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二泉映月
- 所屬專輯:《阿炳曲集》
- 歌曲時長:6分59秒
- 發行時間:1949.4.23
- 譜曲:阿炳
- 歌曲語言:中文
- 類型:二胡,民樂
- 錄製人:楊蔭瀏、曹安和
創作背景,樂曲賞析,結構分析,技巧賞析,樂曲影響,社會評價,作者簡介,
創作背景
阿炳原為無錫城區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頭吳地小山歌、長篇敘事歌、灘簧、說因果和絲竹樂等鄉土音樂的薰陶,對音樂非常喜愛。在父親的教習下,他十六七歲便學會了結構繁複、技法多變的梵音,吹、拉、彈、打、唱、念樣樣精通,並能正式參加道教法事音樂的演奏活動。年過而立之後,阿炳的境遇急轉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鴉片等惡習導致生活潦倒,隨後患上眼疾,雙目相繼失明,再到後來便流落街頭賣藝,生活十分貧困。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洩的傳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創作天賦,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音符,使聽眾在旋律中產生共鳴。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
曲名由來: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說:“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說:“《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點頭同意,於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二泉:無錫二泉池設有漪瀾堂、二泉亭等建築。農曆每月望日前後,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
樂曲賞析
在眾多的演奏形式中,人們對《二泉映月》的內涵把握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傾聽《二泉映月》是暢快的,融入其中後,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彌珍,回味悠長。在這憂傷而又意境深邃的樂曲中,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託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全曲將主題進行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得整首曲子時而深沉,時而激揚,同時隨著音樂本身娓娓道來的陳述、引申和展開,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開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心的一種豁達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結構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聲外,共分了六個段落,即主題和它的五次變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節)以四拍組成的短小音調作為開端,以一個下行音階式短句,發出了一聲飽含辛酸的嘆息。二胡以輕微的聲音,低沉含蓄內在的音色,把聽眾引入到音樂所描寫的意境中。喬建中先生認為:“對阿炳來說,這一聲長嘆不是偶然發出來的,應該說他一生受盡了苦難在57歲時有這樣一個機會發出來這樣一種嘆息。”“這是引子,就這么一句。但是這個引子我覺得它是所有我們聽到的民間音樂作品裡邊,應該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第一段
樂曲進入第一段(3~22小節),這一段有兩個主題部分,其中3~10小節為主題的第一部分(a),11~22小節為主題的第二部分(b)。第一主題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音域不寬,曲調線以平穩的級進為主,稍有起伏,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鬱悶之情;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的旋律衝擊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控訴,也體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此後的五個段落是圍繞著第一段兩個主題的五次變奏:它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曲調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達出音樂的漸次發展和推進。主題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昂,時而悲壯,時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與痛苦,不平與怨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節)是主題的第一變奏,其中23~26小節“a1”,由一個樂句組成,27~52小節為“b1”,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節)是主題的第二變奏,其中53~64小節為“a2”,由兩個樂句組成,65~96小節為“b2”,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節)是主題的第三變奏,其中97~104小節為“a3”,由一個樂句組成,105~122小節為“b3”,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節)是主題的第四變奏,其中123小節為“a4”,由一個樂句組成,131~154小節為“b4”,由三個樂句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節)是主題的第五變奏,其中155~162小節為“a5”,由一個樂句組成,162~174小節為“b5”,由兩個樂句組成。通過曲調的反覆變奏、音區的強烈對比和力度的大幅度變化,在第五段形成了樂曲的高潮。
尾聲
最後一段由揚到抑,音調婉轉下行,進入低音區,到了尾聲部分(175~176小節),它與“b5”第二樂句緊密相連,174小節為“b5”的隱匿終止,同時進入尾聲至176小節,結束在輕奏的不完全終止上,好像無限的惆悵與感嘆,聲音更加柔和,節奏更加舒緩而趨於平靜,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受。
技巧賞析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創,也由他親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藝是他二胡藝術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柔相濟、感人至深,他民間音樂修養廣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當時無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該曲時,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堅實有力,如切分弓、顫弓、頓弓、提弓、小抖弓、斷弓等。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他吸取了戲曲音樂中弦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凡是在較長的音進行時,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這樣既保持了渾厚的音色,又有比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套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採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既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通過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套用,豐富了旋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
全曲的速度比較統一,但力度的變化卻相當大。阿炳根據感情的需要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讓人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更為生動、富有活力。著名二胡理論研究專家趙硯臣先生曾這樣總結阿炳的演奏風格:“行弓沉澀凝重,力感橫溢,滯意多,頓挫多,內在含忍,給人以抑鬱感、倔強感,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美。”
樂曲影響
社會評價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優美,極富詩意,更重要的是表達了作者發自內心的悲鳴和詛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聲。許多年來,由於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致在國際樂壇不脛而走,廣泛流傳,成為許多著名樂團演奏的經典曲目。毛澤東主席在20世紀50年代初於上海聽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後,評價說:“它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很好,要發揚光大之。”周恩來總理也十分欣賞這首樂曲,指示有關部門灌制專門唱片,當作珍貴禮品贈給來訪的國際友人。毛澤東主席非常重視和推崇民族優秀文化,親切觀看了遼寧芭蕾舞團進京演出的芭蕾舞劇《二泉映月》。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晚會上,江澤民總書記還專門登台,饒有興趣地聽取了澳門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著名音樂家、20世紀50年代擔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的馬思聰先生與著名大提琴家劉烈武先生在聽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錄音後,對阿炳爐火純青的二胡演奏技藝十分欽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長得像一望無際的火車鐵軌,很難聽出換弓的痕跡。”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麼。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從此,《二泉映月》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讚譽。
1985年美國評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歡迎的流行樂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國音樂家在美國的一場音樂會上聽了《二泉映月》的錄音後激動地對一位貝多芬的故鄉人說:“中國的貝多芬!中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