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環境和重大問題研究

“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環境和重大問題研究

張曉明、李河、章建剛著的《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環境和重大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智庫報告》是 智庫深度剖析“十三五”規劃、參透中國未來發展大勢的精品著作,深入分析了未來五年以及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趨勢和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書中聚焦於“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智庫報告:“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環境和重大問題研究
  • 作者張曉明,李河,章建剛 等
  • ISBN:9787509783962
  • 類別:文化研究
  • 頁數:41
  • 定價:¥30.00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1-01
  • 開本:16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精彩書摘,

基本信息

作者:張曉明 李河 章建剛 著
出版時間:2016-01
頁數:41
書號:978-7-5097-8396-2
關鍵字:“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環境
開本:16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級智庫深度剖析“十三五”規劃、參透中國未來發展大勢的精品著作,深入分析了未來五年以及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趨勢和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的思路和對策。書中聚焦於“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問題,並提出了對策建議。

作者簡介

張曉明,男,1954年6月生,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首席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兼職研究員。《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主持人;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文化發展綱要》起草小組專家組成員;國家法改委和世界銀行中國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市法改委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課題組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政策、文化產業理論、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文化哲學、社會哲學、經濟倫理學等。發表論文專著若干,代表作有:《偉大的共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關係研究》《拓荒者的足跡—中國文化產業改革發展十年路徑與政策回顧》《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加入WTO隊中國文化產業又什麼影響》、《關於文化體制改革問題的幾點看法》等。
李河,男,1958年8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企業文化多樣性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國譯協社科翻譯委員會副主任。《世界哲學》主編、北京哲學學會理事、《文化藍皮書: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編委、《文化藍皮書——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編委。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塔斯馬尼亞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做訪問學者。發表哲學論文、當代國外文化政策研究和評論文章、國外會議論文近百篇。主要專業領域為現象學、解釋學、西方政治哲學史、當代國外文化政策研究、中國傳統思想研究等。著有《巴別塔的重建與解構——解釋學視野中的翻譯問題》《得樂園·失樂園》《人在故事中》《概念棲身於語詞世界》等。專著《巴別塔的重建與解構》曾獲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很好科研成果一等獎。2009年以來,受推薦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多樣性國際基金”項目評審工作。承擔國家社科基金A類重大課題“文化多樣性研究”首席主持人。
章建剛,男,1952年12月生北京。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美學室研究員、副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副主任、研究員。文化藍皮書(系列)主編。1969年下鄉雲南。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1983年調入中國戲曲學院任教;1985年受聘《哲學研究》雜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後曾攻讀在職研究生。1993年轉入美學研究室,1999年被聘為研究員。多年從事哲學、美學及藝術史研究。2000年以後主要從事文化發展及文化經濟學研究,涉及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多樣性及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創意城市及城市景觀營造等與國家文化發展相關的重要專題,撰寫過一批具有圈套社會影響的理論文章及調研報告。近年來,積極為國家及地方文化發展提供諮詢服務,一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起草、制定及後續工作;被文化部聘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成員。主要著述有:《藝術的起源》、《藝術化生存》、《儒家倫理、市場倫理和普遍倫理》、《遺產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理想模式》等。

圖書目錄

引言 “十三五”時期:為“兩個100年”做好文化準備的關鍵時期/001
一 “十三五”文化發展環境的歷史定位/003
二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發展的國際環境/006
三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發展的國內環境/014
四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發展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022

精彩書摘

《中國社會科學院·智庫報告:“十三五”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環境和重大問題研究》:
(一)中國文化發展環境的中長期趨勢:五大發展機遇
文化發展環境首先要看5N10年的中長期趨勢,而中長期趨勢是由市場決定的。根據前面的分析,我們正處在現代化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的轉折期,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市場機遇,將在全球文化市場中彰顯“主場效應”。
1.文化產業作為消費性服務業,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十三五”時期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極大地有利於消費環境的改善,文化消費將會實質性啟動,最終文化消費市場將會呈現巨大發展空間。
文化產業首先是“滿足人民民眾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的產業,以最終產品和服務(出版、影視、演藝等)滿足消費需求是文化產業立身之本。由於種種歷史的和體制的原因,當前中國市場的文化消費潛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最終產品市場還存在著巨大的機遇。隨著巨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實質性推進,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文化消費必將獲得較大程度的釋放,為文化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根據商務部披露的信息,2013年我國實際文化消費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但是實際消費潛力為4.7萬億元,還有3.7萬億元的消費缺口。2010年,我國人均GDP超過4500美元,文化消費正步人快速增長期。據預計,到2020年,全國文化消費需求總量將達16.65萬億元,文化消費潛力釋放空間巨大。
2.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支點
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機遇。文化產業同時也是“生產性服務業”,成熟的文化產業的重要標誌是“中間產品率”比較高,對相關產業的帶動性較大,而我國文化產業中間產品率較低,因此產業帶動性較差。
進入到全球化的第三階段後,“高技術與高文化的聯姻”成為發展的主流性趨勢,在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高科技不再是發展經濟的全部選擇,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是新型工業化戰略發展的“車之兩輪”和“鳥之兩翼”。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提出“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口號,傳統製造業升級成為重大戰略選擇,對文化產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有了爆發式的增長。2014年3月14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應對這一需求出台的檔案。
3.文化產業也是新技術產業,技術革命將推動文化產業出現重大結構調整
現代文化產業也是“新興文化產業”,以數字和網路技術為基礎,以文化科技融合為特點,不斷以創新業態、創新商業模式推動文化產業各個行業融合、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各相關行業融合,以及國內外市場的融合,不斷掀起兼併重組和跨界發展的浪潮。
今後5-10年將是技術進步給文化發展帶來根本性變革的時期。在我們看來,我國的新技術領域,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消費活躍,是全球範圍內市場最開放、資本最活躍的領域,技術革命將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我國新興文化產業居於技術革命的最前沿,是文化和科技融合度極高的新興產業,也是我國文化產業各行業間市場開放度最高,與資本市場連線最緊密,與新型消費最貼近的領域,因此具有大量未知的、爆發式增長的潛在市場空間。2014年阿里巴巴在國內大舉收購兼併文化企業後上市美國,騰訊、百度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進入影視文化等文化產業核心領域,已經充分顯示出今後幾年將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爆發式增長期。而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企業的爆發式成長也告訴我們,在新興文化產業領域我國最有可能出現全球頂尖級企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