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該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緩步前行,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沒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五牛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牛圖
  • 作者:韓滉
  • 創作年代:唐朝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規格: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 
  • 材質:黃麻紙本
  • 地位: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 別名:《唐韓滉五牛圖》
大事記,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技巧,構圖,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臨摹作品,

大事記

約 723 至 787

創作

唐朝中期,韓滉繪製《五牛圖》。
約 1127 至 1279

南宋流轉

南宋時期,《五牛圖》被收入內府。
約 1271 至 1368

元朝流轉

元代時期,該畫先後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收藏。
1525 至 1525

項元汴收藏

項元汴收藏此畫並在畫上加蓋自己的收藏印。

畫作內容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五牛圖
此作品白麻紙,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齡各異的牛。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痒痒的情狀,意態悠閒;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鐘;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曆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清河書畫舫》、《珊瑚網》、《郁氏書畫題跋記》、《六研齋筆記》、《大觀錄》、《石渠寶笈續篇》等書均有著錄。《五牛圖》的身份家世當是清晰而明確的。乾隆在畫中的題詩是“一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齕詎唯夸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並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藝術鑑賞

主題

有專家考證,韓滉的《五牛圖》滲透著濃厚的個人情感,五牛寓指自己兄弟五人,以任重、勤勞、溫順的牛的品性,表達愛同忠君的真情實感。而史書中記載,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的發展,他以牛為畫題,也很可能是含有鼓勵農耕之意。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韓滉 《五牛圖》局部

形象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緻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五牛圖
畫中的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沒有其他的背景,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技巧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黑白,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的五牛。

構圖

此圖作為手卷式組畫,以牛為表現對象。由於沒有背景襯托,在構圖型的安排上確實很費斟酌,要表現得非常具有特色,很不容易。畫家在構圖處理上通過左右對稱的形式,則較為很好地處理了這一問題。他將中間一青牛畫成正面形象,使青牛直接對向觀眾,視角獨特,形成畫面的中心,兩面各安排兩牛,呈對稱形狀向左右兩方延伸,五頭牛也可以相互緊密聯繫起來,五頭牛既是單一的個體,相互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繫,由之構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統一整體。五頭牛雖是平行排列於畫面上,但通過它們的昂首、低頭、回眸左右顧盼的動態特徵,使畫面不顯得呆板,於彼此呼應聯絡中而見構圖的微妙變化,從而有效地解決了構圖呆板的問題,創構出了極為很好的手卷式畜牛組畫的構圖樣式。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乾隆題字
《五牛圖》打破了漢代只畫牛側面和平面的裝飾性格局,生動地表現了牛的各種動態。尤其是中間一頭牛,正對觀畫者,角度獨特,由於畫家準確畫出了牛的透視關係,立體感強,因此也是形神畢具。

名家點評

元代畫家趙孟頫:“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李日華六研齋筆記》:“(《五牛圖》)雖著色取相,而骨骼轉折筋肉纏裹處,皆以粗筆辣手取之,如吳道子佛像衣紋,無一弱筆求工之意,然久對之,神氣溢出如生,所以為千古絕跡也。”

歷史傳承

韓滉《五牛圖》的流傳沿革,根據畫卷上的詩文題跋等可知曾流入南宋內府,元代時經趙伯昂、趙孟頫、元太子等人之手,明代項元汴等收藏過,入清,曾藏於浙江桐鄉汪氏求是齋,金農曾兩度觀賞《五牛圖》,最後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二月。此後《五牛圖》流入清宮。
五牛圖(韓滉創作的黃麻紙本設色畫)
韓滉 《五牛圖》局部
清朝末年,畫作被轉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
《五牛圖》幾經輾轉,被香港企業家吳蘅孫買下。20世紀50年代初,吳氏企業瀕臨破產,吳蘅孫自知無法再完好地保存這幅名畫,便忍痛決定出售《五牛圖》。
訊息傳出後,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愛國人士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在香港露面,畫的主人要價10萬港幣,自己無力購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儘快收回國寶。周總理立即給文化部下達指示,鑑定真偽,不惜一切代價購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專門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港,鑑定《五牛圖》確係真跡,經過多次交涉,最終以6萬港元成交。名畫雖然回歸祖國,但經歷了顛沛流離,畫面上蒙滿了塵垢,傷痕累累,更有大小洞蝕數百處。
1977年1月28日,《五牛圖》卷被送到故宮博物院文物修復廠,由裱畫專家孫承枝先生主持修復。經過淋洗髒污,畫心洗、揭、刮、補、做局條、裁方、托心等步驟,接著補全了畫心破洞處的顏色,再經鑲接、覆褙、砑光等,以宣和式撞邊裝裱成卷。八個月後,驗收的專家組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圖卷在補配處全色及接筆不露絲毫痕跡,與原畫保持了統一,裱工精良,裱件平整、美觀,達到了較高的裝裱修復水平。
2021年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五牛圖》和全國人民見面。

重要展覽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五牛圖》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
2019年11月,《五牛圖》在遼寧省博物館“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韓滉(723~787年),字太沖,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韓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他畫的牛,姿態真切生動,具有一種渾厚樸實的風格。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

臨摹作品

明朝項元汴收藏《五牛圖》時,畫有《臨韓滉五牛圖》。清朝大學士蔣廷錫,又有《摹項元汴臨韓滉五牛圖》。這兩件作品在乾隆年間跟韓滉《五牛圖》一起,置於豐澤園春耦齋內。
日本大原美術館亦收藏一卷《五牛圖》,可能是宋朝的摹本,現存最古老的《五牛圖》摹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