 309
15.1.1 組合變形的概念 309
15.1.2 組合變形的解題方法 310
15.2 斜彎曲 310
15.2.1 外力分解 310
15.2.2 內力分析 311
15.2.3 應力計算 311
15.2.4 強度條件 311
15.3 偏心壓縮(拉伸) 314
15.3.1 單向偏心壓縮(拉伸)時的
應力和強度條件 314
15.3.2 雙向偏心壓縮(拉伸)時的
應力和強度條件 318
15.3.3 截面核心的概念 320
15.4 小結 321
15.5 思考題 322
15.6 習題 323
第16章 壓桿穩定 326
16.1 壓桿穩定的概念 326
16.1.1 問題的提出 326
16.1.2 平衡狀態的穩定性 327
16.2 細長壓桿的臨界力 328
16.2.1 兩端鉸支壓桿的臨界力 328
16.2.2 其他支承情況下細長壓桿的
臨界力 329
16.3 歐拉公式的適用範圍臨界應力
總圖 331
16.3.1 臨界應力 331
16.3.2 歐拉公式的適用範圍 332
16.3.3 中長桿的臨界應力計算 333
16.3.4 臨界應力總圖 334
16.4 壓桿的穩定計算 335
16.4.1 壓桿的穩定條件 335
16.4.2 折減係數 335
16.4.3 穩定計算 340
16.5 提高壓桿穩定性的措施 343
16.5.1 柔度方面 343
16.5.2 材料方面 344
16.6 小結 344
16.7 思考題 345
16.8 習題 346
附錄 型鋼規格表 349
下冊
緒論 1
第三篇 結 構 力 學
第1章 結構的計算簡圖 5
1.1 結構及其類型 5
1.1.1 結構 5
1.1.2 結構的類型 6
1.1.3 結構、構件的基本要求 6
1.2 荷載的分類 6
1.2.1 按荷載作用範圍分類 7
1.2.2 按荷載作用時間的長短分類 7
1.2.3 按荷載作用性質分類 7
1.3 結構的計算簡圖 8
1.3.1 選擇計算簡圖的原則 8
1.3.2 桿繫結構的簡化 8
1.3.3 平面桿繫結構的分類 11
1.4 小結 13
1.5 思考題 13
第2章 平面結構體系的幾何組成
分析 14
2.1 幾何組成分析的目的 14
2.1.1 幾何不變體系和幾何可變
體系 14
2.1.2 幾何組成分析的目的 15
2.2 平面體系的自由度 15
2.2.1 自由度 15
2.2.2 約束 16
2.3 幾何不變體系的組成規則及原理 17
2.3.1 幾何不變體系的組成規則 17
2.3.2 幾何不變體系組成規則
原理 17
2.4 幾何組成分析舉例 19
2.4.1 能直接觀察出的幾何不變
部分 20
2.4.2 先拆除不影響幾何不變性的
部分再進行幾何組成分析 21
2.4.3 利用等效代換措施進行幾何
組成分析 21
2.5 小結 24
2.6 思考題 24
2.7 習題 25
第3章 靜定結構的內力分析 28
3.1 多跨靜定梁 28
3.1.1 多跨靜定梁的組成 28
3.1.2 多跨靜定梁的計算 29
3.2 靜定平面剛架 32
3.2.1 剛架的特點及分類 32
3.2.2 剛架的內力計算 33
3.3 靜定平面桁架 38
3.3.1 靜定平面桁架的組成與分類 38
3.3.2 靜定平面桁架的內力計算 39
3.3.3 幾種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
比較 43
3.4 三鉸拱 44
3.4.1 三鉸拱的組成 44
3.4.2 三鉸拱的反力和內力 44
3.4.3 三鉸拱的合理拱軸 48
3.5 小結 48
3.6 思考題 49
3.7 習題 49
第4章 靜定結構的位移計算 53
4.1 結構位移計算的目的 53
4.2 變形體的虛功原理 54
4.2.1 功、廣義力及廣義位移 54
4.2.2 外力實功 55
4.2.3 內力實功(應變能) 56
4.2.4 虛功 56
4.2.5 虛功原理 57
4.3 荷載作用下位移計算的一般公式 58
4.4 靜定結構在荷載作用下的位移計算 59
4.5 圖乘法 62
4.6 靜定結構在支座移動時位移計算 66
4.7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68
4.7.1 功的互等定理 68
4.7.2 位移互等定理 69
4.8 小結 70
4.9 思考題 70
4.10 習題 71
第5章 力法 74
5.1 超靜定結構概述 74
5.1.1 超靜定結構的概念 74
5.1.2 超靜定結構的類型 75
5.1.3 超靜定次數的確定 77
5.2 力法原理 78
5.3 力法的典型方程 80
5.4 力法的套用舉例 82
5.5 利用對稱性簡化計算 89
5.6 支座移動時超靜定結構的計算 93
5.7 單跨超靜定梁的桿端彎矩和桿端
剪力 94
5.8 小結 96
5.9 思考題 96
5.10 習題 97
第6章 位移法 101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01
6.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102
6.2.1 結點轉角 102
6.2.2 獨立節點線位移 103
6.3 等截面直桿的形常數和載常數 104
6.3.1 桿端位移和桿端力的
正負號規定 104
6.3.2 等截面直桿桿端位移
引起的桿端力(形常數) 105
6.3.3 等截面直桿荷載引起的
桿端力(載常數) 105
6.4 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 106
6.4.1 等截面直桿的轉角位移
方程 106
6.4.2 用直接平衡法計算超靜定
結構 107
6.4.3 有節點線位移的超靜定
結構計算 112
6.5 位移法方程 116
6.5.1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 116
6.5.2 位移法方程的典型形式 118
6.6 用位移法計算超靜定結構 120
6.6.1 無節點線位移情況下
超靜定結構的計算步驟 120
6.6.2 位移法計算有側移剛架 126
6.7 小結 130
6.8 思考題 130
6.9 習題 131
第7章 力矩分配法 134
7.1 概述 134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4
7.2.1 符號規定 134
7.2.2 節點力偶的分配 134
7.2.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6
7.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運算 139
7.3.1 單節點的力矩分配 139
7.3.2 多節點的力矩分配法 142
7.4 小結 153
7.5 思考題 154
7.6 習題 154
第8章 影響線 158
8.1 影響線的概念 158
8.2 單跨靜定梁的影響線 159
8.2.1 支座反力影響線 159
8.2.2 剪力影響線 160
8.2.3 彎矩影響線 161
8.3 用機動法作梁的影響線 163
8.3.1 用機動法作單跨靜定梁的
影響線 163
8.3.2 用機動法作連續梁的
影響線 164
8.4 影響線的套用 165
8.4.1 當荷載位置固定時求某
量值的大小 165
8.4.2 求最不利荷載位置 169
8.5 簡支梁的內力包絡圖和絕對最大
彎矩 173
8.5.1 簡支梁的內力包絡圖 174
8.5.2 簡支梁的絕對最大彎矩 174
8.6 連續梁的內力包絡圖 177
8.7 小結 181
8.8 思考題 181
8.9 習題 182
參考文獻 1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