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村鎮(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下轄鎮)

賈村鎮(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賈村鎮位於寶雞市北部的渭北台塬-----賈村塬中部,東隔千河與鳳翔長青鄉、陳村鎮相望,南接蟠龍鎮,西連金河鄉,北與橋鎮毗鄰,東西寬約7.8公里,南北長約8.9公里,鎮域面積69.43平方公里,轄賈村、廣福、東坡、五星、牛家灘、靈龍、扶托、杜家凹、倉園、文酒、龍新、陵一、陵二、陵三、上官、張家寨等16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36個自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賈村鎮
  • 外文名稱:Jiacu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寶雞市
  • 電話區號:0917
  • 面積:69.43平方公里
  • 人口:223600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基礎設施,教育事業,歷史人文,

歷史沿革

賈村古稱龍川鎮,城堡遺址至今尚存。史傳明清名臣黨崇雅曾在此接待西征的康熙帝,康熙帝見鎮門樓高題“龍川雄鎮”四字略有不悅,遂問黨崇雅道:“朕本為龍,此龍何來”?黨崇雅隨機應變:“君為真龍,此假龍爾”。康熙答:“原來是個假村。”承康熙金口玉言,改名“假村”,後代人諧其音喚作“賈村”,該村並無賈姓人家。這就是賈村地名的由來,賈村塬一名皆由此而來。
註:黨崇雅氏,為賈村塬蟠龍人,天啟年進士,崇禎年戶部侍郎,曾降李闖,後歸滿清。順治年曆任戶部侍郎、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加少保銜。順治十年高老還鄉,數月後奉詔還朝,受國史院大學士,十二年再次告老還鄉,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銜,故稱“黨閣老”。
賈村鎮形成集鎮,始於明末,興盛於清代。康熙二十年(1681)大學士黨崇雅辭朝還鄉,隱居於此,曾修蓋龍川鎮,並撰匾額“龍川雄鎮”,懸於城樓。後康熙帝出巡到此。見“龍”字不悅,黨氏隨機解釋“龍川”實為假村名。後因“假”與“賈”諧音字,漸有賈村之稱。
這裡地理位置適中,賈村、蟠龍、橋鎮及千河沿岸農民早在明清時代在此進行交易,民國末年全鎮有藥鋪、染坊、雜貨店、裁縫鋪等20多家。雙日逢集,入集5000餘人。1949年解放後,賈村鎮一直是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建制鎮。
鎮以駐地而得名。1949年為西坪區賈村鄉,1958年為縣功公社賈村管理區,1961年建賈村公社,1967年改紅旗公社,1976年復名賈村公社,1984年改賈村鎮。
1996年,賈村鎮面積35.8平方千米,人口2.6人,轄賈村、陵一、陵二、陵三、廣福、上官、牛家灘、倉園、文酒、五星、龍新、東坡、杜家凹、靈龍、張家寨、扶托16個行政村。
2002年,賈村鎮代碼610321109,轄賈村、廣福、東坡、五星、牛家灘、靈龍、扶托、杜家凹、倉園、文酒、龍新、陵一、陵二、陵三、上官、張家寨16個行政村。
2010年,賈村鎮面積約69.43平方千米,6239戶、26329人,轄賈村、上官、陵一、陵二、陵三、扶托、龍新、文酒、杜家凹、廣福、東坡、靈龍、張家寨、五星14個行政村,102個村民小組,36個自然村。
2011年7月,原陳倉區橋鎮鎮撤銷併入賈村鎮,鎮人民政府駐地賈村街道。

基礎設施

賈村鎮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川、塬、丘皆有,地域遼闊,自然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植被覆蓋率高。川、塬土層深厚,土質良好,適宜於種植業發展,屬優質糧生產基地。山區、丘陵發展種養業得天獨厚。
境內古遺蹟頗多,歷史積澱淳厚,上官遺址、西周遺址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賈村村1963年出土的兩周文物稀世珍寶“何尊”價值連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橋鎮村境內中發現的“華夏第一瓦”聲名大振。久負盛名的還有黃梅山和白荊山等。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曾至黃梅山避過暑、練過兵。閱兵台、一桿旗、聖旨溝、跑馬嶺等古遺蹟至今可鑑;炎帝之母安嬁氏生前居住過的白荊山遺址尚存。姜嫄聖母像古已有之,唐、宋、明、清尤為盛行,有碑可見。實屬文化瞻仰、旅遊、休閒、避暑之佳地。
境內交通便捷,通訊、水利、電力服務功能齊全。王-北公路沿千河西岸逶迤南北;賈龍路、橋馮路橫貫東西,底-縣、寶-橋公路縱穿全境,寶-中鐵路穿境而過。程控、行動電話基本普及,網路信號、高低壓電網覆蓋全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人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大力發展鎮域經濟,基本形成了農、工、商、貿、物流一體化,種、養、加、務工、服務多渠道的經濟發展格局。2010年糧食總產27180噸,油料總產600噸,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5.5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5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3億元。
賈村自古人傑地靈,各行各業人才輩出,以建築、建材、輕紡、服裝、鑄造、運輸、餐飲、加工、服務等各路領軍人物為代表,湧現出了一大批的私營企業公司,千祥、惠灃、華旗、宏運等立足寶雞,安盛水泥、宏橋紡織、聚全興鑄造、一匯工貿、寶通公司、騰達、華康、博雅服裝等骨幹企業立足本鎮,面向市場,安置轉移了一大批農村富餘勞動力,為鎮域經濟發展增添了巨大動力,全鎮擁有各類大小企業、工商戶5398個。
賈村鎮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文化、教育、衛生及社會各項事業統籌發展。近年來,累計建成水泥路214公里,砂石硬化道路271公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63處;大力實施綠色陳倉創建,改善生態環境,栽植各類綠化苗木64萬餘株,綠化道路246公里,綠化面積4195畝;建成農家書屋14個,衛星地面接收站550戶。全鎮共有初級中學兩所,國小11所,在校學生3195名,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衛生院2個,村級衛生室31個,計畫生育服務站2個,衛生條件優越,服務功能健全,新農合、新農保參保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
進入“十二五”,賈村鎮緊抓撤鄉並鎮這一契機,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與時俱進、銳意創新,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將迎來新的跨越式發展

教育事業

賈村高中(2008年已撤銷),賈村初級中學,賈村中心國小等學校

歷史人文

賈村鎮歷史悠久,至今有多處歷史遺存和文物保護區域。
據傳,賈村以北的橋鎮,是上古有橋氏部落領地,故本地在上古時就有人類居住。
整個賈村塬周邊,至少在商晚期西周初期就有村落城垣,塬東部的靈龍、上官、扶托村,南部的戴家灣墓地,西部的金河,北部的橋鎮都有西周早期的青銅器、玉器、兵器和石器出土。
1965年,在賈村村出土何尊一件,底部有122字銘文,其中第一次出現了詞組“中國”二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中國”的名稱。銘文也記敘了周文王、武王和成王傳承的序列,以及築造“成周”(今洛陽)的歷史。故被視為鎮國之寶。
1969年,這個塬區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銅器,1973年又發現了青銅器“夨王簋蓋”;1983年浮托村還出土了青銅器“夨膡盨”。這些夨器有的時代較晚,和其它器物所反映出這個塬區的主體時代特徵不太相符,但其在賈村塬的不斷被發現,引起了史學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關注,一部分學者經過對這些夨器的初步研究,認為汧河流域是夨國的封地,賈村塬一帶應是西周時期夨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
一些學者認為,賈村塬及其西北部的吳山,屬於西周早期的夨國封地。關於夨國,有兩種解釋,一說為虞國,一說為吳國。有學者根據西周“太伯奔荊蠻”認為,泰伯就是逃到了岐山以西的吳山一帶,故為吳國。周立國後,康王改封其地為江蘇宜地,也就是春秋戰國時的吳國。吳國姬姓,故而,後有與姬姓晉國結親不允的記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