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舊譯《澳門月報》,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中國創辦的一份英文期刊,由美部會的傳教士裨治文創辦於1832年5月,主要發行地點是廣州。 《中國叢報》在鴉片戰爭期間一度搬到澳門及香港,1845年再移回廣州。除了創辦者裨治文之外,1833年美部會另一位傳教士衛三畏(Samuel W. Williams)開始在廣州負責處理《中國叢報》的刊行事項。1847年之後,該刊的編撰即由衛三畏代裨治文負責。1851年12月停刊。
《中國叢報》(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在廣州創辦、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的第一份英文月刊。它創辦於1832年5月,停辦於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中國叢報》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詳細記錄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中國叢報》文章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介紹中國國情為主,另一種是時事報導與評論性文章。鴉片戰爭前,在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情形不太熟悉的情況下,有關中國的報導不免有失實之處,如《廣東記事報》(The Canton Register)說廣州有座長5940尺、寬104尺的大橋;中國的山與山之間有成千上萬的橋,中國南部某古城即有12000座橋。這種過分的誇張,在《中國叢報》上很少出現。裨治文等人的“辦刊態度相當嚴謹,有一種學者的風度,在創刊詞中即表明此種態度。他們對當時人的貢獻是真實的報導,自然會發生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