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毽

花毽

毽子,是中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

2011年5月23日,苗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省青州市申報的“花毽” 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毽
  • 外文名:hua jian
  • 製作材料:羽毛,銅錢
  • 申報地區:山東省青州市
  • 批准時間:2010年5月18日
  • 遺產編號:Ⅵ-69
花毽歷史,動作和類型,場地設施,場地,球網,毽球,競賽規則,比賽規則,場上位置,教練隊長,服裝,比賽細則,比賽賽制,暫停,換人,局間間隙,發球,輪轉順序,動作,網上球,觸網,比賽注意,比賽規則,計勝方法,判定和申訴,毽球技術,踢球技術,進攻技術,發球技術,毽球協會,協會領導,競賽規則,理論研討,裁判隊伍,

花毽歷史

誕生
毽球從中國古老的民間踢毽子遊戲演變而來,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觀賞性、健身性基礎上,增加了對抗性,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則、足球的技術為一體,是一種隔網相爭的體育項目,深受人民民眾的喜愛。
1984年,原國家體委將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並組織了全國毽球邀請賽。在政府和體育部門的倡導下,毽球運動在北京、湖北、山東、廣東、上海、陝西、河南、山西及東北各省廣泛開展,各地相繼組織了各種類型的毽球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民民眾參加到了這項活動之中,充分顯示了毽球運動的強大生命力。
起源
踢毽子起源於什麼時候?又是何人首創?這早就是我國體育專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有一種傳說認為:毽“創自轅黃帝”。當時叫“毱”,不叫毽,是練習武士的一種器具。“毱”在中華大字典中解釋為“皮毛丸”,顯然,“皮毛丸”與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一傳說認為:“創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質,拋足而戲,以釋軍悶。”此種傳說沒有可靠的佐證,而且“箭”與“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為信的。
花毽
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踢毽子起源於我國漢代,盛行於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踢了五百次,觀眾讚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
並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
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等各色。”
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展,關於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
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锺,楊柳兒死踢毽子。”踢毽子已成為民諺的內容,而且發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末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鍊身體:作養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花鳥、唱二黃等並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說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廟會,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觀摩、比賽,培養新手,甚是熱鬧。 (郭七正《踢毽子》)
少數民族毽球
毽球是侗族、苗族、水族同胞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手毽演變而來,手毽是各族人民在播種水稻時,扔接稻秧的一系列動作啟發下產生的,是侗族帶有社交性質的體育項目。 比賽場地長11.88米,寬6.1米,中間以球網相隔。比賽雙方各派三名選手出場。其技法以踢、觸為主,可用頭、腳及身體去接球,但不能用手臂去觸球。毽球打法類似於藤球、排球。毽球是用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翎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與下部毽墊連結而成。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制,得分方必須是發球方(第三局採取每球得分制),以先得15分者為勝一局。
發展
到了本世紀三十年代,湧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等,數不勝數。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彩,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鬥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
1928年月12月,在上海市舉辦“中華國貨展覽會”時,舉行了我國第一次踢毽子公開比賽,推動了這頂民族體育項目的發展。1933年3月26日。在南京市又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性的踢毽比賽,據當時的報紙報導:“報名參加者頗為踴躍,其中有河北的溥子衡、金幼申、(編著者註:溥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楊介人三人,對於踢毽子極有經驗……能踢之花式均有百餘種之多,觀者無不讚美。此外,有著名體育家及踢毽能手參加……屆時定有一番熱鬧也。“比賽結果:河北楊介人獲普通踢(盤踢)和花樣踢第一名;北京運動員溥子衡、金幼申並列普通踢和花樣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樣都有百餘種之多,第四名踢的花樣有三十種,第五名踢的花樣有二十種。”在發獎會上,楊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進行了表演,還拍了電影紀錄片。
同年10月舉行的全國體育運動會上,踢毽子同拳術、摔跤、彈弓、劍術等民間運動項目一起,又進行了比賽。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北京運動員溥子衡和金幼申分別獲普通踢的前三名,浙江運動員謝叔安獲第四名。上海運動員陳鴻泰獲特別踢(交踢、北京叫小毽股)第一名,上海運動員周柱國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分別獲特別踢的第二、三名,第四名為河南運動員路錦城獲得。比賽後,北京運動員金幼申、溥子衡二人,還在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學、中學等單位進行了多場表演,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評。
但是,此後踢毽子運動衰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這項民族體育運動才逐漸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0年,北京市吸收了在街頭靠踢毽子餬口的藝人參加了雜技團,專設了踢毽子節目,並出國進行表演,受到了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
1963年,踢毽子同跳繩等,被列入國家提倡開展的體育活動,踢毽子運動還被編入了國小體育教材。
1961年6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飛毽”的電影,介紹了踢毽的運動的歷史和踢法,推動了這一運動的發展。天津、上海、保定、哈爾濱等地參加踢毽子的人越來越多。上海電視台也形象地向廣大觀眾推薦踢毽運動,上海《青年報》還組織了全市中學生“紅花懷”踢毽比賽,歷時兩個多月。北方冰城哈爾濱市,參加踢毽子的活動人數逐年增加,全市半數以上的中國小的大約三十五萬餘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比賽。1982年,哈市一三六中學國中三年級女生王麗萍,用1小時28分多鐘,以5684個的優異成績獲得全市中、小學生踢毽子比賽的雙腳踢(盤踢)第一名。這個成績,遠遠超過了1933年10月,全國性體育運動會踢毽第一名4986個的成績。
在我國著名的“毽鄉”之一河北承德,也出現了新氣象。家家有毽,人人善踢,逢年過節,更是熱鬧,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到踢毽的活動,為節日增添了特有的喜慶氣氛。(以上內容摘自郭七正的“踢毽子”一書)
踢毽子技巧是我國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歷史悠久,起源於漢代。在考古發現的漢磚上就有踢毽子的畫。到了唐宋時期,踢毽子非常盛行,踢的花樣也很多,集市上還有製作出售毽子的店鋪,明清時開始有正式的踢毽比賽,不少的民間藝人就愛畫少兒踢毽子的生動場面。清代民間藝人繪製的《踢毽圖》上的動作姿態和現代踢毽子相似。到了清代末年達到鼎盛時期,踢毽子的技巧已經相當高了,踢法有里外廉、拖槍、聳、佛頂珠等技法。參加人之多,街頭巷尾到處可見,它不僅用來強身健體,還作為養生之道予以重視。
據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廣東新語》說,每年正月十五日,廣州有踢毽子大會,男女老少雲集在五仙觀進行比賽。清末,北京的民間踢毽子藝人發展為四個流派。他們各有絕活,風格不一廣收門徒,還時常擺下擂台,較量踢毽子的技藝。1912年,在地安門外舉行了一次轟動全城的毽技大表演。會後成立了毽技組織。
我國毽子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廣州市體委於1956年舉辦的,並制定了簡單的規則。1984年春《毽球競賽規則》誕生。它是根據踢毽子的特點,吸收了幾種球類比賽的形式綜合而成的。
前景
在國際上這項運動已經在越南、德國、匈牙利、寮國等國家和地區逐步流行,還成立了國際毽球聯合會,歐洲專門成立了毽球運動分會,積極推廣和開展毽球運動,並且建立了世界錦標賽制度。而且國際上的毽球競賽水平也不斷提高,越南與中國競技水平不相上下,與中國一同躋身毽球第一集團。而德國、匈牙利等國家和地區的實力也很強。另外,花毽傳到國外產生了FOOTBAG運動,國內稱之為“花式沙包”,也在發展壯大。
儘管發展前景喜人,花毽運動還缺乏更多政府和社會支持,在經費保障、人員培訓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我希望將來花毽運動能傳到世界各地,為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不希望後代子孫失傳。建議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能否對於這類民眾基礎廣、推廣效果好的非奧項目,加大對其人員培訓、國際交流、經費保障等方面的支持,通過更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推動,讓中國傳統體育在國際舞台上發揚光大。

動作和類型

1單踢
單踢動作要領:髖關節外展,膝關節屈。踝關節內收並屈,用腳內側觸球,控制球上下飛行。
2盤踢
盤球技術要領:與單腳踢動作要領一致,單在兩腳轉換踢球時要注意球的飛行位置與觸球力量要協調配合好。在練習時,巡迴輔導。最後舉行比賽,負責受罰,以激發積極性。
3壓
(以右腳踢為例)重心下降,左腿膝關節屈,上體稍微左轉,眼看花毽。右腿膝關節屈,髖關節外展,踝關節內收到左腿側後方。右腳內側觸球,在觸球瞬間,重心後移,同時右腿向上提拉,將花毽踢起。
4顫
動作要領同單踢,但連踢時,踢毽腳不能觸及地面。
5竄打、打
踢花毽:(男生竄打,女生打)
動作要領:(以右腳打毽為例) 跳起後,上身稍微右轉,右膝屈,外展,踝關節內收至左腿後側,觸球時腳內側平面保持住。兩臂自然擺動。
(1) 竄打:注意動作的連線要協調。
(2) 觸球部位要準確。
6踢、打、倴、掰、壓
踢毽子——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運動
夏傳壽
男女老少齊上陣男女老少齊上陣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體育活動之一,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健身活動。
首先,毽子製作簡便。只需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雞毛最好是雄雞的,又長又好看,也好踢些。商店裡或地攤上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差。
其次,活動便於開展。它對場地要求不高,只需一小塊比較平坦的空地,五六平方米,三四平方米均可,越是技藝高的對場地要求越寬。本人只需一平方米甚或站在板凳上,也能踢上好幾十下。
再其次,踢法多種多樣。既可以比次數,也可以比連踢的時間,還可以比踢的花樣……。這裡著重介紹幾種常見的踢法——
一、單純比踢的技術
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踢。著地的腳可以移動,也可以不準移動(俗稱“定樁”);踢的腳可以著地,也可以不著地(俗稱“懸”,比賽正式開始前,常用此法定參賽人員出場次序。)參加者可以依次輪換踢,連續踢得多者或先完成任務者為勝方。也可以“加寶塔”,即第一人踢一下,第二人踢兩下……依此類推,周而復始,直往上加,到其中一人踢“死”為止。“死者”可向“生者”“拋毛”,即將毽子用手拋給人家踢,直到人家沒踢到或你接到踢來的毽子為止。比賽再重新開始。
二、兼比踢的花樣
最常見的是“打跳”,即毽子一拋,雙腳同時跳起,用一隻腳踢它。可以連續跳,也可以跳了踢,踢了跳。還有“打偷”,即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從背後“偷偷”去踢;“打環”,雙腳跳起,一隻腿彎曲起來,另一隻腳踢;“打翹”,雙腳跳起,一隻腿向前伸直,另一隻腿踢;“打剪”,雙腳跳起,兩腿向前作剪剪子動作,用其中一隻腳踢毽子。此外,還可以故意用反腳踢,(注意:有人是左撇子,右腳則是反腳),或雙腳輪換踢……
最後,介紹兩種兒歌伴唱踢法。
1、里和,外拐,飄洋,過海
吟唱八個字,依次踢八下。其中唱“里、外、飄、洋、過”五個音節時用正腳各踢一下,唱“和”時用反腳向內踢一下,唱“拐”時用反腳向外踢一下,唱“海”時打一個跳。循環反覆,看誰踢得多。
2、一鍋底,二鍋蓋,三酒盅,四牙筷,五釘錘,六燒賣,七蘭花,八把抓,九上臉,十打花
唱一句,踢一下,做一個動作。讓踢起的毽子依次落在:一、伸直的手心裡;二、伸直的手背上;三、五指窩成的“酒盅”里;四、伸直的兩指(中、食)上;五、握緊的拳頭上;六、撮起的手掌中;七、手指有曲有伸的“蘭花瓣”上;八、抓取的手心中;九、仰著的臉頰上;十、跳起的一腳上。也是踢得多者為勝利者。
《辭海》上說,踢毽子“對活動關節,加強韌帶、發展靈敏和平衡有良好的作用”。希望有興趣的朋友來玩一玩,更歡迎男女愛好者來找筆者切磋切磋。
(原載1996年6月28日《中國體育報》)
類型
第一種是我們常見的傳統花毽。花毽的高度一般在12公分左右,多用火雞毛或鵰翎做毽身,塑膠片做底座。因此,看起來更美觀一些,踢起來彈性也很好。毽子起落的速度,也沒有太多限制,踢起來後上下翻飛,花樣動作全憑自己掌控,沒有特別高難度的動作,所以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
第二種是大毽子,這種毽子的毽身多用鵝毛製成,橡膠做底座,高約17—18公分左右。與傳統花毽不同的是,大毽子比較重,要求技巧性相對較強。如果是單人踢,就有100多種動作。但在大眾健身運動中,大毽子更適合多人一起運動,大家你踢一腳,我踢一腳,力度較大,但動作簡單,既能鍛鍊腿部力量,又能提高身體的靈活性。

場地設施

場地

第一款場地面積
比賽場地採用羽毛場雙打場地,長11.88米,寬6.1米。場地上空6米以內(由地面計算)和場地四周2米以內不得有障礙物。
第二款 界線
比賽場地應按平面圖(圖1)畫出清晰的界限,線寬4厘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面積之內。較長的兩條邊界叫邊線,較短的叫端線。連線場地兩邊線的中點與端線平行的線叫中線。中線將場地分為均等的的兩個場區。在中線兩側各畫一條與中線平行的線叫限制線(此線包括在限制區內)。中線至限制線的距離為2米。
第三款 發球區
距兩端線中點兩側各1米處向場外各畫一條長20厘米與端線垂直的短線叫發球區線(此線不包括在發球區內)。發球區線向後無限延長的區域叫發球區。

球網

第一款 球網的規格
球網長7米,寬76厘米,網孔2厘米見方。球網上沿縫有4厘米寬的雙層白布,用繩穿起,將球網張掛在網柱上。球網必須掛在中線的垂直上空。球網為深綠色。網柱安在中線以外,距邊線50厘米處。
第二款 球網的高度
球網的中部頂端距地面垂直高度為1.60米(男子),1.50米(女子)。網的兩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必須相等,兩端的高度與中間的高度相差不得超過2厘米。
第三款 標誌桿與標誌帶
在球網的兩端,垂直於邊線和中線交接處,各系有一條寬4厘米,長76厘米的白色帶子,叫標誌帶.在球網上連線標誌帶外側應系有兩根有韌性的桿,叫標誌桿。兩桿內側相距6米。標誌桿長1.20米,直徑1厘米,用玻璃纖維或類似的材料製成。標誌桿應高出球網上沿44厘米,並用鮮明對比的顏色畫上10厘米長的格紋。

毽球

毽球由毽毛、毽墊等構成。毽毛為四支白色或彩色鵝羽成十字形插在毛管內,每支羽毛寬3.20—3.50厘米。毽墊直徑3.80-4厘米,厚1.30-1.50厘米。毛管高2.50厘米。
毽球的高度為13-15厘米。毽球的重量為13-15克。

競賽規則

比賽規則

第一款 比賽隊由6人組成,上場隊員3人,其中隊長1人(左臂應佩帶明顯標誌)。比賽前,各隊應將參賽隊員(包括替補隊員)的姓名、號碼登記在記分表上。未登記的隊員不得參加比賽。
第二款 也可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增加單人、雙人毽球賽,規則與3人制大體相同,記分可採取直接得分法。
第三款 教練員和替補隊員應坐在指定的位置上。

場上位置

第一款 雙方隊員必須站在本方場區內。
站在靠近球網的兩名隊員從左至右分別為3號位和2號位隊員,靠近端線的隊員為1號隊員(圖2)。 場上隊員的位置必須與登記的輪轉順序相符合。
第二款 發球的位置
發球的一方,2、3號位的隊員在發球隊員的前方,彼此間相距不得少於兩米。球發出後,雙方隊員可以在本方場區內任意交換位置。
第三款 每局比賽結束之前,隊員的輪轉順序不得調換。

教練隊長

第一款 比賽成死球時,教練員和隊長有權要求暫停或換人。在暫停時間內,教練員可以進行場外指導,但不得進入場區。
第二款 比賽進行中,場上隊長有權向裁判提出詢問或要求解釋,但必須服從裁判的最終判決。

服裝

第一款 比賽隊員應穿著整齊劃一的運動服和毽球鞋或運動鞋
第二款 場上隊員上衣的前後須有明顯的號碼,號碼顏色須一致,並與上衣顏色有明顯的區別。號碼應清晰可見,背後的號碼至少高20厘米,胸前的號碼至少高10厘米,筆畫至少寬2厘米,同隊隊員不得使用重複號碼。隊員不得穿戴任何危及其他隊員的服飾。

比賽細則

比賽賽制

第一款 比賽採用三局兩勝制,第三局採取每球得分制。
第二款 比賽前選擇場區或發球權。第一局結束後雙方交換場地和發球權。
第三款決勝局開始前,正裁判員召集雙方隊長重新選擇場區或發球權。決勝局比賽中,任何一隊先得8分時兩隊應交換場地。交換時,不得進行場外指導。交換場區後,雙方隊員的輪轉位置不得變換。經記錄員查對後,由原發球隊員繼續發球。如未及時交換場區,一旦裁判員或一方隊長發現時,應立即交換。比分不變。

暫停

第一款 比賽成死球時,教練員或隊長可以向裁判員要求暫停。
第二款 暫停時,教練員可以在場地外進行指導,但場上隊員不得出場,也不得與場外其他任何人講話,場外人員不得進入場內。
第三款 每局比賽中,每隊可以要求兩次暫停,每次暫停時間不得超過30秒鐘。某隊在一局中請求第三次暫停,應判該隊失發球權或對方得1分。

換人

第一款 在比賽中成死球時,教練員或隊長可以向裁判員要求換人。換人時,場外人員不得向隊員進行指導,場內隊員不得離開場地。
第二款 每個隊員在每一局比賽中換人不得超過三人次。
第三款 替補隊員在上場前,應在記錄台附近作好準備,換人時間不得超過15秒鐘,否則判該隊一次暫停。如該隊在該局已暫停過兩次,則判該隊失發球權或對方得一分。
第四款 教練員或隊長要求換人時,應向裁判員報告下場和上場隊員的號碼。
第五款 比賽中因故被取消比賽資格的隊員,不能繼續參加該場比賽,可由替補隊員替換。如該隊在該局已換人三人次,或場外無人替換時,則判為負局。

局間間隙

一局比賽結束,下局比賽開始前,中間最多可有2分鐘時間,供兩隊交換場地、換人和記錄員登記號碼,雙方教練員在不影響上述工作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場外指導。

發球

第一款 發球
發球隊員須站在本方發球區內,用手持球,將球拋起,用腳踢向對方場區,使比賽進行。發球隊員必須在發球區內發球,在球發出後才能進入場區。發球時2、3號隊員不得有任何掩護動作,否則,判由對方發球。
第二款 發球失誤
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即判為發球失誤:
1。隊員發球時,踏及端線或發球區線及其延長線;
2。球未過網、觸網或觸及標誌桿;
3。球從網下穿過;
4。球從標誌及其延長高度以外過網;
5。球觸及任何障礙物,或在進入對方場區前觸及本隊隊員;
6。球落在界外;
7。發球延誤時間超過5秒鐘;
8。裁判員鳴哨後球墜落在地上。
第三款 當發球隊失誤時,應判失發球權,由對方發球。
第四款 重發球
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須重發球:
1。在比賽進行中,球掛在網上(最後一次擊球掛網除外);
2。在比賽進行中,毽毛和毽墊在飛行時脫離;
3。在裁判員鳴哨之前發球;
4。在比賽進行中,其他人或物品闖入場區。
第五款 發球次序錯誤
當球發出後,裁判員發現隊發球次序錯誤,則判該隊失發球權,並恢復正確位置。如犯規隊已得分,應取消隊因該次發球次序錯誤所得的分數。

輪轉順序

第一款 某隊取得發球權時,應先按順時針方向輪轉一個位置,然後由輪轉到1號位隊員發球。
第二款 新的一局開始前,可以變換本隊隊員的輪轉順序,並填好位置表交給記錄員。

動作

第一款 每隊在將球踢入對方場區前,在本方場區最多只能有三人次共擊球四次。
第二款 每個隊員可以連續擊球兩次。
第三款 不得用手、臂觸球。但防守隊員在手臂下垂不離開軀幹的前提下,攔網時手球不判違例。
第四款 球不得明顯地停留在隊員身體的任何部位。
違反第十四條第一至四款均為違例,判由對方發球或得1分。

網上球

在比賽進行中球觸及兩標誌桿以內的球網為好球,球觸標誌桿為失誤。

觸網

第一款 比賽進行中,隊員身體任何部位觸及兩標誌桿以內的球網,均為觸網違例。
第二款 隊員擊球後,觸及標誌桿或標誌桿以外的球網、網柱、網繩或其他物體,不為違例。

比賽注意

第一款過網擊球為犯規。
第二款 比賽進行中,身體任何部位不得進入對方場區的空間。
第三款 隊員若用頭攻球時,必須在限制線以外,但落地時兩腳可落在限制線以內。防守隊員在限制區內,頭部無意識觸球過網不判違例。
第四款 在比賽進行中,除腳以外,身體任何部位不得觸及中線。腳不得完全越過中線。

比賽規則

第一款 球觸地及違例為死球。
第二款 中斷比賽:其他人或物品進入比賽場區;更換損壞的器材;運動員發生意外事故等。發生以上情況,裁判員應鳴哨,中斷比賽和恢複比賽。

計勝方法

第一款 接發球隊失誤,應判對方得一分;發球隊失誤,則判由對方發球。
第二款 某隊得15分並至少比對方隊得多2分時,則為勝一局。如比分是14比14,比賽應繼續進行,直至某隊領先2分,方為勝一局。

判定和申訴

第一款 一場比賽中,正裁判員的判定是最終判決。
第二款 只有場上隊長可以對裁判員的判罰當場提出詢問或要求解釋,正裁判員應及時予以解釋。
第三款 申述比賽隊對裁判員的判罰有爭議,比賽時必須服從裁判員的裁判,比賽後可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正裁判員亦應向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

毽球技術

踢球技術

一:腳內側踢球
二:腳外側踢球
三:正腳背踢球

進攻技術

一,倒勾攻球
二,腳踏攻球
三,肩壓攻球
四,頭攻球

發球技術

一,腳內側發球
二,正腳背發球
三,腳外側發球

毽球協會

協會領導

中國毽球協會成立於1987年。1996年4月在遼寧錦州進行了協會的換屆改選,產生了中國毽球協會第三屆委員會。領導機構成員如下:
顧問:艾青齊寶純
主席:李元
副主席13人,後增補公冶民同志為副主席。
秘書長兼司庫:殷佳珍。
副秘書長:高迎鍵、王剛、鄭勝先、楊學維。

競賽規則

早在1984年,當時的國家體委就試行了《花毽競賽規則》。中國毽求協會成立後,經過多年的實踐於1997年出版了《毽求競賽規則裁判法》。2001年,出版新的《毽求競賽規則與裁判法》。

理論研討

中國毽球協會自成立以來注重提高裁判員和教練員的理論素養,先後組織過多次毽球理論研討會以及裁判和教練培訓班。研討會於2002年在深圳寶安區新安湖國小舉辦,名稱是:全國毽球訓練工作暨科研論文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77篇,其中14篇獲一等獎,16篇獲二等獎。培訓班即2003年全國毽球、花毽裁判員培訓班於2003年在江西宜春舉行。

裁判隊伍

1.1990年4月國家體委下發〈〈毽球裁判員技術等級實施辦法〉〉。
2.1991年1月批准第一批國家級毽球裁判員共9人:芮耀慈(北京)、李春恆(天津)、岳金鐸(遼寧)、劉景和(黑龍江)、齊世洪、於業成(上海)、高章寧(湖北)、高崇光(廣東)、吳寶盈(四川)
3.1995年6月批准第二批國家級裁判共12人:吳彤(北京)、張崇仁(天津)、董少為(河北)、郭賢成(山西)、劉顯波、趙千(遼寧)、於泗汰(吉林)、楊小鳳(上海)、張晉祁(河南)、張偉華(湖北)、劉俊波、王結(四川)
3.2001年6月批准第三批國家級裁判共16人:方正濤(北京)、孫弘、馬愛生(江蘇)、郭捷、張東升(河南)、宋玉玲、李萍、邱漢祥、張林泉(湖北)、黃小臻、李應斌、段忠勇、杜紹義、吳新民(廣東)、易強、曹延秋(重慶)。
詞條圖片(10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