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Tallinn)

塔林(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

Tallinn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塔林(Tallinn),愛沙尼亞共和國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愛沙尼亞的經濟、文化、政治、科技、交通中心,該國重要的港口。

地處愛沙尼亞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里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面積158.3平方公里,海岸線綿延45公里。

當地IT產業發達,有“波羅的海矽谷”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林
  • 外文名:Tallinn
  • 別名:Qalaven(科累萬),Reval (瑞維爾,雷瓦爾,烈韋里)
  • 行政區類別:首都
  • 所屬地區愛沙尼亞
  • 地理位置:北緯59°22’,東經24°48’
  • 面積:158.3 km
  • 下轄地區:哈阿伯斯堤區,諾姆爾區
  • 電話區號:372
  •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 人口數量:38.2 萬(2023年) 
  • 著名景點:塔林歷史中心
  • 機場:倫納特·梅里塔林國際機場
  • 火車站:塔林市立火車站
  • 時區:+2時區UTC/GMT+2個小時
  • 平均溫度:4.7℃
世界文化遺產,基本資料,遺產描述,遺產評價,遺產介紹,同盟主要中心,封建堡壘典範,塔林歷史中心,塔林簡介,人口,行政區劃,塔林港口,塔林工業與文化,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塔林歷史中心(老城)
Historic Centre(Old Town)of Tallinn
入選時間:1997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59 26 13 E24 44 20
遺產編號:822

遺產描述

塔林,愛沙尼亞首都、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從條頓騎士團的一個-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開始,而後這裡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歷史上,塔林曾被進攻、洗劫、毀滅和多次的掠奪。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空軍對塔林進行密集的轟炸,不過大部分的中世紀老城區依然維持的原來的魅力。塔林是北歐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它是與漢薩貿易區共存的封建堡壘的獨特典範,它們共同受到防禦體系的保護。
塔林
塔林地理位置示意圖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塔林老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遺產評價

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當時的條頓騎士團十字軍騎士們在這裡建造了一個城堡,後來,這裡又發展成為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中心。在後來的幾個世紀,這裡屢遭戰火,但許多建築還是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公共建築(特別是教堂)之豪華以及商店內部裝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當時這裡的繁榮和富裕。

遺產介紹

古稱Qalaven(音譯:“科累萬”),後稱Reval (音譯:“瑞維爾”,“雷瓦爾”,“烈韋里”)。愛沙尼亞首都、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從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十字軍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開始,而後這裡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1991年愛沙尼亞恢復獨立後成為首都。

同盟主要中心

塔林,位於愛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里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海岸線綿延45公里,歷史上連線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10世紀芬蘭-烏格爾族居民在通匹亞白堊高原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來。後來,在山腳下建立了一貿易區和一個港口以為北歐航海貿易提供服務。1154年塔林首見記載。1219年丹麥人在瓦爾德馬的統帥下征服了該地區,並於1227年至1346年占領塔林。並在它的四周加強了軍事設施,建立了城堡,塔林一詞源系由“丹麥的”和“地堡”組成,意為“丹麥地堡”。還建立了第一所教堂。
在1226-1227年該地成為教皇領地並且塔林被割讓給了肖得兄弟(十字軍騎士團勛位)他們把該殖民地分為兩部分:防禦工事和下塔林。繼騎士團勛位後,宗教勛位例如多米尼加教派和西多會修士都在塔林建立起來。1248年在與盧比克建立聯盟之後,塔林成為了漢薩同盟(漢薩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漢薩一詞,德文意為“公所”或者“會館”。13世紀逐漸形成,14世紀達到興盛,加盟城市最多達到160個。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有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參加。擁有武裝和金庫。1370年戰勝丹麥,訂立《斯特拉爾松德條約》。同盟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15世紀轉衰,1669年解體)的成員,並從此之後成為所在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它對商業行會的參與可以從其城市建築中反映出來。從1310年以來,塔林開始大規模地建造環繞封建采邑和小商業街的巨大軍事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