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限制性核算內切酶

I型限制性核酸內切酶最早由Messelson等在1968年從大腸桿菌K株和B株中發現,是一類兼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甲基化酶活性、由3種不同亞基(R, M和S)構成的蛋白質複合體。它們能識別特異性的DNA序列,但是沒有固定的切割位點,而是在離識別位點很遠的地方任意地切割DNA鏈。

其切割方式是:先與雙鏈DNA上未加修飾的特異性識別序列相互作用, 然後沿著DNA分子移動,在行進相當於1000 ~ 5000個核苷酸的距離之後在隨機位置上切割單鏈DNA,其作用過程依賴於M亞基與輔助因子S-腺苷蛋氨酸(SAM)的相互作用,且作用時還需要ATP和Mg2+的存在。以前人們認為I型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很稀有,但現在通過對基因組測序的結果發現這一類酶其實很常見,但由於其不能產生確定的限制片段和明確的跑膠條帶,在基因工程操作中不具備實用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