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過程
首次出土
1963年6月,陳堆因家裡老屋住不下,就租了隔壁陳乖善的兩間房子住,院子後面是個土崖。當年8月的一個雨後的上午,陳堆在後院發現下雨坍塌後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
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陳湖將其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廢堆尋寶
1965年,
寶雞市博物館幹部佟太放在市區玉泉廢品收購站看到一件高約40厘米的銅器,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感覺這應該是一件比較珍貴的文物,便向館長吳增昆匯報。吳增昆隨即讓保管部主任王永光去查看,王永光趕至廢品收購站後,也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銅器買回博物館。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
文物展出
1975年,饕餮銅尊因其造型圖案精美被選送至
國家文物局,作為全國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國展出。
上海博物館館長
馬承源發現銘文並命名為“何尊”。
2017年10月26日,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宅茲中國”西周青銅器精品展中展出何尊。
2020年8月14日,何尊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特展。
2022年1月25日,故宮開年大展“何以中國”開幕,何尊等國寶重器亮相。
2022年7月30日,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斯文在茲——中華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展出何尊。
2023年7月9日,“盛世中華 何以中國”網上主題宣傳在
陝西考古博物館啟動。
文物背景
何尊銘文與《逸周書·度邑解》中的一段記載十分吻合。武王克商以後,仍存焦慮,通宵不眠,周公旦得到通報後趕過去問其故,武王說:我承天命滅商,卻還沒有定下都邑,那就意味著我還不能確定承受天命,怎么能安睡呢?
周武王對旦又說:如果要確定承受天命,平滅殷商,就必須依傍天室(上天的都邑),那裡有上天的法令;依傍天室的地方在哪兒呢?不需要到遠處去尋找,就是洛地;上天已經經過反覆探求,一定會祐助我們,洛地距離上天的都邑不遠,以後定都於茲,就把這裡叫做度邑吧(參黃懷信《逸周書匯校集注》)。武王病逝後,“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史記·周本紀》)
文物特徵
材質
何尊的主要材料有
銅、
錫和
鉛等金屬成分,三者所占比例也不同。早期銅占以上,有的錫僅占有0.8%,中期錫、鉛比例分別為5-8%、1-6%,有所增加,晚期則以鉛替錫的趨勢更明顯。何尊器身布滿油亮的黑色即是合金中含錫量較高所致。
造型
何尊(器身表面有饕餮紋裝飾),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部發現了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在國家的中心(成周)管理天下。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此器造型紋飾都有獨到之處,莊嚴厚重,美觀大方,主體感極強。圓口方體,有四道大扉棱裝飾。
文物銘文
唯王初堙(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庸於天,徹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臨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銘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這是周成王的一篇重要的訓誡勉勵的文告。
文物意義
最早的中國
探尋“何以中國”,必然繞不開“何尊”,這件來自
西周早期的青銅尊,內底部鑄有122字的銘文,其中“
宅茲中國”就是“
中國”一詞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是一個很典型的酒銅器代表,尊內鑄有122字的銘文。何尊銘文記載了
周成王繼承
周武王的遺訓,“中國”兩字作為詞組,首次在何尊銘文中出現,這是中國人應該記住的一件大事。青銅銘文,就是用青銅鑄造出的寶貴歷史,可以印證史籍或彌補史籍的不足。
圖冊資料
最早的“德”
“何尊的偉大在於它的銘文價值”。何尊中銘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現,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何尊是第一個出現“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無論青銅器還是甲骨文,都“德”字無心。在這之前,無論是表示得到還是表示道德,全部是無“心”,全是“得”。何尊之後的銘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無“心”。證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國的理念。(《易中天中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