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樂團簡介,
人物簡介
1921年7月7日出生,在利沃夫隨巴爾巴格(S.Barbag)學習,後赴羅馬尼亞的蒂米什瓦拉隨米海爾(F.Mihail)學鋼琴、隨西莫尼斯(G.Simonis)學作曲和指揮。
1940年在羅馬尼亞作為鋼琴家和指揮家首次登台演出,1945年在華沙組成室內管弦樂團,並指揮該團達11年,後任華沙音樂學院講師(1958年)和華沙國家愛樂樂團指揮(1961年);也曾作為客席指揮到歐美各地演出。
樂團簡介
華沙國家愛樂樂團,1901年由一群波蘭貴族、金融家和音樂家創建於華沙,建築師科茲沃夫斯基(Karol Kozłowski)為之設計了音樂廳;同年11月5日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創始者姆維納爾斯基(Emil Młynarski)擔任了第一任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
1901-1939年間,它成為波蘭重要的文化中心,很快也成為歐洲重要的樂團;其間擔任指揮的有諾斯科夫斯基(Zygmunt Noskowski, 1906-1908)、梅爾采爾(Henryk Melcer, 1908-1909)、菲特爾貝格(Grzegorz Fitelberg, 1909-1911)、比恩鮑姆(Zdzisław Birnbaum, 1911-1914; 1916-1918)、霍伊納茨基(Roman Chojnacki, 1918-1938)和奧茲敏斯基(Józef Ozimiński, 1938-1939)。
他們曾與當時許多知名的藝術家合作,包括格里格、霍內格(Honegger)、萊翁卡瓦洛(Leoncavallo)、普羅科菲耶夫、拉赫馬尼諾夫、拉威爾、聖桑、理查·施特勞斯、斯特拉文斯基以及帕代雷夫斯基(Paderewski)、魯賓斯坦、阿勞、霍洛維茲、肯普夫、奧爾(Auer)、海菲茲、薩拉薩蒂、卡薩爾斯(Casals)、皮亞蒂戈爾斯基等等。樂團的音樂廳舉辦了前三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1927, 1932, 1937)、第一屆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1935)和第一屆波蘭國際音樂節(1937)。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樂團的活動,半數音樂家死於戰爭,音樂廳也被焚毀。
1947-1948樂季重新組建並恢復活動,音樂廳的重建則於1955完工,2月21日舉行了慶典,並接受了“波蘭國家樂團”的稱號。此後樂團規模不斷擴大,並建立了專業的合唱團。
戰後擔任總監和指揮的有斯特拉斯齊恩斯基(Olgierd Straszyński, 1945-1946)、帕努弗尼克(Andrzej Panufnik, 1946-1947)、馬克拉凱維奇(Jan Maklakiewicz, 1947-1948)、魯津斯基(Witold Rudziński, 1948-1949)、龍奇科夫斯基(Władysław Raczkowski, 1949-1950)、羅維茨基(Witold Rowicki, 1950-1955; 1958-1977)、沃迪奇科(Bohdan Wodiczko, 1955-1958)、科爾德(1977-2001),現任指揮是威特(Antoni Wit)。
樂團擁有110位演奏家和100位合唱演員。廣泛與當代知名的指揮家、藝術家合作,定期在世界各地的知名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巡迴演出。