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近義詞: 以人為鑑 意思: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魏徵傳》
  • 作品別名:《唐書》
  • 創作年代:後晉
  • 作品出處:《舊唐書》
  • 文學體裁:紀傳體史書
  • 作者劉昫
  • 近義詞:以人為鑑
詞條解釋,出處,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話外介紹,

詞條解釋

出處

《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銅為鏡,可以正①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太宗自省圖(張硯鈞 作)太宗自省圖(張硯鈞 作)

以人為鏡

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農場主抓住了一頭豬,豬大聲哀嚎,奮力掙扎,綿羊和奶牛看不順眼,批評豬說,我們經常被抓,不像你這樣大驚小怪。豬回答說,他們只要剪你的毛,擠你的奶,可是卻要吃我的肉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綿羊和奶牛不能站在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它們永遠無法了解豬的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才能同情,才能寬容。

可以明得失

我們通常所主張的換位思考,只停留在想像、假設的層面。所獲得的印象自然也是浮淺的。湖南衛視的《變形計》卻把“換位”付諸實踐。有了親歷親為的生活體驗,這種認識自然會更加深刻。

話外介紹

君臣關係,我們也是要勸誡,當臣子的有責任勸誡他的君王。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徵。魏徵其實應該是個很可愛的人。他一開始輔佐唐太宗,他都把話先講在前頭,很有語言的藝術。他就跟唐太宗說: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徵接著說: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做良臣才不會沒命。唐太宗一聽就哈哈大笑。其實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笑時會想:忠臣都是被誰殺的?被暴君殺的;假如我把他殺了,那我是什麼?歷史上的暴君!所以,其實魏徵這段話已經讓他自己的命先保住了。
魏徵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許過失的時候對他直言不諱。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擁護你,成就你的功業,當你不愛惜人民時,他們同樣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地治理國家。有一次魏徵激烈進諫,把唐太宗氣得半死。太宗皇帝氣沖沖地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見他怒髮衝冠暴躁如雷,心裡思索——誰能令堂堂天子發怒到如此地步還不被立即處斬?只有魏徵辦得到。於是長孫皇后去換了套端莊華麗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來誠摯地恭賀:恭喜皇上!賀喜皇上! 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見長孫皇后這番舉動,莫名其妙。長孫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現,臣子才敢直言不諱。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個太太對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假如這個時候皇后進幾句讒言,“貞觀之治”可能就會改寫。
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興旺,絕對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參與才可成。我們明白這一點,在人生當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一定是眾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徵,還有身旁皇后,這么多賢德之人的輔助。
打馬球銅鏡打馬球銅鏡
後來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么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么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徵死了,也就壞了一面。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