㚻(日文:やおい、日文羅馬字:Yaoi),此詞來源於日本的出版流派,涉及日本漫畫、同人誌,動畫和愛好者的藝術創作。它專注於兩個男性角色的同性戀關係,並且有比較直接的性描寫。
通常寫為其在日語中讀音相近的8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㚻
- 外文名:やおい、Yaoi
- 國家:日本
- 拼音:jī
- 類別:日本漫畫、同人誌、動畫
- 關聯詞:萌
題材,術語學,發音,語源,用法,動畫,攻和受,同人誌,出版界,
題材
一些西方人認為“㚻”是“少年愛”或“耽美”的同義詞,事實上他們有相似的主題但這樣定義是不準確的,耽美的素材並不包括直接的性描寫。“㚻元素”現象已經傳到了日本之外,在美國和印度尼西亞都有包含“㚻元素”素材的作品出版。
術語學
發音
㚻:讀音jī;
Yaoi:嚴格的講,所有的三個元音都要分開發音,構成一個三音節單詞(ya-o-i),但是yaoi經常被發成只有兩個音節,在可以接受範圍內的發音是音位/oi/跟 「お」和「い」作主音字;
在美國,它經常被錯誤的讀成/jaʊi/ 或 /jeɪɔɪ/.
語源
取自日文短語「ヤマなし、オチなし、意味なし」 (yama nashi, ochi nashi, imi nashi)的羅馬字縮寫,通常被翻譯為:沒有高潮,沒有妙語,沒有意義;或者標語"No peak, no point, no problem。也常被親切的稱為 "Yamete! Oshiri ga itai!" (停下,我屁股疼)。
這個詞源自日本,大約最早出現在1970年代,用來形容所有奇怪,有趣,模仿搞笑的同人誌;後來就單用來指含有直接性描寫的男同志素材。“㚻元素”在日本並不是一個通常的說法,而是屬於御宅族的亞文化。
用法
“㚻元素”一詞的用法多種多樣,一些純化論者堅持認為,它只能被用於同人誌中。另一部分人宣稱它只能被引用於由日本的專攻“㚻元素”的出版商出版的素材中。大部分的愛好者卻把這個叫法用到了非常廣泛的耽美主題漫畫和動畫中。
雖然“㚻元素”常常用於所有的男同志內容電影或紙媒,尤其是女性創作的作品,但這卻通常被認為一種錯誤的叫法。專業的日本藝術家比如小鷹和麻(Kodaka Kazuma)會認真的把自己的作品稱為“㚻元素”,而不是“Gay題材”。
動畫
幸福花園
快樂方程式
攻和受
一段㚻關係的兩個參與者通常被稱為“攻”和“受”,這兩個詞來自於日文,“攻”和“受”的完整日文寫法分別是「攻め」和「受け」(名詞,原意分別是“攻擊”和“獲得”),漢語中的攻受就取自日文中顯而易見、簡單易懂的漢字。雖然這兩個稱呼源於武術,但它們顯然被用於性場面有幾個世紀之久了,並且不含有貶低的內涵。英文中同性戀男子經常被稱為“在上”或“在下”,“攻”和“受”更接近於“投球手”和“接球手”。
攻常常被描述為一成不變的日本漫畫文化中的男人:克制的,身體強壯,有保護人的欲望。攻通常有著堅毅的下巴,短髮,小眼睛,並且比受更有男子氣概。通常是攻來追求受。
受常常是同時具有兩性特點的,或者是外表和風度上女性化的,並且常常更小一些,有時會有脫離現實的女孩子氣的行為。
並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遵循以上的典型。比如一些Be X Boy上的選集中會有以“年輕的攻”或“逆轉”為主題的故事。個子更高的人更有力量這一“高度原則”有時也會被打破。
大多數早期的㚻作品把攻和受都描述得略為女性化,後來曾經掀起過一陣"肌肉㚻"的浪潮,成年男子被塑造得更男性化並且肌肉發達。這種類型的㚻元素被動漫迷們稱作"bara",指Barazoku,一個現已倒閉的,以肌肉男圖片著稱的男同志雜誌。前一種㚻元素後來在動漫迷中稱為"bishie",指"bishounen"(美少年)
“㚻元素”和“耽美”
在日本,男男同性愛主題素材被分類為“耽美/BL”或“㚻元素”。這個術語被用於出版界和聲優(配音演員)。總體來說,“㚻元素”是指性描寫的素材,而少年愛和耽美是指非性描寫的浪漫男男戀愛關係。
同人誌
典型的㚻元素同人誌刻畫非浪漫的漫畫或動畫中,男對男的一對。很多素材來自男性導向的包含男對男關係的少年或少女漫畫。動漫迷捕捉到了其中隱含的同性戀吸引力。然而,“㚻元素”迷可能會從動漫中任意配對男對男的關係,甚至那些原本屬於柏拉圖式的友誼的男性角色。比如火影忍者中的漩渦鳴人(うずまき ナルト)和我愛羅 (ガアラ)。改變性向和雙性向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不發生的。
一些作者甚至在它們的故事中和同人誌中另外創作亞宇宙。有時候這些被稱為“Aus”或“Alternate Universes”的亞宇宙會比原作更受歡迎,贏得它們自己的動漫迷。
出版界
一些流行的日本“㚻元素”和“耽美”作品已經被商業化,並且被像TokyoPop,Be Beautiful,DramaQueen和Digital Manga Publishing這樣的公司翻譯和出口到英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