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簡介,歷史發展,歷史起源,發展,特徵種類,製做與分類,中國競技毽,場地,比賽場地,第1款,第2款,第3款,第4款,第5款,第6款,第7款,第8款,基本技法,違規動作,手毽,留毽,落毽,名詞解釋,競賽方法,競賽規則,不足與改進,競技口號,健身功能,
踢毽子簡介
踢毽子首先,毽子製作簡便。只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商店裡或地攤上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差。
其次,活動便於開展。它對場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塊比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藝高的對場地要求越寬。
再其次,踢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比次數,也可以比連踢的時間,還可以比踢的花樣……。
歷史發展
歷史起源
踢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運動項目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它起源於中國漢代;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民間流傳極廣,集市上還出現了專門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代開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賽;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在毽子的製作工藝和踢法技術上,都達到空前的程度。
清代踢毽的技藝已相當高,也為中國古代婦女所喜愛。清初著名詞人
陳維崧曾讚美女子踢毽,說女子踢毽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發展
20世紀30年代後,踢毽運動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扶植髮展中國這一傳統運動項目。1950年,北京市吸收街頭踢毽藝人參加雜技團,專設踢毽子節目,並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195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的踢毽比賽在廣州舉行;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一起,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並被編入了國小體育教材加以推廣;1984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踢毽子列為全國比賽項目,並頒布了《毽球競賽規則》,改稱踢毽為“毽球”;1987年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此後每年都舉辦全國毽球錦標賽、全國職工毽球賽、全國中學生毽球賽三大賽事;在1995年的全國民族運動會和1996年的全國農民運動會上,毽球也被列為比賽項目。毽球運動已成為在全國普遍開展的熱門項目。
20世紀初,歐美近代體育傳入中國以後,踢毽子仍為中國青少年喜愛的體育活動。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北、湖南、福建、山東等省市都舉行過規模較大的踢毽子比賽。1 935年,
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上,曾把踢毽子列為國術比賽項目。女子盤踢的冠軍是浙江的程月珍,男子盤踢冠軍是上海的周克揚(成績接近5000對),交踢冠軍是南京的戴金堯(成績140對)。程月珍盤踢成績是1494對,交踢是36次。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
毽球競賽規則”後,踢毽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具備了規則、競賽性和可裁判性這些“競賽三要素”,標誌著踢毽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正規的競技運動。但自1984年以來的26年間,毽球運動的發展相當緩慢,迄今只吸引到中國高達1億踢毽人口的1%即100萬人的參與。絕大多數毽友甚至沒有聽說過“毽球”這種競賽活動,原因在於毽球的技術難度過高,而頂級比賽的觀賞性又超低,使得這項比賽難以推廣。最新的踢毽子競賽方法是於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其觀賞性、普適性和競賽性都要明顯高於老式的毽球比賽。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踢毽子的最具競賽性的玩法是“對踢”或叫“對打”,這種踢法是踢毽運動中距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最近的一種動作,因而受到中國年輕人的普遍喜愛。對踢要求對陣雙方以距地面較低的高度(中間最高點約為90-120厘米)向對方腳下大力踢毽,高手之間的對踢高度甚至低達20厘米。這種“低平毽”的踢法非常接近足球射門動作,所以被中國競技毽吸收作為極具觀賞性和技術性的比賽樣式。由此可以看出,中國競技毽是對傳統踢毽運動的一項突破性創新,將使踢毽運動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在全球廣為流傳的運動競賽形式。
特徵種類
製做與分類
毽子種類可分為雞毛毽、皮毛毽、紙條毽、絨線毽等幾種。
在古代,毽子一般用禽類羽毛和金屬錢幣做成。發展至今,毽子製作的種類繁多,除延用古代的辦法以外,一般的說有四種。
其一,用橡膠製作毽座,含毽底和毛筒一次成型,在毛筒上套金屬片和塑膠片,在毛筒中插上鵝毛或其他禽類羽毛製作的現代工業化生產的羽毛毽,大致可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
其二,用金屬片為底,以紙剪成各種花色纓的手工製作的紙毽。
其三,以各種色布條為纓,以大組扣為底做的手工布毽。其四,以塑膠做成的各色裝飾性毽子。
在一般日常的踢毽活動中所使用的毽子,按照外觀尺寸來區分,可以大致分為大毽、中毽、花毽和毽球毽。大毽是供一般初學者和平時娛樂所用。中毽使用範圍最廣,即可用於娛樂,也可用於比賽。在中國競技毽的各單項比賽中只使用中毽,而不使用其他尺寸的毽子。花毽的裝飾性最強,使用的羽毛品種繁多,包括鵝毛、雞毛、鴕鳥毛等等。毽球毽飛行速度最快,其羽毛短小、高度很低,一般使用鵝毛製作,只在毽球比賽中使用。
中國競技毽
“中國競技毽”的比賽所使用的“中毽”的詳細描述:
中毽由底座(由毛筒和毽底構成)加4支鵝毛再加活動墊片構成。為了使羽毛能夠牢固地附著在底座上,可以在羽毛的根部加上粘接劑。為了進一步增加羽毛固定的牢固度,還可以使用不同質 地的線材或橡皮筋將毛筒的上部紮緊。
中毽的底座由軟塑膠或橡膠製成,其形狀是由空心圓柱型的上部和圓台型的底部構成。底座上部的空心圓柱型部分稱為“毛筒”,底座的底部稱為“毽底”。毛筒和毽底是融為一體、一次成型的,應儘可能結實耐用。毽底的底面有許多距離大致相等的圓柱形凸起。中毽底座的尺寸見圖4-3。
中毽的4支鵝毛的根部插於毛筒中,鵝毛尖端向外,並由膠水或其他粘接劑固定在毛筒中。在附圖的俯視圖中,對立的兩支鵝毛的角度成180度,即置於一條直線上;相鄰兩支鵝毛的角度各為90度。4支鵝毛均為白色。
中毽的墊片在中毽底座的毛筒外側套有12片圓形中間帶孔的墊片,其中9片為直徑比毽底直徑稍大的金屬墊片,2片為直徑比毽底直徑稍大的很薄的塑膠墊片,最上面一片是橡膠、塑膠或硬紙板做的墊片,並可印有或貼有生產商或銷售商的簡單廣告。墊片自下而上的排列順序是:塑膠薄片、5片金屬墊片、塑膠薄片、4片金屬墊片、橡膠墊片。墊片的內孔比毛筒的外直徑稍大,使墊片可以套在毛筒外面之後自由地上下運動。出於環保目的,金屬墊片可以由廢舊金屬罐頭盒的空殼剪制而成。
中毽的尺寸和重量:中毽的高度為14-15厘米,其對立兩支鵝毛羽尖外緣的標準寬度為14-15厘米。中毽底座的高度包括毽底底面的凸起在內為2.6厘米。毽底的凸起的直徑和高度各為0.1厘米。毽底的厚度為0.3厘米,直徑為3.50厘米。毛筒的外徑為1.1厘米,內徑為1厘米,高度為2.2厘米(不包括毽底的厚度在內)。金屬墊片的外沿直徑為3.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徑為1.80厘米,金屬墊片的厚度為0.02厘米。塑膠墊片的外沿直徑為4.80厘米,中心孔的直徑為1.80厘米,塑膠墊片的厚度為0.01厘米。
中毽的標準重量為24-25克,不得少於或多於此重量範圍。
場地
傳統踢毽子對場地要求不高,只需比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藝高的對場地要求越寬。在室內、室外均可進行。場地面不受限制,只要平坦即可,主要根據參加人數和水平而定。例如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境地盛產桐油和油茶,踢毽水平高的人,站在枯餅上進行比賽或表演。
比賽場地
中國競技毽“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詳細解釋
第1款
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主場區、底線與邊線如圖1所示,對抗毽賽比賽場區的主場區外沿是一個長11.88米、寬5.18米的長方形,線寬4厘米的標示線包括在內。此場區的寬度與標準羽毛球單打場區的外沿相同,長度與羽毛球雙打場區的後發球線的長度相同。長方形的兩條短邊稱為端線,在不同的單項比賽中也稱為11米線或雙踢底線。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稱為邊線。
第2款
中線、中線中心線以及其他線段的中心線在兩條邊線的中間位置有一條連線線將兩條邊線連線起來,稱為中線。中線的中心線是一條為敘述方便而僅在理論上存在的、距兩邊端線距離完全相等的線段。在以下的敘述中,為避免標示線的4厘米線寬造成的敘述困難,將使用各條標示線線寬的中心距兩邊各2厘米處的中心線作為該線段的代名詞。如無特別解釋,則任意兩條平行的線段之間的距離就是指該兩條線段的中心線之間的距離。
第3款
5米線和10米線如圖1和圖3所示,在中線的兩側距離中線2.50
米處各有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段連線兩條邊線,這兩條線段之間的距離為5米,所以稱為“5米線”。在兩條5米線與端線之間、距5米線2.50米處又各有一條與5米線平行的線段連線兩條邊線,這兩條線段之間的距離為10米,所以稱為“10米線”,也可稱為“單踢底線”。
第4款
11米線如圖1和圖3所示,在中線兩側距中線5.92米處各有一條端線。在對抗毽賽中,這條端線又稱為“11米線” 或“雙踢底線”。兩條11米線的外沿之間相距11.88米。
第5款
發毽限制線與發毽區將兩條邊線的兩端各以虛線延長1米,這4條虛線稱為“發毽限制線”。每條發毽限制線各是由5段10厘米長的線段間隔10厘米構成。在邊線的端點,發毽限制線的虛線應以空白、而不是以實線開始,以使裁判員便於判斷在對抗毽比賽中落在邊線端點處的落毽是否出界。由端線(也即“11米線”)與相連的兩條發毽限制線及其延長線形成的半封閉區域稱為“發毽區”。
第6款
1區和2區在中線兩側,由中線、5米線和兩條邊線形成了兩個場區,分別稱為1區和2區。在對抗毽比賽中,1區和2區分別是對抗雙方的“前區”。
第7款
3區和4區在中線兩側,由5米線、10米線和兩條邊線形成了兩個新的場區,分別稱為3區和4區。
第8款
5區和6區在中線兩側,由10米線、端線和兩條邊線又形成了兩個新的場區,分別稱為5區和6區。
基本技法
毽子的基本踢法,主要有“盤、拐、繃、蹬”四種,用腳內側踢為“盤”,用腳外側踢為“拐”,用腳面踢為“繃”,用腳掌踢為“蹬”,用腳趾踢為“挑”,用腳後跟踢為“磕”等。
不算雙腳同時離地的跳躍動作和其他複雜動作,踢毽子的基本動作共有8種,即盤、蹦、拐、磕、抹、背(音“杯”)、勾、踹。由於參與踢毽子的民眾廣及全國各地,而且踢毽子運動的流傳又年代久遠,所以對同樣的動作形成了各地的多達幾百種不同的稱謂。
北方地區叫法
下面以中國北方地區的叫法作為參考,列出踢毽子的8種基本動作的傳統叫法與現代叫法的不同稱謂。
踢法的新舊名稱對照和對動作的解釋以下名單在新舊名稱之後是對動作的解釋。排列如下。
新名稱/舊名稱:對動作的解釋和定義。1.內踢/盤踢:用腳內側在身體前方或側面踢。
2.直踢/蹦踢:用腳面在身體前方或側面踢。
3.外踢/拐踢:小腿向同側身體側後方彎起,用腳外側或腳後跟在身體側面或側後方踢。
4.膝擊/磕踢:膝部向前提起彎曲,用大腿的正面或膝部擊毽。
5.叉踢/抹子: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內側或腳心踢。
6.背踢/倒打、背(音“杯”)毽:一隻腳不離地,另一隻腳向身後彎曲用腳心踢。
7.倒勾/倒勾:背對毽子即將運行的方向,在身體前上方用腳面向身後踢。
8.踹毽/踏毽:在身體前方、側面或身後用腳心或腳外側踢。
以下是踢毽子的部分跳躍動作。跳躍動作比一般動作的難度加大。對跳躍動作是指換腿做出對稱的跳躍動作,難度就更大。
9.跳直踢/?:一條腿向前提起離地,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後離地腿在身體前方用腳面直踢並先落地。
10.對跳直踢/?:在用一條腿完成跳直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直踢。
11.跳叉踢/單飛燕:一條腿向前彎曲提起,另一條腿單腿起跳騰空,然後用後離地的腿從背後繞至前腿外側用腳內側踢。
12.對跳叉踢/雙飛燕:在一條腿完成跳叉踢之後,當毽子回落後,立即連續用另一條腿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叉踢。
13.跳跪踢/鴛鴦拐:雙腿同時蹬地起跳並向身後彎曲,用一隻腳的腳外側踢。
14.對跳跪踢/雙鴛鴦拐:在完成一次跳跪踢後,當毽子回落後,緊接著立即用另一隻腳外側完成與第一次動作對稱的跳跪踢。
15.跳背踢/跳倒打、跳背毽:一條腿先向前抬起離地,另一條腿向後蹬地起跳並向後彎曲,然後用後離地腿在空中完成背踢動作。
16.對跳背踢/雙跳倒打、雙跳背毽:在用一隻腳完成跳背踢之後,立即用另一隻腳做出第2次跳背踢。
17.轉體踢/?:在一個動作完成之後,身體原地旋轉360度,然後在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接續下一踢毽動作。
18.頭擊/?:用頭部的任何位置迎擊毽子並將毽子送出。
19.胸腹停/卸毽:用胸部或腹部的任何位置將毽子的運動停止並等待毽子自然下落。
20.停毽/卸毽:用身體的任何部位將毽子的運動停止並等待毽子自然下落。但對肩胛骨以下的手臂直至手指尖的停毽動作有特殊規定,即不允許將手臂抬起後接觸毽子,否則將被視為“手毽”而等同於毽子落地。
單純比踢技術
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比賽正式開始前,常用此法定參賽人員出場次序。)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者為勝方。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復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兼比踢花樣
最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隻腳踢它。可以連續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從背後“偷偷”去踢;“打環”,雙腳跳起,一隻腿彎曲起來,另一隻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隻腿向前伸直,另一隻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隻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
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
兒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飄洋,過海
吟唱八個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飄、洋、過”五個音節時用正腳各踢一下,唱“和”時用反腳向內踢一下,唱“拐”時用反腳向外踢一下,唱“海”時打一個跳。循環反覆,看誰踢得多。
2、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個動作。讓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裡;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窩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兩指(中、食)上;五、握緊的拳頭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蘭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著的臉頰上;十、跳起的一腳上。也是踢得多者為勝利者。
除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踢法。
花式踢法
1.毽子花式踢法介紹
毽子花式踢法有很多種,大致可分為兩類:“軟的”和“硬的”。軟的一般比較簡單,一隻腳離地的同時另一隻腳是著地的(雙飛、一卯兒除外),正規比賽中大多數軟的是不計數的(金獅、一卯兒通常會計數),軟的通常只作為連線的動作,高手踢軟的通常可以幾百次甚至上千次而毽不落地。硬的通常是雙腳同時騰空躍起(肖蹲兒類的除外),用其中一腳去踢毽子,另一隻腳輔助做出各種花式動作。硬的比較消耗體力,通常高手踢硬的也可以連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而毽不落地。
2.在科爾沁地區有羊鬍子毛毽。據雪髯翁記錄,其踢法分前眼和後眼。成套的踢法有:里踢外掰;顫盤大踢;踢打背掰揠;打跪踩揠掏等等。其中剪子鼓的躍式也叫monggoro(蒙奧撈)。
軟的 | 踢法 |
大腳板兒 | 用腳內側踢 |
外拐 | 用腳外側踢 |
繃鞋 | 腿腳繃直,用腳背踢 |
膝膝 | 膝蓋彎曲,用腳背踢 |
咚咚 | 用彎曲的膝蓋踢 |
雙飛 | 雙腳同時躍起,用腳背踢 |
剪子 | 一腿彎曲作邁步狀,另一腳從後面用腳內側踢 |
金獅 | 腿繞毽子一圈再將其踢起 |
一卯兒 | 一腿先向後抬起,再繞過站立的腿去抽踢毽子 |
落(lào) | 讓毽子自然落在腳背上,而不彈起 |
其它 | Busnaiai、Busyeye等,非正規踢法 |
硬的 | 踢法 |
肖蹲兒 | 一腿站立,另一腿從後面用腳內側踢 |
掏肖 | 同肖蹲兒,但毽子從兩腿之間落入後腳內側 |
正程 | 一條腿盤在另一條腿的前方,用後腳背踢 |
掏程 | 同正程,只是毽子從兩腿之間落入後腳背 |
氈子 | 做邁步狀,騰空而起,用後腳內側踢,踢毽子的腳先落地 |
掏氈子 | 同氈子,只是毽子從兩腿之間落入後腳內側 |
筷子 | 一腿彎曲靠在另一腿的側面,躍起用起支撐腳的內側踢 |
掏筷 | 同筷子,只是毽子從兩腿之間落入後面腳的內側 |
里掏 | 動作有點像剪子,做邁步狀,只是鍵子是從兩腿中間落到腳上 |
拉掏 | 騰空而起,兩腿呈括弧狀,前腿從毽子上繞過,用後腳內側踢 |
其它 | 搓板筷子等,非正規的踢法 |
違規動作
手毽
任何將肩胛骨以下直至手指尖抬起脫離自然下垂狀態並接觸毽子的動作都被視為“手毽”違規, 無論參賽者是“有意”或“無意”。在雙臂和雙手自然下垂狀態下,以靜止方式停止毽子的飛行,然後任憑毽子自然下落並接續下一個動作,這樣的動作不視為手毽,而視為允許的“停毽”。
留毽
導致毽子在身體、鞋或服裝任何部位滯留不動的各種動作都稱為“留毽”。“滯留不動”是指毽子和與其接觸的身體、鞋或服裝的相對關係,不是指毽子在空間中的絕對靜止狀態。為保持比賽的節奏,在中國競技毽和老式的毽球比賽中都禁止留毽。運動員有義務穿適宜的服裝和鞋,以避免任何造成留毽的情況發生。
但在花毽比賽中則對於“留毽”有著完全不同的規則,其中有些動作甚至要求運動員將毽子有意識地停留在身體的某個特定部位,例如規定動作中的“朝天蹬”,就要求運動員將腿伸直並向上方垂直抬起,以腳心接住並留住毽子在腳心停留不動。
落毽
無論在民間娛樂或是正式比賽中,“落毽”都被視為是一種動作失敗的結果。但在中國競技毽或毽球比賽中,如果運動員將毽子踢過中間網並使毽子直接落在對方場區內則不視為“落毽”,而是進攻得分的動作。只有毽子落在本方場區內的地上,無論是因為對方動作的結果還是本方動作的結果,都被視為“落毽”而失分。
名詞解釋
乾
乾(gān)
指連續踢硬的動作,可以是同一個動作,也可以是不同的動作,中間不帶連線也不得夾雜軟的動作。
繚
自由腳不著地連續地踢軟的動作,或用自由腳通過軟的動作在各種硬的動作中形成連線,連線過程中自由腳不可落地,否則整套動作宣告失敗。
墊
硬的動作之間的一種連線方法(軟的動作中只有一卯兒可用此法連線,硬的動作大部分可用此法連線),在一隻腳落地的同時另一隻腳離地,即不斷換腳而在硬的動作間形成連線。
滴溜
硬的動作之間的一種連線方法,其中一隻腳總是離地的,用同一隻腳不停地踢硬的動作。
拉毛吃毛
競賽中輸了的一方將毽子拋起讓獲勝的一方踢。
通常高手們可以熟練運用各種踢法,並通過自如的連線,變幻出無窮的花樣踢法,類似平花裡面由基本動作連線成的combo,非常好看。
競賽方法
競賽規則
依照踢法的不同,傳統踢毽比賽可分為記數賽、記時賽、花樣賽幾種。
非正式的踢毽子比賽有單人賽與集體賽。單人賽以每人踢毽的次數多少判定勝負;集體賽按個人技術高低分組,以總踢次數多少判定輸贏。技藝高超者可連踢數千次而毽不落地。另有一種圈毽的踢法,即一群人共踢一毽,當毽踢到哪位毽友面前,該毽友即可任意選擇踢法將毽子傳踢給任何人,直至毽子落地,毽掉在誰面前誰為負。
自1984年前國家體委發布“毽球競賽規則”和“花毽競賽規則”之後,傳統的踢毽運動開始出現正規的“對抗性比賽”(毽球)和“競爭性比賽”(花毽)的競賽方法。這是中國的體育前輩們將競賽性帶入踢毽子這種傳統民族體育運動的最早嘗試 ,因而具有其歷史意義和歷史貢獻。但經過26年的長期比賽實踐後,這兩種比賽方法的不足之處都逐漸暴露出來。
不足與改進
毽球比賽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1.毽球與早它20年由泰國部長於1964年發明的“藤球”過於相像。無論是賽制的設定(單踢、雙踢、3人團體賽)、主要動作(高腿踏毽、外擺腳背倒勾進攻),還是團體賽時的隊形、做毽動作和發毽動作,都與藤球過於接近。如果藤球國家指責毽球是“山寨藤球”,毽球的設計者們將很難做出解釋。2.中間網過高和技術性過高,影響到了毽球比賽的普適性。毽球比賽的中間網高達1.60米,導致傳統的8種主要踢毽動作中,只有踹(占80%)和勾(占20%)這兩種高難度動作成為主要進攻方式。基層毽球隊中,往往只有1/5-1/10的隊員有能力發動進攻。這種情況,在2009年1月17日的中國體育報曾有報導對此進行批評。3.攻守不平衡導致觀賞性較差,越是頂級比賽觀眾越少。與其他所有隔網球類比賽如網球、排球、羽毛球、桌球的情況完全相反,毽球比賽越是頂級比賽觀眾越少。如世界錦標賽和中國的全國錦標賽,看台上都是空空如也,根本沒有觀眾。原因在於攻方過強造成的“一回合球”(即發球方無法將毽子第二次踢過網)太多,某些場次竟然高達90%,往往一場比賽的最高回合數只有3次。
花毽比賽的主要問題是踢毽動作太小,不利在大範圍的體育館內觀看。其次,花毽比賽的5x5米的場地中央設計了一個60x60厘米的方形區域,運動員離開該區域就會被扣分。這種設計也顯然不符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
2009年5月發明的“中國競技毽”則吸取了上述兩種競賽形式設計的教訓,按照奧運精神和國際通行的最新競賽理論設計比賽,成為踢毽運動的突破性創新。自2009年6月起至2010年3月,中國競技毽已經在北京的各大公園和體育館中進行了1000場以上的測試賽,並且形成了一支由北京最高水平的毽客和體育競賽專業人士組成的強有力團隊。2010年3月底,10萬字的“中國競技毽競賽規則”一書即將出版,並將很快出版英文等外文版,踢毽子的這種最新競賽形式將使這一古老運動煥發青春,成為距奧運立項標準最近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
競技口號
中國競技毽的口號是“四方針”、“三好處”、“兩快樂”、“一目標”:四大方針是“繼承踢毽歷史傳統,密切聯繫人民民眾,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攜手國際足球運動”。“繼承踢毽歷史傳統”指中國競技毽充分運用踢毽運動傳統的基本技巧。“密切聯繫人民民眾”指中國競技毽主要運用街頭巷尾普通毽友日常踢毽的最流行動作。“代表未來競賽趨勢”指中國競技毽順應現代競技運動的最新發展方向,將觀賞性作為頭號要求來設計比賽。“攜手國際
足球運動”指中國競技毽基於“毽、足同源”的歷史淵源,廣泛採納了足球運動的大多數動作。三大好處是“好看、好玩、好酷”,對應於中國競技毽觀賞性高(比賽對抗激烈精彩、引人入勝)、普適性高(男女皆可、老少鹹宜、高手低手大家玩)、技術性高(技戰術發展空間大,適於組織職業化比賽)的突出優點。兩大快樂是“快樂比賽、快樂生活!”,表明這比賽帶來很大樂趣。一大目標是進軍奧運:“中國競技毽,奧運會上見!。”
健身功能
毽子是一項良好的全身性運動,它不需要任何專門的場地和設備,運動量可大可小,老幼皆宜,尤其有助於培養人的靈敏性和協調性,有助於身體的全面發展,增強健康。
《辭海》上說,踢毽子“對活動關節,加強韌帶、發展靈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來玩一玩,更歡迎男女愛好者來找筆者切磋切磋。
踢毽子以下肢肌肉的協調運動為主,功夫在腳上。錛、磕、拐、盤,轉身穩步,起跳騙腿,前合後仰,在他人看來,就像欣賞跳舞。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以縱軸為中心擺動,帶動遠端供血最困難、動作難度最大的部位,增強了肌肉的力量和相應關節的柔韌性。盤、拐、繞等動作,縫匠肌、膕肌、股肌等腿部肌肉得到鍛鍊;而錛、磕、落等,足背肌、足底肌的作用必不可少。至於花毽兒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像“霧裡看花”、“
蘇秦背劍”、“倒掛紫金冠”、“外磕還龍”、“朝天一炷香”等等,頭頂、後背、腳跟、腳面等部位,毽子上滾下翻,滴溜兒亂轉。這時,腰肌、髖肌、臀肌,甚至胸肌、腹肌等都要參與。骨骼肌的動靜脈短路枝大量開放,下肢血流的動力性平衡得到維持。既增強了肌肉、骨骼的運動功能,又有效地預防了一些血液回流障礙性疾病,尤其是辦公族罹患的下肢“
深靜脈血栓形成”性疾病。
長期低頭伏案,頸椎前傾,疏於活動,容易得頸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彎曲失常,久之則拱腰駝背,成為所謂“辦公室型體態”。踢毽子時,隨著毽子的起落,脊椎各關節屈伸有節、有度,椎體的深、淺層肌及頸前、頸後肌等一張一弛的功能鍛鍊,避免了椎關節的僵化,增強了關節的穩定性,預防了頸椎病,修整了腰肢體態。踢毽兒時雙上肢有節律地擺動,運動了肩、背部肌肉、關節,對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瞬間完成踢的動作,技術到位,動作準確,毽子才能遂心著意。大腦皮層勢必建立起新的興奮灶,轉移思維,“換換腦子”。對於調節
高級神經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十分有益。毽子雖小,娛樂和藝術等功能俱全,魅力十足。心到、眼到、腳到;反應要靈敏,動作要迅速,相互配合要心領神會。很多人把踢毽子又叫“走毽兒”。大家圍在一起,你一腳,我一腳,飛舞的毽子牽動著所有人的眼球,調動著所有人的責任感,激發著所有人團結進取的精神;稍微的不小心都會造成毽子起落中斷。其間有說有笑,有喊有叫,有逗有讓,氣氛融洽、熱烈;一旦落地,一片譁然,一片惋惜。心態的調整寓於小小毽子的騰飛起落。有效地防治了“亞健康”狀態。
(原載1996年6月28日《中國體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