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社會學

文藝社會學

文藝社會學是社會學重要的分支學科。始萌於19世紀下半葉,德國藝術社會學家佛里采所著的《藝術社會學》一書出版標誌著文藝社會學的誕生。它認為,文藝社會學的首要任務是確立一定的社會形態與一定的藝術類型之間的規律性關係,其目的在於加強對現在與將來藝術實踐的預見性。60年代後,文藝社會學獲得較快發展,現代西方文藝社會學有三個主要流派:(一)社會文藝學派。強調文藝社會學就是文藝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理論,藝術的發展完全取決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其代表人物是德國的豪塞、法國的戈德曼等人;(二)經驗主義學派。以美國社會學家和德國的洛爾貝爾為代表人物,只注重研究文藝作品在社會中的傳播和消費,各個社會集團對文藝作品的態度;(三)法蘭克福學派。以聯邦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阿多諾為主要代表人物,認為文藝社會學應該研究社會階級結構在文藝中反映的特徵,研究各種類型和體裁的文藝的社會內容和歷史發展特點。我國的文藝社會學者主要研究文藝在社會中產生和發揮作用的過程。文藝社會學又可分為文學社會學、音樂社會學、建築藝術社會學、舞蹈社會學、電視藝術社會學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社會學
  • 包括:文學社會學和藝術社會學
  • 研究對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電影等
  • 性質:藝術學科
背景,發展史,研究內容,主要理論,進化論,功能論,心理學,表現存在,其他相關,

背景

文藝社會學於19世紀中葉在西方出現,1847年比利時的米蓋爾思提出“藝術社會學”的名稱。它主要指對音樂、繪畫、雕刻、建築等藝術的社會學研究。19世紀後期,隨著實證主義進化論社會學的發展,實證主義的藝術社會學研究也發展起來,代表人物有法國的H.A.丹納、G.史達爾,德國的H.J.施密特、K.維爾馬爾、W.舍雷爾,英國的M.阿諾德及美國的H.詹姆斯等人,其中以丹納和舍雷爾為最突出。丹納著有《英國文學史》(1864~1869)、《藝術哲學》(1865~1869)等,倡導文學和藝術創作發展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定律;舍雷爾著有《德國文學史》(1883)等,倡導以生活、教養、遺傳三種因素研究詩人、藝術家的創作。一些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考古學家也從不同角度研究原始民族的文學、藝術起源問題。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J.G.弗雷澤的《金枝》(1890~1915)和德國心理學家W.馮特的《民族心理學》(1900~1920)等著作,為探索原始民族藝術的起源及其社會功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並深深影響了20世紀初神話儀式學派的文藝社會學的理論觀點。

發展史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國藝術史家和社會學家E.格羅塞的《藝術的起源》(1893)、芬蘭藝術學家Y.希爾恩的《藝術的起源──一個心理學和社會學的探索》(1890)、英國人類學家A.C.哈登的《藝術的進化》(1895)等著作問世,集中了文化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及考古學家關於原始藝術研究的成果,並使藝術社會學從藝術哲學和一般社會學中獨立出來,逐漸形成了一門學科。1895年,法國社會學家É.迪爾凱姆在《社會學方法的規則》一書中,把藝術社會學與宗教社會學道德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語言社會學並列為 6個社會學分支學科。法國的J.M.居約、C.拉洛、C.布格雷等社會學家,對藝術的產生、發展同宗教、遊戲、愛情、物質生產、社會分工、時代環境、科學技術的關係,以及藝術對道德、經濟、工藝等的社會功能作了探討。經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反實證主義、反進化論的浪潮,藝術社會學產生了許多流派,主要有20~30年代的新批評派、神話儀式學派,30~40年代的功能學派、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現象學派、新托馬斯主義,50~60年代的結構功能主義符號互動論,當代的“發生學”結構主義等。對各種文學、藝術的經驗研究也有所發展,逐漸分化出了文學社會學、小說社會學、戲劇社會學、音樂社會學、美術社會學、電影社會學、電視社會學等等分支。
文藝社會學書籍文藝社會學書籍

研究內容

文藝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文藝從創作、傳播到感受的整個社會過程,涉及社會機制、文化背景及群體心理的各種聯繫和關係。大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①文藝起源、發展、積累、突變的社會文化因素;②文藝創作與社會群體生活、時代精神、民族文化以及階級意志等的關係;③文藝對社會生活及人們行為的影響和社會作用;④文藝生產、儲存、傳遞、交流的各種社會機制及不同社會群體,如讀者群、觀眾群對文藝創作的影響;⑤文藝家群體的職業特點及職業道德等問題;⑥文藝政策問題及文藝的社會學批評問題,等等。
文藝表演文藝表演

主要理論

  文藝社會學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就其對文藝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主要有:
文藝表演文藝表演

進化論

代表人物有法國的丹納、德國的舍雷爾等。認為文藝的產生、發展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自然史過程,主要是由種族性格、地理環境等決定的。他們注重種族、遺傳等生物學因素,在研究中存在著簡單的生物類比的傾向。

功能論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一些功能學派的文化人類學家,如英國的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法國的C.列維-史特勞斯等人,以及美國實用主義者J.杜威、法國發生學結構主義者L.哥爾德曼等。他們認為文藝是確立和維護社會制度社會規範的一種價值工具,主張把文藝放到整個社會體系中去研究、分析它與社會各種因素的相互關係及社會功能。

心理學

見於19世紀一些文化人類學家研究原始民族文化心理的著作。20世紀初,英國和美國的心理分析學派、神話儀式學派,40年代以後的現象學派、符號互動學派繼承和發展了這種理論觀點。心理分析學派用“性潛意識”、“種族潛意識”、“原始情緒”等解釋文藝的起源,用“精神分裂”、“心理創傷”等解釋作家、藝術家的文藝創作。現象學派用文藝現象還原的方法解釋文藝的本質,符號互動學派把文藝看成是象徵符號,研究文藝在個人、群體互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現存在

表現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藝術家們出於對戰爭的厭惡,試圖以藝術表現人道主義或人類之愛。存在主義盛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它認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社會的真實存在,文藝創作是自我意識的表現。現代法國哲學家、作家和評論家 J.-P.薩特認為,自我對世界而言才是本質的,文藝創作的動機就是要在作品中找到自我。除上述理論觀點外,還有傳統論和反文化論的觀點,前者如30年代的新批評派,40年代的歷史學派;後者如20年代的蘇聯“無產階級文化派”,40~60年代的法蘭克福學派等。19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社會學也形成、發展起來,產生了法國的P.拉法格、德國的F.梅林、俄國的Γ.Β.普列漢諾夫等一大批文藝社會學家,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出發,研究了文藝的起源及社會功能。

其他相關

文藝社會學作為社會學與文藝學的一門交叉學科,與文藝學、文藝批評、文藝史、美學等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各有不同。文藝學主要研究文藝創作本身的特殊規律;文藝批評主要研究作家與作品;文藝史主要研究文藝產生、發展、繁榮、衰落的一般規律;美學則主要研究美的產生、根源、形態及審美意識活動等;文藝社會學研究文藝從生產(如創作、編排、出版等) 到傳遞(如發行、演出、放映、播送、展覽等)再到感受(如閱讀、欣賞、觀看、收聽等)的社會生活環境、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群體心理的複雜過程及其規律性。
民間文藝民間文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