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針療法

套針療法是運用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針灸針(簡稱套針),通過皮下淺刺治療以疼痛性疾病為主的一種新針刺方法。套針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療法和現代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源於傳統而不拘泥於傳統,這個傳統就是《黃帝內經》

套針之刺法源自古老的浮刺法,系“十二節刺”之一,於患部鄰近處平刺於皮下,進針淺而上浮,故名浮刺。我國中醫典籍《內經靈樞官針》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而套針療法正是基於傳統浮刺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又結合現代醫學科技而成。

2023年第一批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024年度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高新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CCTV-4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中華醫藥》欄目為“套針療法”做了專題報導《套針止痛》;《北京新聞名家訪談》欄目做了套針系列節目特別報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套針療法
  • 外文名:Trocar Needles Therapy
療法介紹,理論基礎,操作特點,不在痛點進針,而在痛點周圍進針,皮下淺刺,不要求得氣,特殊的行針手法,留針時間長,安全無副作用,作用機理,皮部理論的支撐,十二經脈的參與,十二經筋的連繫,阿是穴的作用,部分腧穴的配合,搖針手法的運用,基於傳統針灸學,套針療法相關繼續教育項目,2023年第一批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2024年度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電視節目,

療法介紹

套針療法是運用一次性使用皮下套管針灸針(簡稱套針),通過皮下淺刺治療以疼痛性疾病為主的一種新針刺方法。由於該療法對於疼痛性病症有比較快捷的療效,且又簡便易學、容易掌握,也很安全,所以現在學習的人比較多,學員遍布世界各地,為廣大患者解除痛苦。
套針之刺法源自古老的浮刺法,系“十二節刺”之一,於患部鄰近處平刺於皮下,進針淺而上浮,故名浮刺。我國中醫典籍《內經•靈樞-官針》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而套針療法正是基於傳統浮刺、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又結合現代醫學科技而成。

理論基礎

套針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療法和現代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源於傳統而不拘泥於傳統,這個傳統就是《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官針篇》介紹了五刺九刺十二刺,其中就有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筋急而寒者也)、毛刺(刺浮痹於皮膚也)、直針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而淺也)等淺刺皮膚的方法。套針同浮刺,刺在皮下淺筋膜層。
套針療法從理論基礎到臨床實踐,都離不開中醫針灸學的經脈、皮部和經筋的經絡理論,離不開穴位和阿是穴的腧穴理論,離不開浮刺、沿皮刺、搖針法、青龍擺尾蒼龜探穴等針刺方法的支撐和指導

操作特點

不在痛點進針,而在痛點周圍進針

套針療法的進針點並非在病灶局部,而是遠離痛點在壓痛點周圍沿經絡皮下進針(針尖對準痛點但也不刺達病所,距離痛點少則2~3厘米,多則5~6厘米甚至更遠),僅僅將痛點作為一個靶向目標(靶點)。
國外治療痛證的“肌筋膜松解術”也不碰及痛點,而是用雙手拇指深壓痛點周圍或扳機點兩側,並沿著肌纖維的分布走向,向外朝肌肉兩側的末端加壓按摩。

皮下淺刺

套針療法運用《黃帝內經·靈樞·官針》篇“引皮乃刺之”(即順著皮膚淺刺)的針法,所涉及的組織僅僅在皮下組織,主要是皮下疏鬆結締組織表皮真皮淺筋膜層。
《黃帝內經》以及現代的《針灸學》教材,在進針方法中都明確地記載有直刺斜刺和沿皮刺。還有皮內針法皮膚針法這樣的僅僅只刺激皮膚的淺刺方法,這些刺法和針刺工具,都不要求深入到肌肉層,都有很好的治療疾病的效果。

不要求得氣

腕踝針是治療痛證的有效方法,是在經絡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特點是臨床治療取穴少,操作簡便,用毫針淺刺皮下,療效迅速可靠。套針療法也不要求得氣。所謂“不得氣”,其實屬於一種“隱性循經感應現象”(這個術語是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全國經絡現象大普查時提出來的),因為針刺本身是會有感覺的,只不過由於針刺淺,針尖透皮後感覺不明顯或無明顯“感傳線”罷了。這種刺激信息仍然能沿著經脈循行趨向病變部位,從而起到治療作用,甚至下針即效。正如上海市虹口區中心醫院盛善本主任醫師在評論套針療法的前身腕踝針療法時所說:“所謂無針感,無非是刺激十分輕微……皮下平刺雖然基本上沒有感覺,但不等於說沒有刺激。刺在皮下,進針一寸半(但要搖動針身),還要留針,這就給予人體一種持久的輕刺激。這種刺激可以推動人體內部的生理活動。無感覺,並不等於說不得氣,只是得氣不通過針感表現出來。”

特殊的行針手法

弧形搖擺動作是套針療法的特色和重要環節,也是套針療法效果好的重要因素。雖然有別於傳統針刺療法的提插、捻轉以及其他單式和複式補瀉手法,但是與古代針刺術中的搖針青龍擺尾同出一轍。

留針時間長

套針療法由於啟用了無毒的軟套管,能夠較長時間留針。留針過程中病人沒有不適感覺,甚至不會注意到針具的存在,因而也就沒有什麼心理壓力和障礙。

安全無副作用

安全性能是任何一種醫療用品的首要條件和標準。套針療法不但沒有藥物治療的毒副作用,因為針體僅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不會傷及任何臟腑組組織器官以及大的神經、血管,留在體內的軟管也無毒性,故而非常安全。醫生容易操作,病人樂於接受。傳統針刺引起的滯針、彎針、斷針現象也不復存在。在海內外培訓、套用近二十年來,沒有出現過一例意外事故。

作用機理

皮部理論的支撐

套針療法刺在皮下,作用於皮下組織,討論套針療法作用機理就一定不能脫離中醫針灸學的皮部理論。
傳統的艾灸熱熨、藥物敷貼、藥物熏洗、拔罐等療法也是通過對皮部的溫熱刺激發揮治療作用。後世的皮膚針療法皮內針療法挑刺療法割治療法以及現代的磁穴療法、腕踝針療法、套針療法、雷射穴位照射、紫外線照射療法等等都是建立在皮部治病的機理上。

十二經脈的參與

《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所說:“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所謂“以經脈為紀”,就是以經脈為綱領的意思。既然皮部是以經脈為綱領的,套針療法又刺在皮部,那么,套針療法無論是定點還是進針,也都不可能迴避十二經脈
套針療法治療偏頭痛或頸椎病,除了在頸3~4椎旁向上刺激以外,遠端常常要配合選用上肢外側前緣或正中部位的刺激點。這裡的“上肢外側前緣或正中”部位其實就是手陽明大腸經或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的部位。
套針療法治療脅痛,除了在疼痛的局部順肋間對脊柱刺激以外,遠端常常要配合選用上肢或下肢外側正中部位的刺激點,其實也就是手少陽三焦經或足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
套針療法治療腰背疼痛伴發坐骨神經痛,除了在疼痛的局部刺激以外,遠端常常要配合選用下肢後緣或下肢外側正中部位的刺激點,其實就是足太陽膀胱經或足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

十二經筋的連繫

十二經筋十二經脈之氣聚結於筋肉、骨骼、關節的體系。套針刺在皮下的疏鬆結締組織和淺筋膜層,離不開十二經筋的連繫。
《靈樞·經筋》篇對經筋為病,提出了“以痛為腧”的治療原則和選穴方法。所謂“以痛為腧”,既泛指病變之所在,包含局部取穴之義;還寓意藉助痛點為依據取穴的意思,比如與痛點左右對稱取穴、上下前後對應取穴等等。
與痛點左右對稱取穴應回歸到《黃帝內經》的謬刺法、巨刺法;而上下、前後對應取穴則離不開傳統針灸學“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
凡此種種,都是套針法在痛點上下選取進針點的依據。從經筋的組織結構、病理反應和治療原則、選穴方法來看,皆同套針療法查找壓痛點、確定進針點、淺刺皮下筋膜息息相關。
套針療法查找的壓痛點觸發點扳機點,又稱“肌筋膜激痛點”,屬於皮下軟組織中的一種有形的、可以用手指觸及的、在壓迫時病人會感覺到疼痛的病理反應點,與中醫針灸學所說的會導致病人局部或全身諸多的疼痛和不適的“筋經病灶”(在肌筋膜、結締組織等存在的病理反應點)很類似。
上海市虹口區中心醫院盛善本主任醫師在評論套針療法的前身腕踝針療法時說:“腕踝針如能在中西醫結合的指導方針下同經絡理論進一步結合起來,還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此理用於套針療法,同樣如此。而且還更有利於闡釋套針療法的作用機理。這段話也是腕踝針療法的學術帶頭人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張心曙教授在他的《實用腕踝針療法》一書中主動引用的,體現了一個醫學專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阿是穴的作用

阿是穴是針灸學腧穴分類的一種。所謂阿是穴,實際上也就是一些沒有固定部位、沒有既定穴名、沒有納入十四經的穴位,以壓痛點、過敏點、麻木點、結節、條索狀等病理反應為主要目標。
阿是穴同中醫學的“筋經病灶”很類似,也是現代套針療法臨床診斷的目標。套針療法在病痛局部或遠端的進針點如果並不是經絡循行線上的某一個穴位,那其實也是套用了針灸學的“阿是穴”理論。

部分腧穴的配合

用套針療法治療脅肋疼痛,除了在疼痛的局部刺激以外,遠端常常要配合選用上肢外側的刺激點外關穴或支溝穴,下肢外側的刺激點風市穴或陽陵泉等。何況,有不少壓痛點和扳機點還與傳統針灸穴位高度吻合。
用套針療法治療很多疾病,經常就會使用傳統針灸穴位作為進針點,如治療牙痛用足陽明胃經的頰車穴,治療頸椎病、肩周炎以及頸肩綜合徵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穴以及足少陽膽經肩井穴等等。

搖針手法的運用

搖法”源於《黃帝內經·靈樞·官能》篇:“搖大其穴。”金元時代竇漢卿《針經指南》將其列為行針十四法,明朝楊繼洲《針灸大成》中將“搖法”列為下針八法之一。針灸大家汪機《針灸問對》中說:“搖,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故曰‘搖以行氣’。”
搖法分“直搖”和“臥搖”兩種。直搖法是針身直刺,左右搖動針柄,可以加強針感;“臥搖”法是沿皮下刺針,手持針柄,將針左右搖擺,如“搖櫓”之狀,可以行氣,促使針的作用向一定方向傳導。
套針療法的“搖法”具有行氣作用,這種氣的作用力正如魚尾擺動能讓魚在水中向前遊動,搖櫓能使水中的小船前進一樣,能作用到針尖指向的疼痛部位(壓痛點扳機點),發揮疏經通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治療作用。
套針療法的所謂“搖擺”具有行氣的作用,因而在操作中強調:“進針部位應同病灶在關節的同一側,不要隔著關節,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這本身就體現出套針所謂的“搖擺”有行氣的作用。

基於傳統針灸學

綜上所述,套針療法並非同傳統中醫針灸學沒有關係,相反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繫。理由很明顯,也很簡單:一是套針療法本來就源於《黃帝內經》中的“浮刺”法;二是腕踝針療法也源於傳統針刺療法;三是套針療法又是在腕踝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一源三歧、一針三代,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套針療法的理論基礎,還是套針療法的臨床實踐,都未脫離傳統針刺療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
套針療法是在《黃帝內經》和傳統針灸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針法,同傳統中醫針灸學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且是在傳統針灸學基礎上的創新。套針療法主要沿皮下經絡走向進針,針尖指向病所,施行搖擺手法後留針,可振奮皮部之經氣,起到激發和推動氣血運行的作用。這個過程不斷溝通和加強機體的氣血,營衛有序地循環運行,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加速血液循環以促進病變炎症吸收,達到鎮痛消炎使病變組織修復,促進新陳代謝,糾正氣血偏盛偏衰之過的目的,最終使人體各部位平衡協調,治癒疾病。
目前,多功能皮下套管針灸針已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統醫藥國際交流中心列為高新適宜技術推廣項目,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們的責任和任務是要將套針療法發揚光大,深入研究一些有關機理問題,比如不“以痛為腧”的問題,不要求“得氣”的問題;更進一步擴大適應範圍,提高適應症的療效以及鞏固遠期療效問題等。

套針療法相關繼續教育項目

2023年第一批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

項目名稱:多功能套針技術學習班
項目編號:2023-16-01-246(國)

2024年度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

項目名稱:多功能套針技術培訓班
項目編號Z20244321004

電視節目

CCTV-4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中華醫藥》欄目為“套針療法”做了專題報導《套針止痛》
《北京新聞名家訪談》欄目做了套針系列節目特別報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