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過程
2018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稻20180064);童年同年通過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湘審稻20180043)。
2019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鄂審稻2019034)。
2020年,河南、江蘇、江西、安徽引種,編號分別為(豫)引種(2020)稻020、(蘇)引種(2020)第003號、鄂審稻2019034、皖引稻2020022。
2021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216023)。
特徵特性
Y兩優911於2021年經國家審定,特徵特性數據如下:
生育期:在長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52.2天,比對照F優498早熟1.4天。
農藝性狀:株高101.3厘米,穗長24.6厘米,每畝有效穗數16.3萬穗,每穗總粒數220.8粒,結實率85.4%,千粒重24.1克。
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兩年分別為3.0、3.9,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7級,褐飛虱9級,高感褐飛虱,感稻瘟病,抽穗期耐熱性較強,耐冷性較強。
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6%,堊白度1.7%,直鏈澱粉含量18.5%,膠稠度61毫米,鹼消值7級,長寬比3.3,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二級。
產量表現
2016年早造參加省區試,平均畝產513.2千克,比對照種
天優3618增產5.93%,增產達顯著水平;2017年早造複試,平均畝產501.95千克,比對照種天優3618增產3.07%,增產未達顯著水平。2017年早造參加省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5.08千克,比對照種天優3618增產5.28%。日產量4.05-4.07千克。2017年參加粵北單季稻品種表證試驗,平均畝產572.91千克,比對照種Q優6號增產9.30%。
2017-2018年參加湖北省早熟中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50.69千克,比對照
黃華占增產14.36%。其中:2017年畝產648.91千克,比黃華占增產11.81%;2018年畝產652.46千克,比黃華占增產17.03%。
2019年參加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5.22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5.15%;2020年續試,平均畝產666.22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4.67%;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70.72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4.91%;2020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658.50千克,比對照F優498增產4.86%。
適種區域
Y兩優911適宜在四川省平壩丘陵稻區、貴州省(武陵山區除外)、雲南省的中低海拔秈稻區、重慶市(武陵山區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區、陝西省南部稻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稻瘟病重發區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
適時早播:一般建議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種。育秧移栽每畝大田用種量0.8-1.0千克,每畝秧田播種量10千克左右;稀播勻播,培育多櫱壯秧。播種前用咪鮮胺浸種消毒處理。
移栽:水育秧秧齡30天左右移栽,寬行窄株栽插為宜,栽插株行距16.7厘米×26.7厘米,畝栽插1.5萬穴左右,每穴插2粒穀苗,基本苗7.5萬左右。
施肥:施足基肥、早施分櫱肥,主莖幼穗分化3期左右酌施穗肥,每畝需純氮12-14千克左右,氮、磷、鉀比例1∶0.5∶1.1。一般大田翻耕前每畝施45%的複合肥40千克左右作底肥,移栽後5-7天每畝施尿素7-9千克、氯化鉀5千克作分櫱肥;幼穗分化3期左右每畝施尿素3-5千克、氯化鉀7.5千克作穗肥。
管水:深水返青,淺水分櫱。每畝總苗數達16萬左右應及時排水曬田,孕穗抽穗期保持淺水層,若遇到高溫或低溫天氣,可以灌深水護苗;灌漿結實期乾濕交替,後期切忌斷水過早。
防病:病蟲害防治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秧田在秧苗3葉期和移栽前2天分別噴施對口農藥防治秧田
稻薊馬、稻飛虱等,可有效減輕大田前期的病蟲害。大田注意防治稻瘟病,及時防治
二化螟、三化螟、
稻縱卷葉螟、稻飛虱、
水稻紋枯病、
稻曲病等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