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епубликаЦрнаГора

Црна Гора/Crna Gora,蒙特內格羅,亦譯黑山,即“黑色的山”,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上的一個多山小國。蒙特內格羅是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的兩個組成部分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特內格羅
  • 外文名:РепубликаЦрнаГора
  • 別名:黑山
  • 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西南部
歷史,地理,人口,政治,

歷史

蒙特內格羅於1878年正式從奧斯曼帝國獨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蒙特內格羅加入了協約國,隨即被奧匈帝國侵略。在前兩次入侵中,蒙特內格羅成功抵禦了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在1916年1月的第三次入侵中,蒙特內格羅被奧匈帝國完全占領。
戰爭結束後,蒙特內格羅併入了塞爾維亞,而塞爾維亞後來加入了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蒙特內格羅又脫離了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加盟共和國之一。
1990年代,南聯盟各國紛紛獨立,唯有塞蒙兩國未獨立,但在1997年,支持獨立的米洛·久卡諾維奇上台。之後蒙特內格羅國內在獨立問題上頗有紛爭。2003年,塞蒙兩國同意把國家重組成鬆散的“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並允許兩國在2006年以後舉行全民公決尋求獨立。

地理

蒙特內格羅為塞蒙聯盟的出海口。其東北為塞蒙的另一個加盟共和國塞爾維亞,東部為屬於塞爾維亞但現在由聯合國管轄的科索沃,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北為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克羅地亞,西南則為地中海的一部分—亞得里亞海。
蒙特內格羅境內主要是山脈、丘陵,只有沿海地區為狹長的平原,其中西北部的科托爾峽灣(塞語:Boka Kotorska)為歐洲位置最靠南的峽灣(即狹長的海灣),該峽灣東岸有古城科托爾,現已列為世界遺產。
位於中北部的博博托夫庫克山(Bobotov Kuk)為境內第一高峰,海拔2522米,附近的塔拉河(Tala)有高達1300米的峽谷,該地亦已列為世界遺產。

人口

蒙特內格羅主要為蒙特內格羅族以及塞爾維亞族,這兩個民族的定義和界限並不清楚,每次統計時,兩個民族的人口都會根據當時的政治氣氛有較大的波動,同時還有人會同時認同兩個民族。
根據2003年統計:
蒙特內格羅族: 267,669 (43.16%)
塞爾維亞族: 198,414 (31.99%)
波士尼亞族: 48,184 (7.77%)
阿爾巴尼亞族: 47,682 (7.09%)
斯拉夫族穆斯林: 24,625 (3.97%)
克羅地亞族: 6,811 (1.10%)
羅姆族: 2,601 (0.42%)
蒙特內格羅官方語言為塞爾維亞語,全國人口有63%稱自己的母語為“塞爾維亞語”,22%為“蒙特內格羅語”。
蒙特內格羅74%人口信奉東正教,屬於塞爾維亞東正教會。1993年又建立了一個蒙特內格羅東正教會,但信徒很少,而且並未得到其他東正教會的承認。18%的人口為穆斯林,其中包括阿爾巴尼亞族、波士尼亞族等。其中阿爾巴尼亞族主要居住在東部,在東部海港烏爾齊尼(Ulcinj)占多數。波士尼亞族主要居住在北部。另外還有聚集在沿海地區(如科托爾峽灣)的天主教信徒。

政治

獨立運動
蒙特內格羅於1992年最後一次舉行獨立公決,95.96%認為應繼續留在南聯盟之內。當時投票率為66%,穆斯林、天主教徒以及親獨蒙特內格羅人抵制了公決,他們認為投票環境不夠民主,國營媒體過多為親統一的一方宣傳。
1996年,米洛·久卡諾維奇宣布和米洛舍維奇掌權的塞爾維亞斷絕關係,從此以後蒙特內格羅自行制定經濟政策,改用德國馬克(後來德國廢除馬克,採用歐元,蒙特內格羅亦改為歐元)。塞爾維亞第納爾在蒙特內格羅不是法定貨幣,只能在一些度假村使用。
蒙特內格羅近兩屆政府皆傾向獨立,但由於多次延後獨立公決,使許多支持者對其失去了信心。2003年蒙特內格羅和塞爾維亞決定重組聯邦國家,並且將獨立公決延後到2006年以後。
國家象徵
蒙特內格羅國會於2004年7月12日採用新的國旗、國慶日、以及國歌,以推進獨立進程。其中國旗為前蒙特內格羅王國的國旗,國慶日紀念1878年7月13日簽訂的柏林條約承認蒙特內格羅為獨立國家,以及1941年7月13日爆發的反法西斯起義。國歌則為蒙特內格羅著名民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