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導讀

《“四書”導讀》是江西財經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吳通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書”導讀
  • 類別:慕課
  • 授課老師:吳通福
  • 提供院校:江西財經大學
課程簡介,課程大綱,

課程簡介

“四書”是在唐宋間的儒學復興運動中建構起來的,是中華文化第一次返本開新的重要成果。19世紀中葉,中華民族開始面臨現代文化的巨大衝擊。經過近兩百年的艱難應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愈來愈多的人的自覺。進入新世紀以來,作為中華文化奠基時期的重要文本,“四書”在愈來愈多的高校獲得了核心通識課程的地位。
《“四書”導讀》課程以修己安人這一儒學的基本價值追求為核心,以修己安人何以可能及如何可能的問題為線索,以“四書”文本為依據,根據近年來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從文獻和義理兩面,講述以《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為代表的古典心性論儒學的發展過程,揭示古典心性論儒學的基本要義。總共10講。(詳細內容請參考教學大綱)
與同類課程相比,本課程具有如下特色:(1)體系完整。著眼“四書”全部文本而非章句尋摘,突破用文獻選讀法及單書突破法教“四書”的局限,完整闡釋心性論儒學歷史與邏輯一致的發展及要義。(2)邏輯嚴密。先講“四書”核心價值及成立並介紹研讀意義與方法,再講每一經典的義理,而以“四書”與傳統社會與文化的關係及其在民族復興中可能提供的資源作結。(3)漢宋兼采。歷史考證、語言訓詁與哲學義理闡釋融為一體,原文引用得當,解讀合理,觀點科學。(4)智德雙修。區別於以博雅為目的的通識課和以說教為手段的修身課,本課程著重知性的訓練提升而非單純的道德勸誡。
通過學習,本課程的修讀者能達成對“四書”基本義理的認識與理解,獲得關於古典心性論儒學的歷程與要義及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儒學史、中國經學史等中國傳統文化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形成獨立閱讀古典文獻、認識傳統思想文化並進而思考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問題的知性素質,同時通過古典道德修養理論的薰陶,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認真深入的研讀“四書”,重新理解聖賢的智慧,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和特色,規劃一個修己安人的人生,成為中華文化又一次返本開新這一世紀工程的參與者和實踐者,共同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

課程大綱

01
返本開新:本課程的內容、意義與方法
了解本課程的意義與方法及主要涉及的內容,認識“四書”成立的過程與意義。
課時
1.1引言:認識古典心性論儒學
1.2儒學復興與“四書”成立:歷史進程
1.3儒學復興與“四書”成立:思想意涵
1.4種性·知性·德性:為什麼要讀“四書”?
1.5循序·涵泳·體察:怎么樣去讀“四書”?
02
踐仁知天:《論語》中修己安人的孔子
了解不同儒學立場的不同的孔子形象及所依據的主要經典,《論語》的成書、流傳與讀本,認識《論語》中孔子的學、教、仕、述,理解孔子對於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從孔子的生命實踐看儒學的價值追求及實現路徑。
課時
2.1孔子形象的變異與討論孔學的依據
2.2《論語》其書:成書與傳習
2.3孔子其人(1):夫子自道
2.4孔子其人(2):聖人氣象
2.5孔子其人(3):學教不倦
2.6孔子其人(4):用舍行藏
2.7孔子其人(5):述而不作
03
天命與仁:《論語》論修己安人何以可能
認識孔子如何通過一生的生命實踐將政治性、宗教性的天命轉化為人文性的道德性的天命,如何通過重省禮樂秩序之基礎作出德性自由的肯定,理解孔子在真我形態問題上的立場及對君子的新規定。孔子對於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化傳統實現的創造性轉換,明確儒學的超越時代的內容在仁不在禮。
課時
3.1德性的奠基(1):天命新詮
3.2德性的奠基(2):禮樂重省
3.3德性的奠基(3):真我形態
3.4德性的范型:君子人格
04
修己以敬:《論語》論修己安人如何可能
認識孔子對於修己安人如何可能的問題的答案,理解孔子所指點的成德工夫的主要內容。
課時
4.1成德之方(1):學思合一
4.2成德之方(2):志道喻義
4.3成德之方(3):謹信孝悌
4.4成德之方(4):知人擇友
4.5成德之方(5):為國以禮
4.6師弟弦歌:孔子對於弟子的品題
4.7孔學流衍:見於《論語》的弟子言論
05
明德親民:《大學》論修己治人
了解關於《大學》的作者與成書年代的討論,認識《大學》作為曾子之學在於其肯定了兩個本,即明明德於天下以修身為本,修身以誠意為本。掌握《大學》關於修己治人的工夫論述。
課時
5.1《大學》的時代與意義
5.2大學的宗旨與次第
5.3釋格物致知
5.4釋誠意
5.5釋正心修身
5.6釋齊家治國
06
《中庸》論成己成物
認識《中庸》是如何從天道性命相貫通的立場來回答修己安人的問題的,掌握《中庸》慎獨及致中致和的工夫論。
課時
6.1《中庸》的時代與要義
6.2《中庸》論成德綱宗(1)
6.3《中庸》論入道之門(2-11)
6.4《中庸》論修身之始(12-16)
6.5《中庸》論修身之極(17-20)
6.6《中庸》論至誠之道(20-26)
6.7《中庸》論成物之方(27-29)
6.8《中庸》贊天人合德(30-33)
07
辯承三聖:《孟子》中的聖人之徒孟子
了解《孟子》的成書、流傳及讀本,認識孟子的生平與志業,理解孟子對於同時代的俗學與惡政的批評。
課時
7.1學教著述——私淑諸人的聖徒
7.2知人論世——身當巨變的時代
7.3辯承三聖——辨破救世的異方
7.4捨我其誰——道援天下的努力
7.5守先待後——以身殉道的堅持
08
仁義內在:《孟子》論修己安人的人性根源
了解中國思想中人性問題的討論的兩種傳統,認識孟子對於性善論的論證,理解性善論在儒學中的地位,澄清有關性善論的誤解。
課時
8.1性善論證(1):淵源與地位
8.2性善論證(2):不忍人之心
8.3性善論證(3):仁內義亦內
8.4性善論證(4):言必稱堯舜
8.5性善論證(5):士君子人格
8.6性善論證(6):惡非根人性
09
性由心顯:《孟子》論修己安人的工夫入路
了解工夫論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認識孟子關於成德工夫的論述及其重大影響,體會孟子政治思想的特色及時代價值。
課時
9.1成德工夫(1):盡心知天
9.2成德工夫(2):先立乎大
9.3成德工夫(3):存養克治
9.4成德工夫(4):知言養氣
9.5成德工夫(5):強恕而行
9.6王道政治:仁政實施方案
9.7天與人與:政權轉移問題
10
繼往開來:“四書”與中國社會文化
了解“四書”思想對中國的知識傳統、經濟社會、政治、藝術及宗教生活的影響,認識“四書”思想對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的可能意義。
課時
10.1格物成物:“四書”與科學文化
10.2以義為利:“四書”與經濟社會
10.3德治法治:“四書”與政治生活
10.4盡善盡美:“四書”與藝術生活
10.5參贊化育:“四書”與宗教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