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ayasu動脈炎

概述,病因與發病機制,病理,診斷要點,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概述,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概述

Takayasu動脈炎又稱高安血管炎,無脈症(pulseless disease)、特發性主動脈炎(idiopathic aortitis),是一種主要侵犯大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性閉塞性疾病。

病因與發病機制

病因不清,可能與感染(結核桿菌、鏈球菌、立克次體等)和遺傳因素有關。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γ-球蛋白增高,並可檢測到抗主動脈抗體,故認為本病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

大、小動脈的壞死性血管炎和肉芽腫性血管炎,為全層動脈炎。晚期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甚至閉塞,最終纖維化。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本病多侵犯大動脈,特別是主動脈及其重要分支,如鎖骨下總動脈、腹主動脈、腎動脈、肺動脈、腸系膜動脈等,引起相應組織、器官的缺血性症狀及無脈症。本病好發於青年女性,早期常有發熱、食欲不振、關節痛、肌痛、多汗等,晚期由於血管的阻塞而出現相應的特異性症狀。皮膚表現主要是紅斑、皮下結節,嚴重者可出現壞死、潰瘍。

診斷標準

40歲以下年齡,出現肢體間歇性跛行,肱動脈搏動減弱,雙上臂血壓差>10mmHg,鎖骨下動脈或腹主動脈聞及雜音,應考慮本病,動脈造影可發現管腔狹窄或閉塞。需與先天性主動脈狹窄、結節性多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粥樣硬化等鑑別。

治療概述

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  潑尼松60mg/d,症狀控制後減量,總療程需數月以上。
2.免疫抑制劑  單獨使用激素治療無效者,可聯合環磷醯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或環孢素。
3.血管擴張藥  妥拉蘇林25mg, 3次/d;地巴唑100mg,3次/d;己酮可可鹼100mg,3或4次/d。
4.改善微循環  右旋糖酐-40、蝮蛇抗栓酶、複方丹參注射液、華法林、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5.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  能緩解症狀。

手術治療

對晚期患者的閉塞血管進行修復或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