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龍本源於中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龍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圖騰,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將龍視為文明象徵、精神圖騰。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喚雨等,與鳳凰、麒麟等並列為祥瑞,古代主要寓意皇權;神話故事有畫龍點睛、哪吒鬧海、日月潭等。《氏族典》中提到:“祖龍,老龍也。”而“老龍”即應龍,所以應龍是“龍之始祖”。又因為應龍背上長有雙翼,而有輔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龍”。
《爾雅翼》記載“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論衡》記載“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身”;《廣雅》記載,龍有蛟龍、應龍、虬龍、螭龍四種。
中國龍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主要負責保佑一方風調雨順,承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西方龍是海洋文明的產物,常在地中海東部、古希臘等地出沒,興風作浪、噴火食人,大多被視作邪惡的象徵。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傳承歷史,龍的來由,文化特色,雕刻畫像,民俗活動,文學創作,故事傳說,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遊戲形象,其它相關,關係說明,史料索引,中西區別,形象評價,
歷史沿革
傳承歷史
龍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八千年以前。比如東北遼寧的查海文化,那裡有距今八千年的擺石塑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龍文化形象。而在西北陝西北首嶺也有距今七千年的龍文化的前身。中國東北和西北地區的龍的形象在六千年前進入了中原,這就是濮陽發現的所謂的擺石塑龍,其實這已經是北方廣大地區共享的龍文化了。
而此前在中國的東南地區,主要存在的還是以鳥為主要崇拜對象的文化群體。如河姆渡的雙鳳朝陽為代表符號的文化群落,是鳳文化的早期代表。早期中華文明北方以龍文化主導,南方以鳳文化為主導,這是學界的基本共識。鳳文化北上西進交流,龍文化南下東進輻射,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大勢。
湖北黃梅焦墩發現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歷史的一條七米長的卵石擺塑龍,龍文化已經跨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信仰神物了。同時,在凌家灘大型新石器時期的遺址發現,那裡的距今五千年前的玉龍、玉鷹,以及八角太陽紋,則是長江流域龍鳳融合的鮮明證據。距今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以玉琮為代表的玉器,其上的神紋,已經與商周青銅器饕餮紋飾相一致,成為殷商文化的源頭之一。而距今五千年左右上海福泉山遺址的龍鳳交融的圖案已經成了廣泛認同的器物圖案造型。
五千年前的考古實物確證了從北方起源的擺龍族與玉龍族來到了中原,來到了南方,形成龍文化主導、多文化信仰相輔而成的神州格局。五千年前,龍文化的信仰普遍發生,而代表性的龍文化作為祖先的形象的伏羲氏、女媧氏誕生了。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官,伏羲氏人首龍身,這在後世的主流圖像、主流話語中被廣泛認同。從那個時期起,形成了成熟的“龍的傳人”的文化符號。
到文明時代以後,人們的圖騰意識逐漸淡化,龍的形象就發生了變化,逐漸變成英雄的祖先和傑出人物的象徵。孔子把他所崇敬的老子稱為龍,這龍已成為比喻和象徵:猶龍。從秦始皇開始,龍又成了皇權的象徵,一般人更難以僭越了。從兩宋以來,民間社會龍舟競渡蔚為大觀,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認同,形成了官民一體的共同習俗。外來的佛教的龍文化進入中國,很快就加入了中國龍文化體系,而隨著海洋文化的拓展,龍王的文化發展起來了,於是有了四海龍王。
到19世紀,以龍作為國旗代表中國,龍的國民意識又有所增強。民國初期,魯迅在教育部時,曾參與設計國徽,它上面中間是太陽,下面兩邊就是龍和鳳,仍然以龍鳳為中國之象徵。如今龍已成為華人的象徵,成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和合文化的象徵,中華騰飛的象徵,中華民族繁榮、興旺、幸福、歡樂的象徵。
龍的來由
自古以來,龍在我們的傳統中一直是祥瑞的象徵,其實龍並非傳說中的奇異動物,而是實實在在每日從人們頭上掠過的星象。通過對“龍”等星象的觀測,中華先人完成了時空定位,踏上數千年不間斷的文明徵程。古人為觀測天象,把天球赤道和黃道一帶的恆星分成二十八個星組,每七宿為一組。其中,“東方蒼龍”包含的七宿,連起來的形狀像一條龍。蒼龍七宿的出沒與降雨相互對應,古人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而降雨又決定著農耕收成,農耕的收成則決定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龍成了農耕社會最主要的“圖騰”。
龍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古時代基於天文觀測與農事需要而形成崇龍的原始信仰,以東方蒼龍在天空的升沉變化作為標示季節的依據。由於我國位居面向海洋敞開的東亞大陸,受太平洋環流帶來的季風氣候影響,宜於作物生長。因此,中國人很早就選擇了以農耕為主的生計方式。考古發現,中國農作物的栽培有長達萬年的歷史。農業生產春種秋收,靠天吃飯,充沛的雨水是農作物生長的保障,同時雨量也須有節制,防止洪澇災害發生。在人類力量幼弱的時代,靠天吃飯的先民,敏銳地觀測到雨水來自東南亞的季風。為了農業的豐收與生存的安定,先民們便幻化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興雲布雨的東方神龍之象。
龍在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記錄。《管子·水地》曰:“龍生於水,被五色而游,故神。”神遊天地,主司雨水的龍,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保護神。而《說文解字》不僅描述了龍的形體變化,而且記錄了龍的運行規律:“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易經》乾卦六爻,被視為季節變化的符號,稱為“六龍歷”,即“時乘六龍以御天”。六爻歷中——初九“潛龍勿用”象徵陽氣在下,龍角尚未出東方地平線;九二“見龍在田”表示龍星已經顯現在東方地平線上,陽光溫暖,文德光耀;九五“飛龍在天”象徵到了最好的季節,人事也達到最好的狀態。龍是變化莫測的時間之神與農事之神,《易·乾卦》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時乘六龍以御天”。
文化特色
雕刻畫像
- 拓片圖
遼寧朝陽北塔藏石函四壁石刻:《那吒追殺龍王和修吉圖》(916~1125年),為中國所見最早關於哪吒殺龍的文物,這件地宮古物呈現著那吒屠龍的場景及記載,展現出那吒護衛佛法的勇猛軍神形象。函蓋側面刻有六飛天,內部也刻飛天,函體四面刻飾著一組“那吒指揮夜叉部眾追殺興風作浪的龍王”圖案,蓋上雕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吒右旁的邊角上書刻有“大聖郍吒太子”字跡(郍吒即那吒)。郍吒(那吒)太子舍利石函,為遼寧朝陽北塔遼代文物,曾由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展出,內容為那吒率眾夜叉追殺和修吉龍王的護法故事,其頭側均有題名。
- 玉雕
碧玉龍,通高260毫米。其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它的軀體捲曲如鉤,全身光潔明亮,雕琢精美。![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img/a/8cc/IzM0MTZwgjYmNTMyEDMlJzYiNWM2UjZjl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img/a/8cc/IzM0MTZwgjYmNTMyEDMlJzYiNWM2UjZjlDZjdzYjNTYkRWZyYWYjFmNzE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碧玉龍
- 裝飾圖案
據統計,北京故宮太和殿內外陳設上,有造型各異的行龍、圍龍、蟠龍上萬條。在太和殿內,天花藻井、雕樑畫棟、門楣窗欞,目光之所及,龍的身影無處不在。太和殿內檐彩畫樣式,為金龍和璽彩畫。太和殿內寶座上方就是著名的蟠龍藻井,正中是一條巨大蟠龍,四周飛騰著16條小金龍,栩栩如生。太和殿居中的6根巨柱上6條巨龍盤旋而上,氣勢恢宏,神秘莊嚴。
民俗活動
中國龍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主要負責保佑一方風調雨順,承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在中國傳統社會,雖然“龍”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與帝王權力結合而成為威權象徵,但龍畢竟是農業社會的神靈,與百姓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為了風調雨順,虔誠祭祀龍神,不僅在各地水濱修建龍王廟、龍王堂,還在泉眼水源處供奉龍王。龍主司水源,在百姓印象中,水潭常為龍神棲身之所,如《論衡》所說,“且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荀子曰“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龍不離水,水無龍不靈。
在歲時節令,各地要舉行游神賽會。在年節社火中,舞龍必不可少。舞龍,按場域分有祠堂龍、村社龍、坊巷龍,按形態分有香火龍、板凳龍、魚龍等。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時節,也稱青龍節、春龍節。
- 舞龍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從春節開始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祈求平安和豐收。早在漢代(前205年-219年),雜記記載: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當時,“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主要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龍的類型有:彩龍、火龍、水龍、板凳龍、草龍等五種,其中火龍最有特色。耍火龍時要用煙火沖燒,民間謂之“燒花兒”,燒掉穢氣。其花兒通常有紙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鐵水花等。![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img/d/4a6/IWNjFGMmhzNmRzMwQjNjJmYiBTO3YzNyYGM0EmZhFWNyAjM4AjZzczMxA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 龍(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img/d/4a6/IWNjFGMmhzNmRzMwQjNjJmYiBTO3YzNyYGM0EmZhFWNyAjM4AjZzczMxA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舞龍
●龍舟競渡
也有認為據《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報告》,早在7000年前,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並加上木槳劃舟。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動中,比水產品的收穫量;休閒時相約划船比速度,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閒暇中,這是遠古競渡的龍舟雛形。
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水手開始訓練,直訓練到端午競渡。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節。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文學創作
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前面雖說伏羲蛇身人首,但在最後卻言伏羲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漢代緯書中講,伏羲氏首德於木,為百王之先。伏羲氏即是青龍,青帝。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為王,為赤龍;黃帝軒轅氏以土德為王,為黃龍。按照五行始終說,最先出現的是木,而非火、土。同理,青帝也應該是遠古第一帝,青龍也是中華民族第一龍。伏羲氏自然也就是當之無愧的龍圖騰的創始者,開創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在敦煌遺書中,有題為《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的問答體殘卷四件,伏羲、女媧之所以能在洪災中存活,是由於他們“衣(依?)龍上天”(穿龍衣或攀龍身上天)的緣故。伏羲女媧為洪水後各民族的新一代共同始祖。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
《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的形象卻未提及。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明代,《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近代,聞一多《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來源於黃帝時代的傳說。
故事傳說
- 龍帝與天帝
龍,誕生於想像之中。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採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鬍鬚。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后便成為了天帝。
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 龍抬頭
龍本源於中國傳統二十八宿天學體系中由角、亢、氐、房、心、尾六宿星官所構成的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龍,象徵著威嚴,也象徵著吉祥。關於龍的傳說,也常寄託著老百姓的希望。在各地都有興建的龍王廟,就是老百姓對風調雨順的嚮往。二月二,龍抬頭,也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二月二,又被稱為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成書時代 | 文學體裁 | 書名 | 作者 |
---|---|---|---|
晉代 | 志怪小說 | 《搜神記》 | 乾寶 |
元代 | 雜劇 | 《西廂記》 | 王實甫 |
元末明初 | 神魔小說 | 《水滸傳》 | 施耐奄 |
元末明初 | 傳記 | 《三教搜神大全》 | 作者不詳 |
元末明初 | 歷史演義小說 | 《三國演義》 | 羅貫中 |
明代 | 神魔小說 | 《南遊記》 | 余象斗 |
明代 | 神魔小說 | 《西遊記》 | 吳承恩 |
明代 | 神魔小說 | 《西洋記》 | 羅懋登 |
明代 | 神魔小說 | 《封神演義》 | 許仲琳 |
明代 | 小說 | 《金瓶梅》 | 蘭陵笑笑生 |
清代 | 神魔小說 | 《東遊記》 | 吳鐘史 |
清代 | 鬼妖小說 | 《聊齋志異》 | 蒲松齡 |
清代 | 神魔小說 | 《鋒劍春秋》 | 黃淦 |
清代 | 俠義小說 | 《續水滸傳》 | 王作鎬 |
參考資料
影視形象
作品時代 | 片名 | 演員/配音演員 | 類型 |
---|---|---|---|
1979年 | 《哪吒鬧海》 | 邱岳峰、伍經緯 | 動畫電影 |
1982年 | 《西遊記》 | 李西京、徐少華等 | 電視連續劇 |
1990年 | 《封神榜》 | 不詳 | 電視連續劇 |
1999年 | 《西遊記》 | 李立宏、廖菁 | 動畫連續劇 |
1999年 | 《蓮花童子哪吒》 | 曾昂 | 電視連續劇 |
2001年 | 《封神榜》 | 不詳 | 電視連續劇 |
2003年 | 《哪吒傳奇》 | 陳紅 | 動畫連續劇 |
2004年 | 《白蛇傳》 | 不詳 | 電視連續劇 |
2005年 | 《赤子乘龍》 | 李小璐、崔鵬等 | 電視連續劇 |
2005年 | 《東方神娃》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06年 | 《封神榜》 | 劍鋒 | 電視連續劇 |
2006年 | 《神兵小將》 | 無(特效) | 動畫連續劇 |
2006年 | 《中華小子》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06年 | 《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 不詳 | 電視連續劇 |
2007年 | 《小鯉魚歷險記》 | 無 | 動畫連續劇 |
2010年 | 《西遊記》 | 王帥 | 電視連續劇 |
2010年 | 《美猴王》 | 陳紅 | 動畫連續劇 |
2010年 | 《東方神娃第二部》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10年 | 《十二生肖總動員》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10年 | 《十二生肖闖江湖》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10年 | 《十二生肖快樂街》 | 不詳 | 動畫連續劇 |
2011年 | 《十二生肖傳奇》 | 釋小龍 | 電視連續劇 |
2011年 | 《西遊記》 | 錢泳辰 | 電視連續劇 |
2012年 | 《媽祖》 | 不詳 | 電視連續劇 |
2019年 | 《哪吒之魔童降世》 | 瀚墨 | 動畫電影 |
2019年 | 《新白娘子傳奇》 | 肖燕 | 電視連續劇 |
參考資料
遊戲形象
發行年份 | 遊戲名 | 遊戲類型 |
---|---|---|
2001年 | 《軒轅伏魔錄》 | 策略角色扮演 |
2010年 | 《洛克王國》 | 回合制遊戲 |
2015年 | 《乖離性百萬亞瑟王》 | 卡牌RPG |
2016年 | 《一血萬傑》 | 一般向RPG |
2017年 | 《異度神劍2》 | 角色扮演 |
2017年 | 《亂世王者》 | 策略遊戲 |
2017年 | 《道友請留步》 | 東方神話修仙卡牌手遊 |
2018年 | 《非人學園》 | 5V5即時對戰 |
2018年 | 《方舟指令》 | 神靈養成姬戰手遊 |
2018年 | 《山海經異獸錄》 | RPG角色扮演 |
2019年 | 《軒轅劍龍舞雲山》 | MMORPG回合制 |
參考資料
其它相關
關係說明
角色 | 關係 | 名稱 | 簡介 |
---|---|---|---|
龍 | 子嗣 | 龍生九子之一,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 |
子嗣 | 嗜殺喜斗,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 | ||
子嗣 | 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 ||
子嗣 | 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 ||
子嗣 | 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 ||
子嗣 | 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 ||
子嗣 | 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 ||
子嗣 | 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 ||
子嗣 | 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
史料索引
作者與朝代 | 書名 |
---|---|
伏生(周朝時期) | 《尚書》 |
墨子(戰國時期) | 《墨子》 |
屈原(戰國時期) | 《楚辭》 |
劉安(西漢時期) | 《淮南子》 |
司馬遷(西漢時期) | 《史記》 |
張衡(東漢時期) | 《靈憲》 |
王充(東漢時期) | 《論衡》 |
作者不詳(東漢時期) | 《三輔黃圖》 |
作者不詳(漢代) | 《白虎通義》 |
曹魏(三國時期) | 《廣雅》 |
郭璞(晉代) | 《葬經》 |
葛洪(晉代) | 《抱朴子》 |
祖沖之(南朝) | 《述異記》 |
蕭吉(隋朝) | 《五行大義》 |
李鼎祚(唐朝) | 《周易集解》 |
作者不詳(唐朝) | 《星經》 |
宋公私(唐朝) | 《金鎖流珠引》 |
徐堅(唐朝) | 《初學記》 |
徐堅(唐朝) | 《大唐開元禮》 |
杜光庭(唐朝) | 《太上黃籙齋儀》 |
徐道符(唐朝) | 《奇門寶鑑御定》 |
劉昫、趙瑩(後晉) | 《舊唐書》 |
楊簡(宋朝) | 《蒙訓》 |
呂太古(宋朝) | 《道門通教必用集》 |
作者不詳(宋朝) | 《龍虎經》 |
周密(宋朝) | 《癸辛雜識》 |
張君房(宋朝) | 《雲笈七籤》 |
范致明(宋朝) | 《岳陽風土記》 |
呂太古(宋朝) | 《道門通教必用集》 |
馬端臨(宋朝) | 《文獻通考》 |
虞集(元朝) | 《道園學古錄》 |
楊慎(明朝) | 《丹鉛總錄箋證》 |
陸位(明朝) | 《張果星宗》 |
李時珍(明朝) | 《本草綱目》 |
程良玉(清代) | 《易冒》 |
中西區別
1961年,美國華僑黃定國等人在一本英文書籍里寫道:“和西方邪惡的dragon不同,中國龍是行善的、仁慈的生物,被尊為江河湖海的神聖統治者。龍是強大而溫和的,它給大地帶來雨水,促進作物生長,給辛苦的農民帶來涼爽。”該書把龍譯為loong。
中華文化中的龍和西方語境中的dragon,有著顯著差異。中國龍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主要負責保佑一方風調雨順,承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西方龍是海洋文明的產物,常在地中海東部、古希臘等地出沒,興風作浪、噴火食人,大多被視作邪惡的象徵。在《龍之心》《梅林傳奇》《權力的遊戲》等西方影視作品中,都有這樣的形象塑造。
形象評價
龍象徵著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文水縣文化和旅遊局 評)
龍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勇氣、遠見和行動力。(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鄧鴻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